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教育,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推动技能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00后”已经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体,深入探究他们的劳动观现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本文立足中国劳动观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问卷调查,剖析大学生劳动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现状,并提出劳动观教育路径,从而进一步加强对“00后”高职生正确劳动价观的培育。
[关键词]“00”后高职生;马克思劳动观;劳动观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一般项目):“00后”后高职生劳动观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DKT081)研究成果,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支持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网络亚文化“热”现象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3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廖明艳,女,山东临沂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高职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对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劳动观教育的思想渊源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及教育理念
1.1.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劳动观
古代人们不仅重视劳动还对劳动充满热爱,在古代经典诗词著作中多有体现。例如,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充分表达出对勤劳的肯定及倡导。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许多对辛勤劳动的描述和体现,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对古代收麦子的场景进行描述,并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来表达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尊敬。还有我们熟知的《悯农》,这首诗表达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可见,在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有尊重劳动及尊重劳动者的理念,并通过文字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古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幸福的朴素追求。
1.1.2 传统哲学中的劳动观反思
古人不仅重视劳动,还形成了独特的劳动哲学,这其中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影响较大。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劳动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视劳动技能的提升,将劳动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例如,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强调人可以通过后天付出劳动,锤炼技能,提升技艺。另外,著名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考验的是人的技术和劳动的耐力。以此看出,道家中的劳动哲学认为劳动是通过付出努力将自身技艺提升到最高境界,形成自己的“道法”,即“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与我们所强调培养高职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所契合。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墨家对劳动、劳动分工及劳动成果的价值有着真知灼见,体现了墨家思想中的劳动价值观。例如:《非乐》中“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表达了墨子对劳动的充分肯定;《墨子·耕柱》中“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是对生产过程之中劳动分工的见解。因此,墨家的诸多主张都体现出尊重劳动、敬畏劳动和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与当下我们所倡导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相契合。《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表达了对参加农业劳动的重视。由此可见,古代哲学中关于劳动观念的阐述和哲学思想对于新时代培育青年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耕读文化中的劳动观
耕读文化不仅是半耕半读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高尚情怀、价值追求与文化修养。这种对劳动的情怀是我们当下要倡导的劳动教育理念。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士大夫如果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1]。在《说文解字》中,“耕,犁也。从耒,井声”“读,诵书也。从言,卖声。徒谷切”。对于“耕”和“学”,是将“耕”中的精神通过“学”体现出来。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倡导“耕读传家”。例如,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写道:“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曾国藩全集·家书》中指出:“以耕读之家为本,乃是长久之计。”由此可见,古代最原始的劳动教育是耕读结合,并随着中国传统教育逐渐演进。
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的劳动观分为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哲学层面强调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经济学层面强调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内涵的解读是从人的自由本性的角度出发,以有意识的劳动作为衡量标尺,闡释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及其形式: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生产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劳动是人获得基本需求的基础;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资本论》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的实质是资本家榨取资本积累的工具。由此可见,马克思解读劳动本质上是想通过劳动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实现劳动解放[2]。
马克思劳动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思想的理论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论述了新时代的劳动观,提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
3 “00后”高职生劳动观现状及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00后”高职生劳动观现状调查
掌握当前高职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深入探索当前劳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当前高职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累计723人参与,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一手数据。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选取了与劳动相关的经典语句,以测量大学生对传统劳动文化的认同程度。统计结果显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认同度最高,为92.25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认同度为91.7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认同度为91.57 %;“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的认同度为91.43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认同度为83.27 %。可见,大多数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但部分高职生对的传统劳动文化尚不能辨识,例如:对于“学而优则仕”,有85.51 %的学生持认同态度,2.07 %的学生持不认同态度,13.42 %持一般认同态度;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87.55 %的学生持认同态度,1.94 %不认同,10.51 %持一般认同态度。这些数据体现出大部分“00后”高职生对传统劳动文化消极的部分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时代劳动文化对劳动精神的倡导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超过九成的高职生认同“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劳动最美丽、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但值得关注的是,有19.37 %的学生认为“新时代不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了”,19.23 %的学生认为“如果衣食无忧,就不用劳动了”,21.58 %的学生“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满足了自己的需要”,17.15 %的学生认为“家务活是家长的事,不需要孩子插手”,17.98 %的学生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00后”高职生能够认同并理解新时代劳动文化,但仍有少部分群体对其缺乏正确认知。
3.2 “00后”高职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特征等方面对“00”后高职生的劳动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3.2.1 家庭教育中劳动观教育出现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有83.26 %的学生认为家庭对自身劳动观形成影响较大。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家庭教育在劳动观教育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在本次问卷中有17.15 %的学生认为“家务活是家长的事,不需要孩子插手”,这或多或少都源于家庭中父母给学生传递的观念,将劳动与学习对立起来;有27.66 %的学生做家务活在半小时以内,有2.21 %的学生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活。可见,有部分“00后”高职生在家庭中很少参与劳动,家长的劳动观对孩子劳动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目前家庭劳动观教育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不正确的劳动观念;过度爱护,剥夺子女劳动机会;家长榜样示范的缺失及不完整的家庭环境;等等。
3.2.2 学校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塑造高职生正确的劳动观需要学校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观出现偏差与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等因素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受访“00后”高职生有72.06 %认为“学校自身设置的劳动实践课程缺乏”,47.86 %认为“自己所在的學校中组织与劳动有关的校园文化较少”。
3.2.3 社会氛围存在误导内容
在社会氛围营造方面,本次调查中,影视作品、娱乐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网络亚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热”现象分别占比55.19 %、55.6 %。此外,对科学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宣传有限。
4 “00后”高职生劳动观教育路径探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从整体上分析把握了“00后”高职生的劳动观状况,基于此从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出发,结合“00后”高职生对劳动观教育的需求,探索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4.1 家庭方面:改变观念,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劳动观教育资源
家庭在劳动观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家庭劳动教育对“00”后高职生的劳动观影响深远。第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教育理念,丰富劳动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劳动会耽误学习”等观念,提高劳动教育意识,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第二,加强家庭空间劳动教育物质资源开发。可以把卧室、客厅、厨房、书房等空间开发成劳动教育空间,使之具有劳动教育的属性,为学生提供充足、有效、高质量的物质环境、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等物质资源[4]。
4.2 学校方面:加强价值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加强新时代劳动观教育
劳动认同是指人们相信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和幸福的源泉,认同劳动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并能够体认与模仿。劳动教育中对劳动认同的教育是基础。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超过六成的学生希望在思政课、专业课中融入劳动教育,超七成的学生希望在校内感受到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故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校园氛围等方面重视校内劳动认同教育。第一,促进课程融入与渗透,加强马克思劳动观教育。马克思劳动观是当代社会树立科学的劳动观的理论基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根基。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好课程这一主渠道,尤其是思政课、实训课中要充分融入渗透马克思劳动观,加强“00”后高职生的马克思劳动观教育。第二,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校园氛围。本次调查中,有47.86 %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相关内容,因此造成校园内崇尚劳动文化的氛围欠缺。高职院校应立足学校独有条件,以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党员教育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第三,开设专题劳动课程,并制定相对应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调查中有31.17 %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相关的劳动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当中普遍已经开设相关劳动教育课程,但多见于辅助建设校园环境、志愿服务等方面,并且评价指标单一。对此,高职院校应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实践性、亲和力。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设置劳动课程,并将劳动观评价指标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高职院校特有的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发设计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劳动课程,增强课程的时间性;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团队的培养,创建良好的上课环境,让劳动课具有亲和力。
4.2 社会方面:做好引导,让新时代劳动观扎根在学生心中
在本次调查之中,有54.7 %的学生希望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树立劳动观;21.38 %学生希望有“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当前网络、自媒体发展日益快速,社会应在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中增加大国工匠、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元素,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营造整个社会尊重劳动者的氛围,让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扎根在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李建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1.
[2]邵俊美. 大学生劳动观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1.
[3]严冬. 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2.
[4]张志坚. 学校、家庭、社会对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2):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