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梅 尹璇
以前,一说起我们的浏河小区,最有“特色”的要数居民房前屋后的花椒树,每年“收成”都不错,曾一度被戏称为“花椒小区”。
作为荆门城区最早的小区,浏河小区建设年代较长,基础设施落后。早年,居民因服务不到位而欠缴、拒缴物业费,物业弃管退出。小区环境日趋恶化,邻里纠纷频发,即便多次突击整治,效果仍难以维持。
替民作主不如居民自主。通过“支书敲门”行动和“爱我小区”开放空间会议,我们对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梳理出26条亟待解决的问题,按政府统筹、社区协调和居民参与分成三大类,厘清问题类型和责任归属。
在问题归纳和诊断过程中,居民逐渐意识到,居住环境差既有基础设施不足的客观原因,但更多还是自身参与意识和公共素养不足。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批以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热心公益的白领、社区达人为代表的居民领袖。
2014年,我们引导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了首届“浏河小区自管委员会”,退休干部张本雄、下岗职工张建国、热心大姐黄运秀、善良老人何先珍走马上任。在他们的带动下,居民动手拆违2800平方米,铲除菜地3000平方米,为居民代办服务5大类3000余人次。
变包办为引导,社区指导自管委员会建立居民公约,结合“以积分记录美德,以积分兑换服务”的积分制,形成“居民自管委员会+积分制管理”的“三无”小区治理模式。
目前,社区6个“三无”小区已全部实现居民自管。自管组织积极开展照顾高龄老人、关爱留守儿童、邻里纠纷调解等互助服务,我们身上的担子轻多了,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提升服务品质。
从事社区工作三十多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在社区建一座养老院。老人若能老有所依,在外务工的子女也可无后顾之忧。
可彼时的浏河社区既无场地,也无产业、资金。2009年,借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我把目光投向辖区国有单位闲置资产。
社区内一所高中的操场紧邻居民区,操场一角闲置多年、杂草丛生。我和学校协商,将此处清理出来,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大楼。
落实了场地,我开始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调动各方资源,争项筹资。2018年,4000平方米的社区新型综合服务体落成,从中规划2600平方米场地建成社区养老院,设置63个养老床位,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高龄、失能、失智、失独以及家庭照护难的老人提供专业康养服务。
74岁的王本杰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住进社区养老院之前经常走失,一家人为照顾她,心力交瘁。现在,王奶奶脸上笑容多了,在养老院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一碗汤的距离”让子女也能随时探望。
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设在养老院旁边,醫生每周定点上门体检,遇紧急突发状况可实现30秒就医。4年来,社区养老院解决了辖区200多名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2022年,我们又盘活了1500平方米闲置用房,建成全国社区示范性普惠托育服务中心,用家的温暖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