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豪 刘梦彧 张钰 李至晟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2年7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观规划指导纲要》在联合国人文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系列服务的核心组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该指导纲要一是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观规划制定的指导性框架;二是对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宏观规划制定的全流程进行细化指导,包括政策制定的管理与指导、政策审查与需求评估、确定政策愿景并制定政策框架等六大步骤;三是对重要领域制定宏观规划提供详细指导,涵盖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非正规教育等七大领域的针对性剖析。该指导纲要呈现出全面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操性强的指导框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信息化宏观规划;迭接式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1.02
一、内容概述与编制意义
202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观规划指导纲要》(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该出版物指导政策制定者将人文主义原则融入教育信息化政策,同时帮助政策制定者对教育信息化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应对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過程中的重要挑战。
《指导纲要》包括导言、促进数字包容及利用数字创新、指导框架和指导原则、政策与宏观规划研制路线图、设计教育全领域的宏观规划、持续性改进与前瞻性审查六大部分。导言厘清了信息通信技术的范畴,将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宏观规划定义为公共治理的“政策组合”,以确保将人文主义融入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宏观规划。第二部分采用历史视角审查数字化应用程序和新兴技术,重申促进数字包容是制定任何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观规划的前提和先决条件。第三部分阐明了过往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宏观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该部分的系列指导性框架与原则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将人文主义视角融入目标设定、行动规划以及部门内部的协调中。第四部分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和宏观规划编写中的程序性知识,概述了宏观规划的研制路线图并分步骤指导。第五部分提出了设计教育全领域的宏观规划,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七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及次领域。第六部分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持续改进以及关键因素的总结。
(一)核心目标:为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指导框架
《指导纲要》主要目标群体为政策制定者或者与政策实施直接相关的负责人,为决策者及机构负责人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三个必要方面提供指导框架。
第一,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指导原则和相关知识。特别是评估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效益—风险”双重影响能力,以加强学习环境的供给和管理,进而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第二,培养逐步健全的关于政策制定的程序性知识,其愿景是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作为公共产品并指引战略行动朝着共同价值观发展,这些指导方针为政府和机构的前景规划和政策范围划分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以便据此制定并实施宏观规划。第三,加强对当地需求和准备情况等相关背景信息的了解,并明晰在政策、项目和能力方面的差距。这些指南仅为政策制定者或相关负责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应对方式提供参考,并不做强制性要求。
(二)价值导向:人文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指导纲要》彰显UNESCO的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原则反映出人文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第一,实施人文主义原则,确保包容、公平和性别平等。利用教育弥合获得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能方面的公平和性别差距。第二,根据预算限额评估信息技术和其他优先事项之间的权重。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吸取的教训揭示,应将利用技术提高教育系统的韧性规划为任何新型学习基础设施必不可少的部分。政策制定者需要审查和评估当地信息技术的准备状态,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技术方法。此外,政策制定者还应该采用整体性战略以决定学习活动的实施空间。第三,预测潜在风险和突发负面影响,并施以相应监管。政策必须预测、规范和减轻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教育系统、个人、环境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保护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促进数字福祉、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等。第四,在全社会范围倡导技术驱动的开放学习系统。建立具有危机应对韧性的系统有赖于合理的技术应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面对频繁的教育中断浪潮时,所有国家都需要开放的、有韧性的学习系统,以便学习的连续性和质量得到保障。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宏观规划制定的指导框架
《指导纲要》提出了在教育政策和宏观规划中发展信息技术的全系统指导性框架(见图1)。该框架包含信息技术赋能的学习空间及教育政策和宏观规划中信息技术的关键要素两个显性维度,还包括人文视野、学术和人类发展成果的定义、课程、评估和学习空间的开放性、获取技术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评估跨空间使用技术的伦理问题和风险等隐性维度。
指导框架以人文主义愿景为引领,强调提升课程和评估的开放度以及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应对危机的韧性。
首先,将学习和人类发展成果作为政策目标。这些成果既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也是政策规划的出发点。除了学术成果之外,政策制定还应关注个人福祉和社会发展,以结果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应该从预期的学习和人类发展成果入手,而不只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次,将开放的学习空间作为扩大获得教育机会的切入点。学习空间的开放意味着从校本场景转向包含家庭和学校在内的互联学习空间,进而发展为“家—校—社”跨场域智联融通的学习环境。政策规划的目的在于将信息技术从辅助性应用转变为帮助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进而为在学校、家庭或其他空间中的学习者提供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再次,国家课程和评估的开放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源动力。课程和评估应该从僵化的知识导向转变为素养导向。政策规划应该为地方教育、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教学设计、学习资源、授课计划和评估手段。
最后,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是实现成果的促成要素。这些要素应被视为技术赋能开放学习系统的三大支柱:一是技术、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二是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学习、评估等;三是在学术成果和人文价值发展目标方面的预期产出。
三、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宏观规划制定的六大步骤
《指导纲要》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和宏观规划编写中的程序性知识,为政策制定过程提供参考,以确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支持和有效的监测。《指导纲要》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六大步骤,强调政策规划制定过程应是灵活的,各个步骤互为参考、相互依赖、共同规划,并以迭代优化的思路进阶式地修改。
(一)政策制定的管理与指导
首先,规范政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规划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以管理和统筹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例如,政策协调委员会、统筹委员会、高级别委员会等。
其次,规划委员会需要审查并协调跨领域法规和政策的一致性,包括考量技术和数据在教育中采用的适切性、数据获取和技术部署的方式。
再次,初步决定政策范围、期限和预期的审批机制。一是政策期限,规划委员会应设置特定期限(如五年)或具体的结束日期;二是政策范围、主题重点,要制定涵盖所有或大部分学段和教育类型的全领域信息技术政策,或是将重点放在特定的次级部门或领域;三是预期政策审批机制,规划委员会应明确政策批准方和使政策生效并被认可的协议。
最后,把组织咨询作为引导合作伙伴参与政策制定的策略。为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协商与合作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为最终确定政策和宏观规划征求意见。常用的咨询方法包括开展广泛的公众咨询、专题小组讨论、持续的知识共享及定期会议等。
(二)政策审查与需求评估
政策制定者对以往的教育信息化或其他相关政策进行彻底审查,以决定所拟定政策的核心。政策审查应至少包括对现有政策的分析、需求评估和形势分析。需求评估的主要目标是对需要解决的挑战进行创新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应对已确定挑战的初步方法。政策审查的目的在于明确变革的方向与动因,并为公共干预和新政策议程的实施提供合理依据。
(三)确定政策愿景并制定政策框架
第一,确定政策愿景。政策愿景应该立足现在并关注未来,以人类的福祉和能力发展为中心,使人文主义原则具体化。一方面,愿景声明应具备简洁性和具体性,并为后续步骤提供方向;另一方面,愿景也应根据对现状的差距分析进行自检,差距分析将确定一个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应该实施的方案[2]。
第二,制定政策框架。教育信息化政策至少应包括以下关键内容:序言或介绍、背景和现状分析、理论依据、期限范围和政策协同、指导原则、实践层面或总体层面的实施战略、愿景声明或政策声明、政策框架(重点领域及战略目标)等。
(四)构建宏观规划
宏观规划将明确需要变革的内容,并构建多个模块。例如,学习和人类发展成果、学习资源、预期的教学实践(教学、学习和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此外,在制定关于特定领域的宏观规划之前,教育信息化的宏观规划应首先涵盖关键的横向推动要素,特别是法律法规、预算规划与协调、质量保障机制、能力建设和设置激励机制等。
(五)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
在这一阶段,政策不再被视为一项计划,而是一套指标,说明为了实现总体政策目标,随着时间演进所需进行的改变。政策和宏观规划的实施需要预测和协调变化,使宏观规划中所有要素都能相互配合以成功实现愿景。
首先,政策实施方法。要使一项政策被执行者所采纳有三种较为典型的办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实施取向,该取向考虑所有推动因素并提供系统的实施手段;二是自下而上的取向,该取向始于对该领域从业人员的支持;三是混合模式,兼顾上述两种方式的优势且能规避两者的劣势。
其次,通过监测和研究寻求反馈和改进。一是行政监评,监测与评估是保证政策和宏观规划实施时效与质量的必要行政规程,它需要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PIs),并以能够可靠核对的数据或资料的现实假设为基准。二是研究,应严格设计研究以调查政策对教学的实际影响,并将实际结果与拟议的变革理论进行比较。
再次,管理和协调实施的组织结构。宏观规划的实施进程需要一个管理统筹行动和协调跨部门实施方案的组织结构,包括有权管理和监督政策执行的管理委员会、受权协调实施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机构、负责执行政策的工作组。
最后,制定证据导向的迭接式实施周期计划。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实施宏观规划应从小规模开始,收集和分析其有效性的证据,调整政策和宏观规划,之后在宏观规划规定的政策期限内扩大实施规模。此外,应该在国家层面收集、认可并推广自下而上的创新,以触发政策的下一周期性调整。
(六)政策的审批与发布
第一,政策的最终确定和长期执行。政策制定者应修订并拟定政策和宏观规划草案,并形成一份完整的文件,至少包含以下部分:前言或导言,背景与现状分析,理论依据,时限,范围和政策调整,指导原则,实践层面或总体实施战略,愿景声明或政策声明,政策框架(重点领域及其战略目标),宏观规划的跨领域要素(法规法律、预算规划、质量保障措施、能力建设和激励机制),关键领域的宏观规划(每个领域或模块,包括背景说明、具体目标、执行方法、预算和资源、关键行动、时间表以及执行机构和合作伙伴),政策的发布策略等。规划委员会应确保获得最高权力机构对其予以认可,还應为政策和宏观规划寻求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效力和预算分配方案。
第二,将政策发布作为沟通与建立伙伴关系的关键策略。本阶段是从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的时刻,也是启动结构性组织的时刻。规划委员会应与负责执行的协调机构或国家教育信息化专职管理机构共同谋划政策发布。应明确政策的发布并不是政策进程的结束,而是长期执行和不断完善的开始。发布行政指令或命令、面向主要利益攸关者的发布活动、网络研讨会及宣讲会等环节必须在发布阶段完成。
四、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宏观规划制定的七大领域
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宏观规划涵盖所有学段和类型的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非正规教育、课程和评估、数字化学习资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述七大领域对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指导纲要》对其逐一进行了剖析,从明确概念、指出问题、提供行动建议等角度,对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一)中小学教育的宏观规划
中小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总体教育环境的转型。通过对以上方面做出调整,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利用信息技术加强K-12教育,是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环节之一。它的重点是为所有学生和教师提供用于教学目的的数字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设计应与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所有其他要素密切联系。
同时,决策者部署学校教育信息化政策时,需要应对以下挑战:教育界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师生无法获得满足教学目的的数字设备;缺乏高质量(快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教师专业发展赶不上数字环境的变化;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有效促进教学法的应用。
《指导纲要》建议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工作: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数据库、监测并分析师生需求,确保数字技术能够支持并促进教与学;对学校的数字基础设施开展需求分析;培养教师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支持其持续的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等。
(二)高等教育的宏观规划
高等教育通常被视为社会流动、经济增长和捍卫民主的手段。由于其重要性,政策制定者一直在寻求创新,以帮助提高高等教育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公平性和质量。高等教育信息化宏观规划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大学的三个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教与学、科研、机构管理、行政、财务、图书馆服务、学生生活等。
决策者部署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时,需要应对如下挑战:可及性和公平性,即确保人人都能享有高等教育机会;效率和生产力,即复杂性随着研究生产力和压力的增长而增长,需要格外关注效率和生产力;高等教育机构需确保教学质量、提供学术支持以及确保资历的可转移性。
《指导纲要》建议制定高等教育信息化政策时,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行动。一是供给信息化:扩大高等教育获取渠道,如开放远程教育。二是教学信息化:鼓励高等教育使用混合式学习,如建立多学科知识库。三是科研信息化:发展和维护研究网络,如相互合作产生新知识,创建灵活、综合、高效和可负担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四是行政管理信息化:提高效率,如投资数据系统开发、提供无缝学习的技术系统等。五是服务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支持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如开展高校信息化项目和计划以弥合区域数字鸿沟,促进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之间的合作。
(三)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宏观规划
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视信息技术如何支持建立灵活、专业的全民学习环境,提供针对性培训,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真实有趣的学习体验。作为教育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致力于赋予学习者获取新知识和实践的技能,为公民提供充分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技能。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信息技术宏观规划致力于培养信息技术相关能力,更好地将学习与就业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强课程材料与就业市场中新制造、生产、服务和基于数据的服务之间的关联等。
决策者部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信息化政策时,需要应对如下挑战: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学习环境,如稳定的电力供应、最新的软硬件以及便利的互联网接入;优化更新教学资源,确保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学习机会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为了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优势,需要对设备的使用、新型学习资源和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充分的培训;新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开展基于问题的、真实的和自组织的学习提供条件。
《指导纲要》建议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评估基础设施现状(如互联网可访问性),并扩大信息技术教育服务获取渠道;确保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能够指导实际应用的迁移价值,如利用虚拟技术加强学习场景的情境性与真实性;提供泛在互联的学习空间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如采用平台促进对非正式学习的认可;确保所有人能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包括毕业生及离校生;评估并更新教师培训内容等。
(四)非正规教育的宏观规划
非正规教育是指可根据个人需求、个人特定的环境和情况弹性组织的结构化学习机会。[3]非正规教育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扩大所有人接受教育机会的范围、规模、质量和类型,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并对非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给予认可与认证。
信息技术在非正规教育相关的教育政策中必须克服与可获取性、质量保障标准以及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广泛认可相关的挑战。通过非正规教育,一系列的教育、社会和经济问题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解决,应保障失学青年、难民、残障人士和缺乏基本技能者获得学习机会。《指导纲要》建议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获取、质量和可持续性。一是利用可负担的信息技术增加非正规教育的获取机会,如设置专门推进信息技术支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非正规教育质量,如促进并支持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使用与复用;三是确保数字化驱动的非正规教育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如提供数字化非正规教育课程的认可、认证和评估机制,包括通过认证系统对先前学习经历和终身学习的认可,并将其納入国家资格认证体系。
(五)课程与评估的宏观规划
课程规定了学生在正规教育中的学习内容、时间及方式。然而,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能够获取并使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课程定义受到了挑战。当新的工具被引入课程时,学生学习什么(课程内容)和他们如何学习(教学法)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们认识到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纳入学校课程,并改革学习评估,以反映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对学习成效的影响。[4]
课程和评估中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政策需要关切如下挑战:一是解决学生学什么、何时学以及如何学的问题,包括如何使数字能力全球框架本土化,以应对本土化的需求;二是如何灵活调整教学时间和教学顺序,以利用更适当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三是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
《指导纲要》建议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数字能力融入课程体系,如厘定不同年级须达到的数字能力水平;二是指导教师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術以达到课程目标,如以创新的教学法丰富课程,并为教师推荐适切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三是引导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如实现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结果评估。
(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宏观规划
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一系列和国家课程体系对标的在线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当易于获得、管理、共享、查找,能够被监控、重复利用、评估、更新和调整,以推动教学和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宏观规划应确保所有师生都有权限访问优质数字学习资源,内容应包含与国家或院校课程相适应的广泛数字化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其加以改编。
决策者部署政策时,需要关注如下挑战:一是需要财政资源来开发并定期更新覆盖所有科目、所有年级、与课程相适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二是缺少与地方课程相关的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三是缺少多语种本土化材料;四是终端用户往往无法及时拿到学习资料;五是偏远地区学校难以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六是需要保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更新,紧跟课程中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变化。
《指导纲要》建议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为所有学科和年级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二是将教学原则融入数字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中;三是建立国家或院校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四是善用开放式教育资源;五是培养职前职后教师的数字化资源使用能力;六是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泛在学习。
(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宏观规划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教育系统运作的相关信息,促进数据和信息的收集、聚合、分析和使用,以用于监测、制定政策和优化实践,并实现持续性改进。教育信息化政策重视建立并定期更新信息技术强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所有部门、所有类型的教育及时提供数据支持,持续提高规划、管理教育政策过程中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公平性。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挑战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数据收集,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具备可靠性、系统性、时效性、国际可比性的数据;二是数据聚合,如许多国家缺乏聚合数据以支持基于指标的分析;三是数据分析,如多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互通性;四是数据使用,如看得到的数据通常只是一部分,许多重要的变量没有或难以被纳入系统。
《指导纲要》建议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优化教育机构数据录入与联通,利用新技术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加强解读数据的能力;二是开发数据聚合和分析指标,提高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三是增强使用数据的能力,在政策制定和教与学中有效使用数据。
五、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关键:迭代优化
政策制定和施行及宏观规划应通过评估进行持续性学习和改进。虽然“制定全领域的宏观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路线图的最后一步,但不应将其视为政策规划和实施进程的终结,而应包括通过评估持续学习。政策的持续性改进迭代是制定政策的关键,特别是当政策内容涉及到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时。在每一步中,政策制定者都应该从之前的步骤中学习,并对调整和变化持开放态度,以确保政策对教与学产生最大的影响。通过反馈循环来落实政策制订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宏观规划及其各个步骤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纳入每一次新的迭代中,目的是确保根据质量保障基准实现目标,并在目标发生转变或可能无法实现时调整计划。持续监测和研究以正向循环的方式反馈宏观规划,可以帮助各国实现或超越其实施目标,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如新技术或新危机),并最有效地利用现有人力、技术和资金资源。
六、对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启示
教育正处于全球性的危机中,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呼吁亟需教育系统变革,以建立一个包容性、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5]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对于我国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同脉,是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各国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有诸多因素需要政策制定者了解与解决。第一,教育信息化应用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服务并提高人的素养。一方面,应避免信息技术对学生幸福感提升存在潜在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政策须兼顾教育效益和环境成本,应将扩大教育机会、推进包容性和支持终身学习作为优先事项。第二,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因此,无论是否有信息技术的帮助,都应优先解决现有教育系统内存在的挑战。第三,教与学不应该由信息技术驱动,而应发展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提高学习质量的教学法,同时应该避免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及过度使用。第四,为使教师能够充分且谨慎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是当务之急。第五,在教育政策中发展信息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策和宏观规划应作为教育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制定与执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保障。《指导纲要》在人文主义与实现可持续目标的价值观指引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整体性框架和指导原则,以及政策制定的流程和覆盖领域。主要体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全面性,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整体框架与指导原则,还详细阐述了制定的流程及应关注和覆盖的七大领域;二是灵活性,其在人文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并不对所有教育信息化政策进行一刀切的建议,而是倡导政策制定者对现况及需求进行审查和评估;三是指导性,其内容的全面性与灵活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操性强的指导框架。
参考文献:
[1]UNESCO. 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EB/OL]. (2022)[2022-08-0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0926P58.
[2]UNESCO. Guidelin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policies[EB/OL]. (2019)[2022-08-0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1129.
[3]PANTEA M C. On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dilemmas and tensions in nonformal learning[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16(1):86-100.
[4]UNESCO. Qingdao declaration, 2015: seize digital opportunities, lead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EB/OL].(2015-05)[2022-08-05].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33352.
[5]余麗丽, 潘涌. 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提振教育可持续发展信心[N]. 中国教育报: 2022-09-22(09).
An Iterative Roadmap for ICT in Making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of UNESCO 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
LIU Jiahao, LIU Mengyu ZHANG Yu LI Zhishe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Guidelines for ICT i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Masterplans was relea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in July 2022. 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UNESCO’s series of services on ICT in education, 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human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pecifically, the guideline, first, proposes a guiding framework for planning policies and masterplan regarding ICT in education. Second, it provides detailed guidance in six major steps, such as governance and instruction on policy making, policy review and needs assessment, defining the vision and building the framework, etc. Third, it provides detailed guidance on designing the masterplan in seven significant areas, which covers a targeted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formal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guide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providing a practical guiding framework for policy-makers.
Keywords: ICT in education policy; ICT in education masterplan; Iterative roadmap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作者简介:刘嘉豪、刘梦彧,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张钰,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北京 102206);李至晟(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