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车前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因此,构建韧性和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相关论述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协作的必然结果,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贸易等自由流动推动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依托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加快融入全球化,新的消费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最重要“节点”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全面嵌入全球供应链,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供应基地。与此同时,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的迅速壮大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对FDI吸引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加速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報告》,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119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中国的FDI流入占全球比重达11.4%,居世界第二。“中国市场”“中国制造”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世界经济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国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研究肇始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重塑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持续推动全球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如布卢姆、德拉科等学者分析了中国进口商品对12个欧洲国家是重大影响,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研发投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强,专利注册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15%,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成为推动上述国家产业重构的重要动力。部分美国学者片面的认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对美国制造业、创新以及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如斯米尔的《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伯杰的《重塑制造业》等都清晰的表达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对美国制造业的担忧,奥特尔在《中国综合征:进口商品对美国劳动力市场造成的竞争压力》中认为中国进口商品给美国很多地区的制造业就业状况带来了打击,上述学者的研究也推动了美国政府“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等战略实施。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集中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内涵界定、提升路径、自主可控、保障举措等领域,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从主体和结构两个方面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内涵,认为主体水平提升应包含创新能力更强、附加值更高、更加数字化维度、更加可持续四个维度,结构提升包含安全可靠、公平、协调顺畅三个维度,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动力机制可分为终端需求、要素供给、区域产业布局和融入全球产分工体系驱动四种类型;刘志彪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应包括产业创新性、安全可控性、产业间联系的紧固性、区域间产业的协同性、产业组织的灵敏性和柔性以及产业链治理的现代性等六个方面。总体来看,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但直接考察韧性产业链供应链内涵及提升路径的研究较少。
二、韧性产业链供应链的概念内涵
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产业链转型升级、供应链高效协同过程中形成的融合形态,它突破了单一产业链、供应链的行业界限或者地域界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显著特性。韧性产业链供应链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基于产业集群升级重构、价值链高端攀升条件下实现能源有效保障、要素高效配置、融通系统顺畅的协同供需生态系统,能够更好的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实现应对重大事件极端冲击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言,韧性产业链供应链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韧性的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实践证明,全球制造业集群发达的地区都具备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比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硅谷、马赛诸塞州的坎布里奇等地区。韧性制造业集群把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会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当把具有互补性的不同行业集聚起来以后,上述效应更为显著,能够为本区域带来更高的增长率,使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获得更高回报。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衰退同样会导致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的衰退,比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的衰落,会引起集群所在地区的多样化供应商、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创新研究中心等工业生态崩溃,进而波及产业、经济和城市。
(二)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韧性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优势,区域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并实现内涵型经济增长。目前,全球价值链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扁平化”产业分工网络,相关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在全球布局,形成一个在全球分布的价值增值链条,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品牌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经常囿于“低端锁定环节”。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高端与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相关,麻省理工学院的制造业创新研究表明,美国创新活动通常是对产业链供应链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突破式创新,德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通常是对现有产品和流程的渐进式创新。总体而言,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是韧性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特征,它能够减少区域对“卡脖子”技术的依赖程度,抵御外部环境突发变化对产业安全、关键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
(三)有效的能源保障支撑
能源供应链是韧性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支撑,任何国家、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有效的能源保障基础上。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承认,德国制造业的很大一部分业务模式是建立在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价格低于其他地区的基础上的,德国一旦失去了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和价格优势,制造业竞争优势也将不复存在。美国一直将本国制造业成功原因归结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供给,20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国,继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近年来,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加剧全球能源危机,在国际能源市场博弈加剧、俄乌冲突持续叠加的背景下,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风险全面提升,这对各国韧性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带来了更大挑战。
(四)高效的要素配置能力
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配置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韧性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要素高效配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本国产业体系和要素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加强在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资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要素的作用,尤其是将产业链“链主”企业作为重中之重,让企业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同时,面对要素“错配”,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备长期弹性,能够及时进行“要素重构”,如美国《拜登政府在供应链方面的部分行动概述》报告中就提出建立供应链的长期弹性,重振美国制造业并确保关键供应链的安全。
(五)顺畅的融通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融通体系是一个跨领域的系统,多区域、多行业、多企业、多要素等相互交织,产业组织方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复杂,市场融通难度较大。在全球层面,跨国公司全球化经济组织形式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推动生产过程的分散化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穿越国家边界的地理再分布,韧性的供应链产业链必须具备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技术方式,并且能够快速融入国际组织和规制。在国家层面,构建顺畅的融通体系成為各国在全球制造领域进行竞争的竞技场,德国“工业4.0”、日本“社会5.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等都是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发展战略。总体来看,“数字经济”“柔性智造”构成了韧性产业链供应链融通体系的核心。在微观层面,韧性产业链价值链具备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如德国、日本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全面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激发本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我国打造韧性产业链供应链的路径
(一)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制造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我们必须一以贯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一是建设集群生态系统,搭建人流、物流、资金链、信息流汇聚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群汇聚。二是聚焦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推广产业链“链长制”,实施“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工程,支持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建立区域配套供应体系。三是积极构建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体系,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集群转移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持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同时,打造产业梯度转移“小气候”,推进浙江“山海协作”、江苏“南北联动发展”、广东“粤东西北联动发展”等国家层面试点示范。
(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一是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可能“断供”“断链”的关键环节为重点,发挥企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中的主体作用,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关键技术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工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多渠道开展基础研究,支持技术创新接近或达到行业技术前沿的企业、为行业开展共性基础研究的平台企业、具有雄厚科研基础科研院所等通过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展开应用型基础研究,解决集群发展中面临的关键“痛点”“难点”。三是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激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擎”,鼓励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健全区域联动的技术转移体系协同推进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
(三)保障能源供应链畅通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尤其是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从应对措施来看,保障传统能源稳定供应和加快清洁能源转型替代是提升能源供给的弹性和韧性的核心。一方面,全面保障油气煤充足供应作为应对当前能源危机的重点,加强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地下储气库等项目建设,完善天然气的产供储销体系;另一方面,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展,有序推进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能源新产业新模式。同时,应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各层次电力市场秩序,健全中长期、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在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紧张时,及时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电力价格,避免产业链发展中“拉闸限电”等现象发生。
(四)更大力度地吸引外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从2017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流量稳居全球前三位,稳定的外资流入对我国充分利用全球要素和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应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随着美国“制造业回归”、国际资本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我们必须时刻应对“制造业空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对接高水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释放吸引外资的“强磁力”,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产业领域;第二,紧盯欧洲资本大转移,俄乌战争持续升级导致欧洲能源成本上涨,欧洲制造业成本优势将逐步丧失,我们应抢抓“第五次”全球产业链转移契机,吸引更多的欧洲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第三,持续优化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简化外资落地审批流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保障精准性和满意度。
(五)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
一是构建产业集群的数字化生态,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链,引导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制造体系,为产业集群提供精益供应链诊断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共享、协同、创新发展。二是推动企业智能工厂建设,鼓励制造企业产线设备上云,建设数字孪生车间,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动态监控,构建涵盖企业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三是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体系,依托集群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商品市场等,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着力打造一批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同时,积极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应用场景,集中力量突破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筑牢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根基。
(张辉,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车前进,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