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倾听的力量

2023-05-30 00:48:54张敏
中国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深度

张敏

在“学习共同体领航研究室”的引领下,有幸阅读了郑艳红老师的专著《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语文课堂转型》(以下简称《最美的姿态是倾听》),受益匪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郑老师围绕着语文课堂的“新建构”,分别从语文课堂转型与倾听关系、语文课堂转型与高品质学习设计、语文课堂转型的课例分析以及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自我蜕变四个章节出发,牢牢抓住“倾听”这个关键词,讲述了自己历时六年,用笃定的行动实现了从传统的“优质语文课堂”到新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的转型,强调通过“倾听”构建师生双方平等互助的协同关系,使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变,用博大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新高度。

郑艳红,一位从教20多年的名师,勇敢地将自己过往的经验一切清零,从向学生示范倾听开始改变课堂生态。这一变,让她以倾听的姿态定格了教师最美的样子。

读完这本书,我对“倾听”一词,或者说对“倾听”这类看似司空见惯的课堂模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倾听,是学教翻转课堂的按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因此,有效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了解,是教育的第一环节;而倾听,则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然而不得不承认,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知识点覆盖式讲授”,以讲得全、讲得深为好;顾不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想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全盘托出”,至于学生觉得合不合胃口、能不能消化,全被“考点”这一指挥棒“一言蔽之”。就连优质课比赛或者公开课展示,也多是在“预设”的“旁逸斜出”中“生成”,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中“出彩”,在师生默契的“表演”中“亮点频出”,下课时还不忘说一句:“谢谢同学们配合。”一如作者在《最美的姿态是倾听》的开篇《一堂比赛课引发的反思》中描述的那样:尽管此前做足了准备,多次磨课试讲,但赛课那天并未出现预设中的精彩,反而因为缺少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只是把新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生硬地嵌入“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框架中,让学生沦为课堂的“观光客”。

对此,作者反思:以往在课堂上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上,越是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学生越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过去,看似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心里却想着权威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自己预先设想的答案,学生一旦没有说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就会打断学生,或转移话题。课堂上不自觉地习惯于倾听自己认为的“好的发言”“正确的发言”,而对除此之外的学生发言却听而不闻。

显然,这种缺乏真正倾听的课堂,不可能落实新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转教学理念。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形象地把“学习”比喻成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的旅程,是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活动。要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先进理念,教师必须从相信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始。教师要敢于和学会放手,促使学生与知识直接对话、与同伴协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翻转课堂,捍卫学生的学习权利。而倾听,就是翻转学教课堂的按钮。

当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倾听者”,润泽公平的学习氛围才可能形成,学生思考与倾听、对话与协同的自主意愿才可能被激活,從而师生共建“交响乐式”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只有教师善于“倾听”,并刻意培育倾听关系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倾听力”,训练他们的思考力与学习力,才可能实现从“知识传递”的教学到“知识建构”的学教翻转。

上海师范大学陈静静副教授认为,倾听者和被倾听者之间是平等的、敞开的,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一定程度的互赖和共鸣,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使大家形成彼此关怀和鼓励的关系,从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教育教学绝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简单的告诉和重复的操练,而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必须走向对话性实践活动。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教学。通过倾听,打破自己;通过倾听,学习他人。表达的是自己已知的,而倾听的是自己未知的。会表达的人,并不是最厉害的;会倾听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高品质的课堂,需要通过对话,交换各自已知的知识;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倾听,填补自己未知的空白。

二、倾听,是走向深度学习的捷径

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顶层理念和指导方向,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则取决于学科学习质量即学科学习深度的提升。也就是说,深度学习,就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

何谓深度学习呢?

首先,深度学习需要深层动机,深层动机来自学生的原始本性和成长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真实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把“独白式”课堂转变为所有学生思考、倾听、对话、协同学习的“交响乐式”课堂。而倾听,正是营造润泽公平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自主思考与倾听、对话与协同意愿的高效路径,实现学教翻转课堂的关键按钮。要实现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就需要一种心灵和思维的沟通,而沟通是否能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的有效性。只有在倾听的前提下,课堂上才能生成新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新的内驱动力。

作者记录了首次作为课堂观察员的观课经历。进行观摩分享时,她还没开口便潸然泪下,她说:“我做了20多年的高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这是第一次坐在一个学生边上,认认真真观察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清楚地看到孩子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不知所措的过程,这让我很难受。”这次“沉浸式”的观课,让她意识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尊重平等的倾听交流,是有效保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度的捷径,更是让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基础。

其次,深度学习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学习,具有深刻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更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性体验。倾听的核心就是思考,有效的倾听中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和选择,蕴含着接收与输出融合、交替的转化,从而形成了高质量的对话。经由倾听形成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精髓不是“互相说”,而是“互相倾听”;不是“互相教”,而是“互相学”,更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节基于学生认知需求的读写深度融合的设计—社会现象评论文《陪读》写作教学。作者从任务、情境、活动的角度综合设计,全面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活动一为通过辩论,学生对陪读现象和双方争论点进行分析。活动二为补充阅读材料,学生修整观点。活动三为口头作文,现场录音转成文字,展示学习成果,创新课堂表达交流的方式。整堂课,教师始终充当倾听者的角色,用简洁的语言把学生独特的观点串联起来并导向纵深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在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中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这节课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求动力,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惊艳”全场。

最后,深度学习更是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深度理解是触及事物本质深层意义的理解;实践创新则指向学生的活学活用、知识迁移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设计有认知冲突的探究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准确辨识与表达同伴的观点和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提出质疑。教师通过把学生独特的观点串联起来,并在适当的时机展开引领,使学生在同伴协同学习时,能围绕主题构建有逻辑的问题面,并能在同伴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发掘和给出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在倾听他人观点中不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整理、反思和重建,从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经由倾听走向深度学习的最佳路径。

三、倾听,是师生彼此成全的密码

随着核心素养的发布、高考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变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认可。基于草根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自发地投身课堂变革。当下,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如何提供给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认为,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是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协同探究的学习氛围,打造真实、安全、安心学习的温润课堂。倾听可以助力教师练就“匠人”般的“高超技艺”,做到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理解和接纳每一位学生,用虚怀若谷、侧耳倾听来支持学生间的协同学习。通过倾听,学生在认知领域,会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欢乐;在人际领域,能在协同学习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一些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告知要倾听,却没有被指导如何倾听,“倾听”只是被口头强调,而少有教师通过分解动作示范如何做。在作者的课堂上,不仅有友善的互动,更有理解性倾听。教师每一堂课都在用心示范倾听,学生才可能学会倾听。当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倾听者的柔软姿态,平等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障碍;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串联,并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我们就有可能收获如同郑艳红老师获得的那样的美誉—“学生说我的课每分每秒都异常珍贵!”

倾听不仅是一种邀请,也是一种示范,更是课堂上最美的姿态。为什么作者一再强调“听大于说”?因为倾听才能更好地保护说、激发说,倾听是心中有他人,倾听才能润泽关系,促进表达;因为会倾听的人才是最会学习的人,会倾听的人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新问题的产生,则意味着深度学习的开始。一旦教师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师生共同直面意义生成的现场,在“学习共同体”中成为“意义生成的当事者”,教师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优秀学习者”,而教师就在学生们交织成的交响乐中倾听、串联、反思,教学相长,共同学习。

当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变革走上正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会呈跨越式发展;实践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会发现,研究学生的学习是解决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突破口,尝到甜头的教师会自发投入研究实践中。依赖听教师讲解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用更多的耐心和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这些学生一旦发生真实而深刻地学习,他们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的心里也会产生了回声,把“一言堂”课堂转型为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交响乐式”课堂,师生都将流露出对学习最原始、最澄澈的欢喜和热爱。

因为倾听,郑老师所带的学生,成了学习共同体领航班的首批学生代表;因为倾听,郑老师所带的班,成了影响全国教改的“网红”班级;因为倾听,郑老师也成了全国学习共同体课改的领航者。由衷地敬佩鄭艳红老师持续的学习力、笃定的行动力,还有深耕课堂的研究力。向郑艳红老师学习,以最美的姿态—倾听,和学生一起构建起温暖润泽的班级学习共同体,享受教学相长、彼此成全的幸福教育。

(作者系湖北省云梦县实验中学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北省教研名师、全国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深度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