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源泉,也是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壬寅年春节期间,福建省委、省政府推出了“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了“福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福建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开展“福文化”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深远意义。为此,我们应当再接再厉、群策群力,把“福文化”做大做强。从我参与“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活动的切身感受和思考观察,我觉得这其中的成功经验,贯穿了两条线:
一条是从挖掘“福文化”内涵、凸显福建“福文化”资源优势、契合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内容设计线。
一条是立足福建、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传播视域线。
这两条线构建起一个参照坐标,只要在这个坐标里找准定位点、找到发力点、创新内容形式,弘扬造“福”精神,就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鉴于此,我想结合自己对“福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以及近年来投身“福文化”文创尝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一个思路。这既是一个发挥“福文化”资源优势助力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是一个以“福文化”为触媒解决当前非遗传承保护难点、堵点的思路——让“福文化”为福建非遗插上腾飞的翅膀。
众所周知,福建拥有非常丰厚的非遗资源,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品类众多且独具特色。然而,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的非遗保护也面临着经费缺乏、土壤流失、传人凋零的困境和窘境,这些问题单纯坐等政府抢救性输血很难解决。这跟扶贫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给政策、給思路、给项目进行造血,激发其活力和生机。福建先贤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福文化”可以成为非遗“清如许”的“源头活水”,进而孕育出一个充满生机、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众多非遗本身就积淀有丰厚的“福文化”基因,也就是说,让“福文化”为非遗插上腾飞的翅膀具有先天的基础和优势。无论是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美术、书法、戏曲、陶瓷等传统技艺,还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迎福、接福、纳福、惜福等都是最为常见且最为人所喜爱的表现主题。换一个角度说,众多非遗本身就是“福文化”的一部分,是“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形式。只是这种“福文化”基因,由于种种原因,被传统惯性和传承惰性磨去了光芒和棱角,需要用新时代的理念和创意去激活。
其次,以“福文化”的创新发展为非遗传承保护注入“源头活水”。要让“福文化”给非遗插上腾飞的翅膀,核心要义还在于创新。不仅非遗需要创新性传承,“福文化”也必须创新性发展,这个插翅腾飞的过程是“福文化”和非遗互相激荡共同创新的双赢过程。要创新,就要增强创新理念,找到创新路径,构建创新模式。
对此,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基础上,我提出三点粗浅的思考:
一是要强化文创意识,这个“创”就是“创意”。创意产业如今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新兴产业,其成功要素就在于有好的创意,一个好点子、金点子,就可能变麻雀为凤凰、化腐朽为神奇。2021年,我与闽江学院致道国际漆艺学院一起联合创作的《有福之州 有福同享》“五福”大漆书法作品,被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选定为赠送各国嘉宾的官方文化宣传品,受到好评,应该说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创作中,我们坚持三个核心理念:一是中国书法和福州漆艺两个非遗项目的跨界融合,在文化根脉上同频共振,在技艺呈现上相得益彰;二是中国“福文化”的宣传推广,选择一种最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对世界的美好祝福;三是新时代的“幸福”追求。“福”是什么,就是幸福,幸福追求既是中国特色的,也是世界大同的。我们这个作品鲜明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与发展理念,其之所以能被主办方认可,受到各国嘉宾的喜爱,创意理念是决定性的。
二是要接驳新平台新业态。当今世界,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可能。前不久,福建兴业银行用我的“五福书法”推出“福文化”数字藏品(NFT),这一福建省金融业首款“福文化”NFT数字艺术藏品在“福州兴生活”微信小程序正式亮相。五款我书写的隶书“福”字数字藏品,每款限量333幅,受到超4万名网友的追抢,1665幅藏品一上线就被领取一空。在此之前,我对什么是NFT、元宇宙这些数字产品毫无概念,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从中窥见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传统“福文化”接驳数字新平台的巨大潜力和创新前景。
三是要形成产业链规模化。非遗插上“福文化”的翅膀后,正应了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那句诗“老树着花无丑枝”。然而,要用插上的翅膀腾飞,还要解决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因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枝独秀”后,要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创意模式,带动更多非遗产品创新开发。同时,可以在不同品类、不同项目的非遗中找到彼此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打造成一个“福文化”创意催生的非遗文创产业链。比如我的“五福”书法,不仅与福州漆艺,还与德化陶瓷、建盏、茶叶,包括数字艺术藏品等进行融合创新,形成一批集艺术性、收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五福”文创产品,受到不同消费群体的点赞好评。
再次,政府要用好政策杠杆,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帮扶“福文化”非遗产业健康发展。比如,扶持打造一批集展示体验和市场推广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文创基地,使之既成为“福文化”创新传播阵地,也是非遗展示交流的窗口,还是虚拟或实体的文创商店;又比如,将“福文化”非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平台,作为礼品、文化名片等,加以大力推介,等等。
总之,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冠名的省份,福州是闻名遐迩的“有福之州”,大力弘扬创新“福文化”,使之成为助力福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既名正言顺,也正当其时。
陈吉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曾任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四届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首席专家,福建省“福文化”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