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望
2021年至2022年,赣州龙南市一支由党员、退伍军人、退休干部组成的12名志愿者,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响应当地政府征集金盆山战斗文物的号召,自动筹集资金,两年先后6次去金盆山搜寻红军义冢,即红军遗骸掩埋地,并取得重要成果,为当地政府开发金盆山红色资源,正式启动红军遗骸挖掘工作,提供了宝贵信息。
散落遗骸该归位
龙南市的志愿者为什么要开展搜寻金盆山红军义冢的活动呢?这得回顾发生在金盆山的一段悲壮的战斗历史。
1935年初,红军长征后,一支由方志奇政委领导的赣南军区独立十四团200多人,从瑞金突围转移去湘赣边境途中,在龙南与全南、信丰交界的金盆山,陷入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的重重包围,虽然敌众我寡,但红军毫不畏惧,英勇抵抗,终因弹尽粮绝,100多名红军壮烈牺牲,其中62名负伤红军被俘关押在金盆山南麓的月屋围,几天后也惨遭杀害。
志愿者们从龙南市史志研究室获取这些史料后,为红军在金盆山战斗中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所震撼,为这些因革命牺牲的红军烈士没有立碑安葬而遗憾,大家心情格外沉重。
龙南农机厂退休会计梁晓津,对金盆山战斗历史颇有研究,并有专著。他说:“知道这些红军牺牲80多年了仍无墓地,心里非常难过。就是自然灾害一次死这么多人,也应该立个碑呀,使亡灵有所归宿,后人能够凭吊,更何况他们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英勇红军呢。”
南昌海关退休副厅级干部刘九胜,返回家乡热心龙南红色资源开发。他说:“国家连续多年隆重从韩国接运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我们在先烈的奋斗下,过上了幸福生活,没有理由不去搜寻牺牲在本地的红军烈士遗骸。”
这两位志愿者的话,代表了12名志愿者的心声,这就是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执着地去搜寻红军义冢的精神动力。
做好准备再行动
由于金盆山战斗时间久远,加之从龙南市区去金盆山路途遥远,约30里路程有一半要步行,因此志愿者把搜寻活动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召开了搜寻活动研讨会,统一思想和行动。购买了爬山搜寻必不可少的绳索、砍刀、金属探测仪,联系租用蓝天救援队、赣南救援队和三南机动大队的越野车。
在搜寻前的准备中,志愿者特别重视信息收集,他们分头行动,有的去金盆山寺廟,向尼姑打听金盆山战斗的历史,察看寺庙附近的地形地貌;有的到金盆山附近农村走访,请知情村民和老红军后代提供掩埋过红军烈士遗骸的地点。志愿者梁晓津了解到,一位叫魏柏祥的当地村民,捡柴烧炭路过石形埂,发现许多红军遗骸,遂收集起来放进一个2米多深的沟里,挖土掩埋。依据收集的信息和当地军人事务局提供的金盆山地形资料,他们绘制了搜寻线路图,避免盲目行动费时费力。
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他们还听到了一些民间传说,有一位村民当年不但掩埋了红军遗骸,还立下了“义冢”碑石。同样这个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有一位村民见金盆山散落有许多红军遗骸,于心不忍,遂立碑建“义冢”,为无人认领的红军烈士亡灵提供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
踏破“铁鞋”终有获
金盆山面积近万顷,最高海拔近千米,山高林密,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在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下,搜寻红军“义冢”似大海捞针,各种困难横亘在志愿者面前,但都被他们一一克服了。
遇到山间草甸泥巴没膝,他们就拄着棍子一步一步地跋涉前行。遇到独木桥,他们就手持一根长竹竿,像走钢丝般小心翼翼地通过;遇到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就用砍刀开路“通关”。他们在大山里行走,对皮肉被划伤刺破、被虫子叮咬、衣服被荆棘扯烂,已习以为常。在大山里没信号,他们采取分组行动,防止走失等意外事故发生。
有付出就有收获,辛苦和快乐并存。有一次搜寻,他们用金属探测仪找到了一枚子弹壳,大家高兴得跳起来。2022年10月5日的一次搜寻活动,他们辛苦一天毫无收获,眼看已到下午4点,再不动身返回就得摸黑下山。此时一位志愿者仍不肯离开,说这么远来一次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再坚持搜寻,结果在一片茂密的小竹丛中发现了刻有“义冢”两个繁体字的碑石,印证了老百姓为红军烈士墓葬立碑的传说是真的。这一重大搜寻成果,让志愿者欣喜若狂、疲劳顿消。
功夫不负有心人。志愿者通过持续两年的艰苦捜寻,已找到4处老百姓当年掩埋红军烈士的“义冢”,其中一处立有“义冢”碑石,另一处留下曾有人烧香祭奠的残留物,还寻找到了少量红军战斗遗物和4处金盆山战斗旧战场。他们对上述发现,均用红漆做了标记,对今后政府开发金盆山红色资源会有很大帮助。★
(作者系江西省国资委服务中心江钨服务部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 / 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