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由教材的定义及具体实例阐明了以下观点:建议把曲线的方程尽量表示成一个方程,这样更规范、更准确.
【关键词】 曲线的方程;规范;准确
1 建议把曲线的方程尽量表示成一个方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下简称《选修2-1》)第34-35頁给出了“曲线的方程”及“方程的曲线”的定义:
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由此定义可知,曲线的方程(有时也叫做轨迹方程)是“一个二元方程f(x,y)=0”.
但笔者发现,不少权威资料(教科书、高考题等)并没有注意这一点,兹举几例说明如下.
题1 (《选修2-1》第35页例1,即文[1]例3)证明: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是xy=±k.
证明 (1)如图1,设M(x0,y0)是轨迹上的任意一点.因为点M与x轴的距离为y0,与y轴的距离为x0,所以x0·y0=k,即(x0,y0)是方程xy=±k的解.
(2)设点M1的坐标(x1,y1)是方程xy=±k的解,则x1y1=±k,即x1·y1=k.
而x1,y1正是点M1到纵轴、横轴的距离,因此点M1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点M1是曲线上的点.
由(1)(2)可知,xy=±k是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
注 因为“xy=±k”即“xy=k或xy=-k”,它在形式上不是“一个二元方程f(x,y)=0”,所以笔者认为题末的表述“轨迹方程是xy=±k”不妥.
另外,证明中的表述“(x0,y0)是方程xy=±k的解”及“(x1,y1)是方程xy=±k的解”也均不妥.
理由也是“xy=±k”在形式上不是“一个二元方程f(x,y)=0”.
因而,笔者建议把题1及其证明中的三处“xy=±k”均改为“xy=k”,把“x1y1=±k”改为“x1y1=k”;或者把三处“xy=±k”均改为“x2y2=k2”,把“x1y1=±k”改为“x12y12=k2”.
题2 (《选修2-1》第37页习题2.1的A组第2题,即文[1]例4)求和点O(0,0),A(c,0)距离的平方差为常数c的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与《选修2-1》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下简称《教师用书2-1》)第40页给出的答案是“当c≠0时,轨迹方程为x=c±12;当c=0时,轨迹为整个坐标平面”.
注 “轨迹方程为x=c±12”的表述不妥(建议改为2x-c=1或改为4x2-4cx+c2-1=0);“当c=0时,轨迹为整个坐标平面”与题目“求轨迹方程”不符,建议把答案“当c=0时,轨迹为整个坐标平面”改为“当c=0时,轨迹方程为0x=0”.
更重要的是,答案“当c≠0时,轨迹方程为x=c±12”不对,应将其改为“当c≠0时,轨迹方程为x=c+12”.若把题设中的“平方差”改为“平方差的绝对值”,则当c≠0时的答案为“2x-c=1”.
2 把曲线的方程表示成一个方程时不可弄巧成拙
虽说题1中的表述“轨迹方程是xy=±k”不妥,但也不是错误,理由有二:
(1)轨迹方程是“xy=k或xy=-k”中的“或”表示取并集(所有的对象都要取到)[1],此时可把它等价转化为轨迹方程是“x2y2=k2”或等价转化为轨迹方程是“xy=k”.
一般地,若“f(x,y)=0或g(x,y)=0”中的“或”表示取并集(所有的对象都要取到)[1],则可把它改成“f(x,y)·g(x,y)=0”.
(2)通常把双曲线的两支合在一起看成一条曲线(所以有“一条双曲线”的说法),因而把“xy=k或xy=-k”(即xy=±k)看成一个方程也不是不可以.
但数学不仅要求真、科学、规范,还应追求简洁,因而本节的文题是“建议把轨迹方程尽量表示成一个方程但不可弄巧成拙”.
题3 (文[1]例5)已知动点P到定点F(1,0)的距离与到定直线x=3的距离之和为4,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
答案 y2=4x(x≤3)或y2=48-12x(x>3).
注 该答案求真、科学、规范;若还追求形式上的简洁,则可把它改为“y2=4x,0≤x≤3,
48-12x,3<x≤4”.
题4 (文[1]例6)若动点P到定点F(1,0)的距离比它到y轴距离大1,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
是 .
答案 y2=4x(x≥0)或y=0(x<0).
注 若追求形式上的简洁,则可把该答案改为“yy2-4x=0”.但这种“追求简洁”难度不小,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因而笔者认为没必要花大力气来完成这种“追求简洁”.何况我们还可认为前者更清楚明白也更简洁,后者只是形式上的简洁而已.
把“曲线x+y-1=0(2x2-2x-3>0)或x2+y2=4”简化成“曲线(x+y-1)x2+y2-4=0”,也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简洁.
把“曲线y=x-2或y=1-xx>32”简化成“曲线(x+y-1)x-y-2=0”,也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简洁.由此可知,有时把方程“f(x,y)=0或g(x,y)=0”表示成形式上的“一个简洁的二元方程”不太容易.
题5 (文[1]例7)已知动圆M与两圆C1:(x+4)2+y2=2及C2:(x-4)2+y2=2都相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 .
答案 x=0或x22-y214=1.
注 若追求形式上的简洁,可把该答案改为“7x3-xy2-14x=0”,但有“弄巧成拙”之嫌.
3 若“f(x,y)=0或g(x,y)=0”中的“或”表示“只能选其一”,则一般不能把它改成“f(x,y)·g(x,y)=0”(除非f(x,y)=0与g(x,y)=0表示同一条曲线)
题6 (参见文[1]例14)《选修2-1》第57页最后一段话中写道:双曲线x2-y2=a2的“渐近线方程为y=±x”.
注 不能由y=±xx2-y2=0,把“渐近线方程为y=±x”改为“渐近线方程为x2-y2=0”.因为渐近线是一条直线,而x2-y2=0表示二次曲线.
实际上,“渐近线方程为y=x或y=-x”中的“或”表示只能取其一(不能取其二)[1],因而不能把它改成“渐近线方程为x2-y2=0”.
同理,不能把“所求直线方程是x=-1或x=0或x=1”改成“所求直线方程是x(x+1)(x-1)=0”,因为“所求直线方程是x=-1或x=0或x=1”中的“或”表示只能取其一(不能取其二,更不能取其三)[1].
题7 (1)(文[2]第11页第12题,即文[1]例11)若一个圆经过椭圆x216+y24=1的三个顶点,且圆心在x轴上,则这个圆的标准方程为 ;
(2)(文[2]第26页第5题,即文[1]例12(1))若抛物线过点(-1,3),则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
(3)(《选修2-1》第80页第8题,即文[1]例10)斜率为2的直线l与双曲线x23-y22=1交于A,B两点,且AB=4,求直线l的方程;
(4)(《选修2-1》第73页第4(1)题,即文[1]例12(2))根据条件“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并且顶点与焦点的距离等于6”,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出图形.
答案 (1)x±322+y2=254;(2)y2=-9x或x2=13y;(3)y=2x±2103;(4)y2=24x,y2=-24x(图略).
题8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科第10题,即文[1]例13)设抛物线C:y2=4x的焦点为F,直线l过F且与C交于A,B两点.若|AF|=3|BF|,则l的方程为( ).
A.y=x-1或y=-x+1
B.y=33(x-1)或y=-33(x-1)
C.y=3(x-1)或y=-3(x-1)
D.y=
22(x-1)或y=-22(x-1)
答案 C.
注 題7各小题答案中用“或”表示的两个方程均不能改成一个方程,题8各选项中用“或”表示的两个方程均不能改成一个方程,理由也是其中的“或”表示只能取其一(不能取其二)[1].
参考文献
[1] 甘志国.理解“或”的含义要区别对待[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01):4-7.
[2] 精品课堂同步检测三级跳编写组.同步检测三级跳·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几何与代数主线[Z].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甘志国(1971—),男,湖北竹溪人,研究生学历;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湖北名师;主要研究解题、高考和初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