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怡
关键词:新文科教育;新闻传播学;智媒体;新闻人才培养;媒介综合素养
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世情”的及时诊脉与现实回应,也是对未来文科教育发展之路的谋篇布局,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新文科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在全新技术支撑条件下,新文科教育对高校文科学科范式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构架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自洽性的同时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为智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开拓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与智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智媒体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现状
文者以明道,应时代发展之所需。新文科建设顺应了21世纪数字化的语境,建立在对我国战略需求认知精准判断的基础上。数字化革命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依托。互联网、AI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社会系统的整体建构与运行中呈现兴盛发展态势,开启了智能传播教育的大门。新兴产业激发了对复合型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强烈需求。传统文科主要遵循解释学的研究范式,学科发展主要依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合和解释。而新文科则旨在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开辟文科发展的新视野和新领域。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积极改革课程培养方案,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创设智能传播相关专业和课程等方式促进新闻传播教育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出“文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培养”的鲜明目标和思路,开设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全面更新课程体系,在全国率先开设《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计算新闻传播学》等一系列创新课程,精细化定位优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整合学科资源,为本科生增设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在硕士培养阶段开设计算传播学、数字新闻传播与全媒体新闻实务方向,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交叉学科教育,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课程培养计划中设置大数据与智能媒体方向,开设《自然语言处理》《网络舆情分析》《无人机与航拍技术应用》等课程。
全国备大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智能化、新媒体化修订,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操作技能,以完善既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智媒体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智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平台的兴盛,媒体业态新需求催生出新的新闻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具备更加敏锐的新闻嗅觉,更加精准的判断能力。驾驭数据挖掘、AI报道、VR技术等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将成为新时代新闻从业者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这些趋势变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智媒体领域的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改进。
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
智能传播作为近年来新闻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具体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实践,学界在与之相关的理论领域尚未达成共识,既有的智媒体学术研究仍处于进一步探索阶段。
目前高校现有的智媒体新闻教学难以在学科理论与具体实践中找到平衡点。备大高校增设的数字技术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编程开发、设计网页等技能,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多数学生擅长于文科,不具备相关计算机理论知识与编程基础。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但又缺乏系统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和实践应用,使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数字信息技术类课程学习一知半解,所知所学难以应用于实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影响了学习效果。
教学培养定位要更加明确
自从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传统媒体对新闻专业人才吸纳能力下降,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定位日趋模糊。“培养怎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问题在顶层设计阶段未能得到明晰;众多高校对于智能传播教育应关注什么、教什么内容缺乏共识。导致课程体系建设条理不清,层次混乱,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
高校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应及时调整教学定位。如果人才培養面向传媒行业,则需重点培养“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能力与后期编辑技术。若面向非传媒单位,如网络舆情分析师、通信工程师等与智能媒体相关的新媒体职业,则需要强化“非媒”专业知识。教学重点则是大数据分析与机器操作、编程语言等技术,深化学生对技术原理性与深度操作内容的认知。
媒介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在新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媒体的竞争越发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职业素养的竞争。高校现有的新闻传播专业通常围绕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新闻评论实务写作与中外新闻史论三部分进行课程的编排,并结合自身情况开设特色课程。但在信息爆炸,媒介传播多元化的智媒体背景下,当下的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还不够全面。
智媒体时代需要提高学生媒介综合素养。在学生三观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极易对其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开展更具价值引领、精神导向和道德塑造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学科基础以及专业的职业素养。
短视频传播盛行、网络符号泛滥的视觉时代需要学生提高新闻读图能力,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中都安排了新闻摄影、图像处理、图文设计等图像类课程,但在传媒渠道愈加多元的复杂背景下,高校仍需不断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识别真伪的洞察力。
“后真相”时代假新闻与反转新闻层出不穷,新闻从业者是面向社会不确定大众的传播者,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如果不加质疑地接收各种信息,并进行传播,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撰写新闻稿和可视化内容编辑等本领,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新闻选择能力、内容质疑能力、思辨能力等。
新文科视野下新闻传播学与智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领
目前,我国传统新闻传播教育还存在依赖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情况,部分理论体系和教材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并使之成为我国新文科话语体系的显著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首创“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教材一案例一读本”的教材库体系与“扎根中国大地、学以致用”理念指导下的“校内一校外”“线上一线下”的实践活动体系相结合,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等场所的文献资源,通过与时俱进的话语形态以及媒体融合的传播手段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智媒体的技术讲案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讲方法,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创新了实践形式。
此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均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现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将宣传主流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理想与目标。
推进学科交叉建设
新文科建设要在“大文科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进而实现“精文科”的全面规划。“大文科观”是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势,形成学科互补、知识融通的问题导向教育体系。今日的文科学习越来越体现为一种知识的彼此联系和相互融通,传统的单一系科的组织模式可以拓展为“跨学科”的组织方式。
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针对本科教学阶段,可以与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进行合作,开设交叉课程,达成学分转换,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攻读国际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数字传播学等方向奠定基础。跨界的新闻人才比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学科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增加技术实践教学
智媒体时代要培養“懂创意、通传播、知技术”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模块基础上,增加智能传播相关的技术性实践教学模块。
智媒体技术性实践模块可以从这些方面加强教学,第一,讲授有关python、新闻聊天室的基本算法,强化原理性知识学习,破解“算法”黑箱,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技术运行的底层逻辑。第二,结合实际,从小切口入手,进行入门级编程训练,培养学生对事实核查、信息评估的能力。高校智媒体课程可以通过工作坊、新闻实验室等形式使学生深入智能媒体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实践课、项目制等方式开展编程教学,增进学生对数据新闻类课程的理解。第三,强化数据可视化、内容分析等技能的教学。数据新闻是新闻业在数据技术的全面渗透下出现的新报道形式,学生通过对信息可视化、内容分析等技能的学习,可以基于数据信息的挖掘进行分析处理,并了解如何运用交互式、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表达观点与结论。
拓宽教育资源与社会合作
智能新闻传播是一个“文理交叉、应用见长”的领域。高校通过增加智媒体培养方向,设立微专业,增加数字技术类课程等方式开展智能传播教学,广泛开展与新闻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通过吸引国内外客座教授和具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人士充实教师队伍。还要在新闻传播教学环节上从校园延伸到媒体实战前沿,邀请业界精英进校园,以讲座或实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业界新闻实战与人才需求。加强与社会相关机构合作,让学生深入新闻生产一线,进一步接触新闻业界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实际应用,避免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高校还可探索建立多层次培养模式、展开多形态的实地培训、提高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培养。开展多节点产学研合作,邀请知名记者驻校短期培训、与主流媒体合作进行假期实习。使学生对实地采访、后期编辑等新闻生产活动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新文科教育要求对现有新闻传播教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进行改进设计。
第一,高校应将“提升学生的媒介认知、参与及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良好公民”作为媒介素养课程总目标。第二,教师在教授课堂内容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除了讲授媒介传播规律、媒介参与技能外,还要注重将意识形态、媒介道德与规范等内容融入相关教学板块,兼具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注重媒介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媒介。同时将时政热点、区域与学校特色元素灵活融入授课内容。第三,教学评价应既注重结果性,也注重过程性。应以学生应用学科理论进行具体实践的能力和成果作为检验标准,重视新闻实务应用,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人才服务于现实需求。
课外实践是第二课堂,高校可实施“课程化管理、项目制运行”的方式,结合区域与学校特色,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校内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制,使项目实践在教学周期里完成。同时,开展大学生创意激励计划,开展多样化的媒介文化活动和作品创作,锻炼大学生媒介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必不可少。古今贯通、学科融通,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要在新文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实现智媒体和新闻传播学教育联合发展,需要加强教学顶层设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学科资金投入,发挥创新发展优势,高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帜,通过文科教育的自身发展,引领带动新闻传播专业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培养出兼具深厚学理基础和宽阔学科视野的新时代新闻人才,更好地担当起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责任和使命。进一步为优化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