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是湖北省委赋予襄阳的重大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襄阳的首要任务。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襄阳要积极探索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加快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谱写以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襄阳篇章。
牢记殷殷嘱托,勇扛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王祺扬说,当前,襄阳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越来越凸显,建设现代化襄阳都市圈是使命所系,必须胸怀大局、站位全局。党中央明确襄阳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点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赋予襄阳“引领、辐射、联结、带动”的重大使命任务。这既为襄阳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更是襄阳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襄阳自觉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与全省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自身工作,着眼长远、纲举目张,奋力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省委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从全国来看,襄阳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战略链接点,必须发挥联结作用;从汉江流域看,汉江为全省一级流域片区,襄阳是汉江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的关键节点城市,必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从全省来看,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王祺扬认为,建设现代化襄阳都市圈是发展所需,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襄阳要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聚人、聚财、聚物能力,携手十堰、随州、神农架、南阳等地共促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襄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全国铁路枢纽城市,“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集疏运物流体系基本形成。王祺扬说,建设现代化襄阳都市圈是襄阳所能,必须积累胜势、转化优势,推动交通、产业、城市融合互促,更好支撑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突出问题导向,全面增强襄阳都市圈综合实力
面对新的使命任务,襄阳还有哪些问题短板?王祺扬认为,当前襄阳存在交通枢纽优势利用不够、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偏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不优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建设实至名归的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扎实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功用,以交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重塑“七省通衢”新优势,再现“南船北马”新荣光。建设四大物流枢纽,加快发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滚装运输等物流组织模式,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加快“交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临站、临港、临空经济区,打造联结中西部地区的大宗货物集散地、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地。
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坚持全产业链谋划、全产业生态培育,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着力构建汽车制造1个4000亿级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1000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500亿级产业的“144”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推进生猪、粮食等10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扶持壮大一批百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集种植养殖、精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市场交易于一体的全国农产品交易储备集散中心。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做大、配套和升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检测认证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一手抓生活性服务业做优、丰富和提质,创造性发展文旅产业,把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IP化、产业化,打造汉江流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区域性市场枢纽和消费中心,力争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
大力实施城市升级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建成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拥江发展现代都市。打造高水平现代都市。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布局,坚定不移发展东津新区城市新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津CBD,加快东津科学城、高铁新城、文旅新城、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中心、襄阳都市圈核心区。建设高效能城市设施。扎实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一轴三环九放射”的内畅外快路网体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标准打造一体化换乘中心,形成半小时市区通勤圈、1小时县市交通圈、2小时城际交通圈。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按照“精致城市”理念推进鱼梁洲城市绿心、岘山、鹿门山保护开发,统筹推进小城建、小城管,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卫生整治和城市绿化,提升“三江五岸、山水洲城”颜值和气质。
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破性建好隆中实验室,加快推进12项“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和商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推进科技城、科学城、大学城三大载体内涵式发展,打造高水平源頭创新基地、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构建高效率成果转化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搞创新、围绕产业抓创新,加大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通从企业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打造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深入落实“1+7”人才政策,常态化开展“人才早餐会”,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服务。
缔造生产生活生态美好环境。坚持以环境聚人聚产,努力建设汉江流域和南襄盆地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人口宜居地、产业聚集区。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抓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事联办”,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扎实开展企业帮扶活动,让助企惠民、纾困解难政策精准高效便捷地落实到广大企业、发挥最大效果。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创文工作,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创文带来的实惠。坚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重心改善生活环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王祺扬还表示,要着力提高抓落实的能力、锻造“拼抢实”的作风、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以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