樊菲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向,旨在推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指导学生训练或比赛,能够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锻炼其毅力品质,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效果明显。然而,就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究其根源,或是缺乏系统的教学经验,或是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知较模糊,未能实现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相关文件精神与体育课程教学规律,先详细分析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再就如何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分享几点拙见。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立足核心素养开展小学体育教学,首先要知道核心素养是什么,包括了哪些要素,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有清晰的方向,快速找准切入点,为体育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形成的能力、品格的综合表现,具有学科特性。体育是一门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科,所以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体育品德与修养:体育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指向
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向来是首要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指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均承担着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职责。在体育核心素养体系中,体育品德与修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立德树人”顶层设计在体育这门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体育品德与修养是指依据体育学科育人特点,按照国家人才培养期望与标准,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与稳定性。众所周知,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品质与意志有很高的要求,如坚韧的锻炼品性、果断的判断能力、顽强的拼搏精神、良好的自控能力、清晰的学习目标、坚毅的学习信念等,拥有这些才能确保体育锻炼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只有形成良好的运动品质与意志,学生在体育运动或竞赛中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克服各种源于内在或外在的影响因素,主动、合理地調节自身行为,不断强化内部学习动机,这也是体育核心素养所追求的。
(二)运动兴趣与能力: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追求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终身性”的特征。而终身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外力的强制性束缚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并接受,只有这样才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并且坚持下去。此外,还要掌握技巧与方法,即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样才能一直持续下去,实现终身锻炼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核心素养结构中,“运动兴趣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性与坚持性建立在一定的运动能力与强烈的运动兴趣之上。兴趣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指学生积极、主动了解以及认真投入体育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这是他们在体育运动或竞赛中倾尽全力的基础,而激发运动兴趣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较强的运动能力作为保障。只有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并且有强烈的运动兴趣,学生才会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愉悦的情感,获得快乐的体育经历,继而持续追求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能够主动、积极改进自身的运动技能,获得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提出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让学生形成运动兴趣与运动能力。此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中,必须将“运动兴趣与能力”作为其中一个维度纳入,这样才能充分彰显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达到体育核心素养所期望的目标。
(三)健康行为与习惯: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与要求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被改为《体育与健康》,从中可见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这也是赋予体育课程的新使命。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更是为了让他们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形成健康意识,养成与健康有关的良好习惯与正确行为,并且保证其稳定性、延续性。简单来说,健康行为与习惯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会他们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方式更加健康地生活。现如今,青少年的肥胖率、近视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他们运动量少有一定的关系,尤其在电子产品盛行与网络全面覆盖的今天,运动显得更加重要,而提升学生的运动量以及运动质量主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去实现。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体育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原因。因此,在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健康行为与习惯”作为指标之一纳入其中,这是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课程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提升学生体育理论水平
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课上,教师要以体育知识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性地认识体育学科,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小学体育课上,教师专注于动作技巧的讲解,很少去讲述理论知识,学生虽然能够规范地展示有关动作,但是“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十分被动。体育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具备终身锻炼意识,这需要教师加强体育理论教育,而单纯地口述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排斥情绪,而且不容易让他们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动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各种趣味性情境生动细致地讲解体育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体育理论水平,为培养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上体育课之前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开展热身运动,一般以做热身操的方式进行,但是却没有系统地给他们讲述热身的功效、原因、必要性等,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热身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它可有可无,从而在做操过程中偷懒懈怠。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讲述了热身的重要性,但是内容过于深奥,涉及无氧酵解、乳酸、渗透压等专业术语,学生似懂非懂,仍然不能从思想上重视。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给他们讲述健康知识时应站在儿童的视角,比如模拟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去分析,尽可能让小学生听懂并记住。譬如,教师可以将身体的肌肉、血液、关节等比喻成一个个小朋友,不运动的时候这些小朋友就是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突然的运动就如同让它们立马起床并投入战斗。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可以联系他们每天早晨起床的场景,问学生起床后是否可以立即调整好状态并背起书包上学,学生给出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迁移应用到热身运动上,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运动前需要热身,从而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分析每一个热身操的动作是为了唤醒哪一位“小朋友”,使它们更好地投入“战斗”。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接受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养成运动前规范、科学热身的良好习惯。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规范掌握动作
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示范教学法,先通过自己的演示将正确的动作呈现给学生,然后学生跟着模仿。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他们的动作,一旦出现问题则及时纠正,直到学生掌握。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有很多局限性。第一,学生数量多,教师在展示的时候前排的学生能看清楚但是后排的学生却看不清楚;第二,体育运动中有很多动作是具有连贯性的,需要一气呵成,无法在演示的过程中暂停,如跳高、跳远等。面对这些转瞬即逝的动作,学生难以理解,无法掌握要领,训练效果往往不理想。基于运动技术本身的特质以及运动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它进行更加规范、更加细致的动作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立定跳远这个项目时,若是教师亲自示范,学生可能会出现观察不到位或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在运动或比赛中由于动作错误而出现意外损伤。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局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立定跳远认知体系,教师可以通过3D软件或视频动画在多媒体设备上给学生呈现立定跳远的整个过程,包括起跳时脚跟的动作幅度、双肩与双脚的位置和距离等,若是信息素养较高,教师还可以通过现场建模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摆动双臂、抬起脚跟时需要身体或脚的哪一个点做力的支撑,反复拆解,让原本转瞬即逝的动作通过慢镜头一帧帧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消化,还能纠正他们在立定跳远中的错误动作。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降低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难度,帮助他们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而且学生对每一个动作都有系统的理解,知道其背后的原理,既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又能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终身锻炼意识。
(三)开展趣味性游戲,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质是体育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落实的内容,这是实现目标的必由之路。由于体育是一门竞技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体育品质主要是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等,逐渐形成勇于拼搏、克服困难、敢于挑战问题、坚韧不拔等一系列意识品质。然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渗透、熏陶。要想保证教育的持续性,教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逐渐生成体育品质。从理论上来说,采取这一措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第一,游戏活动本身就有很强的规则,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有效载体。第二,小学生的天性与心理决定了他们喜欢做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会全身心投入,而且在“不服输”情绪的驱动下会迎难而上,即使遭遇挫折、困难也不轻言放弃。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游戏活动提升体育教学实效性,同时借助它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队形与队列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玩“贪吃蛇”的游戏,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划定小组队列行进方向,并且设置吃小豆豆的游戏规则,限定好游戏的时间。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促使学生顺利、高效完成队列队形练习,还能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学会尊重裁判的意见等。又如,在指导学生练习足球、篮球等,可以开展竞技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将障碍跑与传球带球结合在一起,这需要团队之间同心协力,只用脚传球、触球,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将篮球或足球带到指定的场所,既训练了他们的篮球、足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遵守规则等体育品质。此外,在游戏活动中有学生闯关成功,也免不了一些学生会遭遇失败,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体验与同学互动的过程,感受运动的快乐,看淡成败,同时要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教会他们正确看待成败,培养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布置多样化作业,增强学生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训练是不够的,无论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还是优良品行的养成都需要时间,需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小学生缺少参与体育训练或有关活动的兴趣,甚至认为体育就是自由地跑、跳、动,不用参加考试,学好与学不好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学习中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与行为,也为了成功培养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布置多样化作业,引导学生认识或参与更加新颖、自由的体育内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强化自身体育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体育主题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纪录片等,让他们课后独自观看或者在家长陪同下观看,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或生活习惯着手向他们展示体育竞技魅力以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利用影视人物的励志故事感染学生,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又如,组织学生以画笔的形式记录自己观看的体育赛事画面,作为体育课后作业,将他们变成体育风景的记录者、观察者,也以此改变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对于体育的认同感,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终身锻炼意识。这样的体育作业既能助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高,又能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三、结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及时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获得全面发展。笔者在文中详细阐述了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分享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会继续深耕,研究体育核心素养的精髓并加强实践,不断反思、总结、运用,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