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数学,发展应用意识

2023-05-30 10:48王晓倩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活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王晓倩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生活化教学基本原则,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链接生活数学,发掘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兴趣,可以彰显数学的强大生命力,让数学学习触手可及,体现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生活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学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相应问题。放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就是要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该回归生活。教师要链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直观、形象、触手可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彰显数学学科强大的生命力与重要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知教学中链接生活,探寻数学与生活的链接点,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给生活中的问题建构数学基本模型,将之转化为数学问题,既让问题获得解决,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素材,在实践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守“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将生活与数学、应用与数学相融合,在彰显数学魅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仅难触摸,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产生距离感。距离感势必带来拒绝心理,从而进一步放大学习难度,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将数学知识寓于丰富的实际生活之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原型”,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鲜活的实例,还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有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素养的发展,感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链接点,在二者之间铺路搭桥,给学生直观的认识过程,让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从而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世界,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形成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探索“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对于其中蕴含的算理,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数学语言,然后进行实践运用,这样的效果比较好,理解也比较透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这样一道生活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明同学带了255元到服装店购买运动服,每件运动裤的价格是96元,小明付给了收营员100元,请问,他多给收营员多少钱?收银员应该找回他多少钱?还剩余多少钱?”这道题可以借助课堂的实践表演,请学生扮演收营员和小明同学进行购物,让学生感受整个付钱与找回零钱的过程,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数学过程表达:小明同学多给收银员4元,所以,收营员应该找回他4元,这样小明手中还剩余255-100+4=159(元)。以实践活动与思维过程为基础,从中总结归纳出“多减要加”的算理过程,能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生动形象。在完成一次演绎后,还可以让学生交换角色再次进行演绎,试着从收银员和购买者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學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链接点,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通过还原抽象的数学算理在现实中的原型,让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还能运用自己理解的数学语言进行总结与概括,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触发他们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再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时,笔者进行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以下是其中的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呈现)同学们,屏幕上出现了童年时期骑的儿童车,另一种是街头出现的共享单车,通过你们的亲自体验,哪一种交通工具速度更快呢?

生1:当然是共享单车的速度更快。

师:为什么共享单车的速度快,而儿童车速度慢呢?

生2:首先车轮的大小就不一样,转动时速度也不同……

师:车轮的“大”与“小”指的是什么?

生3:圆的周长啊……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你能说一说吗?

生3:绕着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能上台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

师:你们能利用相关工具测量出讲台上摆放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转盘的周长吗?试试看。

随后,学生探索,教师引导,他们分别利用缠绕法和滚动圆盘的方法,测量出这两个圆盘的周长,并进行了实践探索,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从圆周长的概念引入到公式的推导,整个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且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探索活动的兴趣点。以生活的视角开展活动教学,远比教师枯燥单调地讲授要好,利用生活中的探索器材,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借助测量工具测量必要的数据,最后总结与归纳,使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自然有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还提升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在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落地是课堂价值的关键所在,其中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模型思想即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接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规律,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能真正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相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渗透以下两点:首先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指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从而架构数学模型与现实生活内在联系,架构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桥梁。其次是学生应用已经建构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代入模型中,求解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不仅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也逐渐提升了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氛围,给学生搭建基本的除法模型,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应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筐橘子怎样分”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按比例分配模型、解释与运用这三步教学过程,唤起了学生关于除法运算的模型,强化了对除法的运用认知,然后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比例进行分配橘子。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感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类问题:要将一些物品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先要算出总份数,然后用除法算出每一份,进而算出需要的数量,也可以转化为用分数乘法直接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在探索生活化问题中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生活中有关“植树问题”,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同学在全长3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种1棵树,需要栽几棵树呢?接着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很多学生认为株数=全长÷株距,其实深入细致地探索,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三种基本类型的数学模型。两端都植树,则株数=全长÷株距+1;只有一端植树,则株数=全长÷株距;两端都不植树,则株数=全长÷株距-1。由此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这样三种基本的数学模型,学生会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模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迁移运用,将这一模型运用到安装路灯、校园门口的两侧摆放花盆等问题中。将例题链接生活,学生会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基本模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建构起如“植树问题”等最基本的数学模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最后进行总结与归纳。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方面的基本数学模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探索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与基本数学模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基本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三、通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参与动手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提升应用意识,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亲身实践,动手,动脑,集多种能力于一体,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自身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设计好的问题,给学生探索活动指明方向,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因为钟面的组成部分较多,比较难记忆,所以在课前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做一个钟面。先想好钟面上有哪些部分,记录下来,再一一动手制作,最后组合在一起,完成整个钟面。在实践中,学生对钟面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时”“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实践的过程既是操作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有了实践的加成,在接下来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就轻松很多。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学会求规则图形的表面积,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题探索实践活动:以六人一个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索粉刷一间教室需要花费多少钱?学生有序分组,有的带来家庭用的卷尺,有的利用实验器材标杆,三人一组,两人测量一人记录数据,最后共同探索对于不规则的墙体,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共同商讨“化斜为直”,粗略测量其面积,最后测量出四面窗户的面积,最终测算出实际需要粉刷的墙体面积。课后,学生到市场打听了油漆的价格,并根据面积计算出共需要多少桶油漆,还了解了工人的工资和工作的天数。最终,学生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测算出粉刷一间教室大约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切合学生的实际,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整个活动过程颇具挑战性。又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需要统计的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尝试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从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制成统计表,根据呈现的统计表分析问题,得出相关的结论,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鉴于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主题设计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给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培养应用能力。

四、设置生活化的练习巩固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练习题不仅能够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还能让教师了解学情,确定下一步教学的方案。若采用那些单纯机械的重复练习,只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起不到巩固的作用,更不能实现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目标。设置生活化的练习巩固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并围绕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数学综合素养,形成多样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将所学习知识更好地应用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达成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后,课堂上笔者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市民广场正中央有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课堂上,学生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而在练习设计时,笔者在例题的基础上稍作改动:“老师家所居住的小区有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水池,为了安全起见,在它的周围围一圈木栏,这木栏大概准备多长呢?若要安装一个宽1米的小门,这木栏大概要多少米?”这一练习题的设计,不再局限于圆形周长的问题,而是将之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圆的周长公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当然,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形式多样,设计的视角也非常广泛,需要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点,链接生活中的问题,让练习设计有趣、有价值、有思维量,既达到鞏固课堂学习的目的,也能够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准切入点,善于“铺路搭桥”,为学生创设亲身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既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又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生活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