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是创新应用的重要承载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德国该类企业的科研成果占全国七成左右,美国该类企业完成了一半以上的科技发展项目。截至2021年底,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为32.8万家,贡献了约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申请专利十分活跃的市场主体,预计“十四五”末将达到50余万家,将是确立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贸工技”与“技工贸”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最常见路径,以联想、华为公司为典型代表。然而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贸工技”路线已缺乏足够大的空白市场用于孕育力量,而“技工贸”路线需要持续的高投入和充足的时间用于研发产品和抢占市场。如何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是加快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阐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并就其成长培育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
(一)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还不够强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快跟,快速跟进国外产品;二是快抢,国内首个突破技术瓶颈;三是改进,全球首发改进产品;四是颠覆,全球首创基于新机理的产品。四个阶段会有重叠和覆盖,目前总体处于快抢的重要发展、改进的重要起步和颠覆的重要孕育阶段。在这个时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新材料、新设计、新算法和新场景为重要特征,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关键材料或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科技创新的附加值偏低、创新的话语权不强、部分赛道一拥而上等方面。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实力还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积累的关键在于引进、培养与传承。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还在积蓄力量,具体体现在:一是部分重点产业与重点领域的人才供给还有较大缺口;二是具备较强科技素养与企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领导人才较为缺乏;三是掌握先进产品研发理念和方法的研发人才尚显不足;四是既富有创新与冒险想法,又具备科学头脑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精神还有待加强。
(三)风险投资的发展还不充分
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反复探索的过程,需要风险投资作为鼓励创新的驱动器和分散风险的缓冲垫,为科技进步和技术产业化提供机制化的放大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风险投資比较,我国的风险投资仅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尚在成长期,一是资金规模还较小,据伦敦发展促进署统计,2021年我国风险投资规模为618亿美元,而美国为3288亿美元;二是以种子和天使轮为代表的早期投资以及战略融资占比不高,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投中数据);三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凭靠硬科技、雄厚资金与产业集聚的优势在风险投资领域刚刚崛起,总体实力还不足。
(四)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相关政策不断优化,然而制约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因素还有很多,一是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建设还不够,已建平台服务企业的能级还不够;二是龙头企业牵头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小微企业牵头的创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占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比例还不高;三是企业家参与政府科技决策的机制和通路还不够顺畅;四是企业家与科学家各司其职合作、自由跨界转换的创新生态尚未建立起来。
(五)创新与市场的“不可能三角”未被足够重视
“不可能三角”理论起源于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领域,即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兼得。该理论又被称为决策者的窘境,在各行业中广泛存在,是复杂系统的核心矛盾和约束,常见的表达是“既要、又要、还要”。例如能源供给体系中的价格合理、供给充足、清洁环保,医疗供给领域中的更好的疗效、更广泛的可及性和更低的医疗支出等等。科技型企业代表小米公司开创性地阐述了科技型企业的不可能三角结构:一是产品做到感动人心、拥有极致体验;二是价格做到极其厚道;三是公司有不错的盈利,其核心表达是“好”“便宜”“能赚钱”,然而该理论尚未形成商业共识。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思考
(一)“新发展理念”是当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指导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应系统地关注创新发展动力、市场要素协同、绿色环保、开放共享等多方面问题,高起点出发、高质量成长、高水平参与市场竞争。
(二)“专精特新”是当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最佳路径选择
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21年首次提出了“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这对于以创新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以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创新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成长破局的关键步骤
在优质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中,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专精特新”的下一站。从经典成功路径来看,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最开始时满足一定的细分市场,即俗称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随后凭借技术基础和市场品牌不断拓展产品的种类和规模,在平稳发展的市场中扩大市场份额。例如荷兰ASML公司的成长得益于成功押注了颠覆性的浸没式光刻技术,一举将原有193nm光源通过水进化到132nm,随后一直保持技术领先垄断了先进制程光刻机的细分市场,并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步将技术优势拓展到成熟制程的光刻机市场,公司市场占有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10%攀升到现在的80%。
(四)效率革命是破解“不可能三角”问题的最优解
小米公司的成长得益于其硬件、新零售与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把设计精良、性能和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给用户,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以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优,然后驱动整个公司进入正循环,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增长飞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研发和公司成长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造爆品实现各类固定成本的分摊降低;二是使用新媒体和新零售渠道降低推广、销售成本;三是紧密围绕用户布局公司产品/服务,促成用户高频互动和使用,形成能够互相引流/转化用户、交叉补贴的商业闭环。
三、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攻关效率
“揭榜掛帅”制度是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的重要改革创新。建议,一是在顶层设计环节,强化科技主管部门责任落实、加快在不同领域应用推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在项目管理环节,增强需求方的监管权力、提高“揭榜”方的主观能动性、探索项目专员模式;三是在验收评估环节,明确奖惩考核机制、完善纠纷协调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
(二)常态化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监测与评估,提高政府科技决策效率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技术产业化转化及应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新对产业、资本等要素的协同需求显著增加。建议,一是大力开展技术预见工作,对技术发展规律、竞争态势、影响因素、潜在风险等进行全面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全面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二是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建立并跟踪关键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三是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相关产业的调研与评估,全面掌握创新产品的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遇到的堵点和痛点。
(三)系统地设计与实施科技创新与产业扶持政策,提高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效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建议,一是在研发环节,确立创新投入和经济贡献并重的政策导向,把握科技趋势,转变政策理念,加快培育研发经济;二是在转化环节,强化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产业落地之间的衔接,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探索投孵联动新模式;三是在生产环节,推广合同研发生产组织新模式,优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四是在应用环节,充分发挥统一大市场优势,破除市场准入、监管规则、排他性优惠政策等体制机制障碍,激励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