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诠
黄性震(1637—1701),漳浦湖西人,清代平台功臣,官至太常寺卿、以军功加至正一品。他在家乡兴建的诒安堡,几百年来名扬于世,彰显着爱台爱国的情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性震年少时父母双亡,历经磨难,志存高远。郑成功、郑经收复台湾后,他投奔任职,为国効力。郑氏政权后期腐败没落,他审时度势毅然投清。为福建总督姚启圣陈述“平海十便”,即攻取台湾的“平台十策”,而后又献“平海善后八款”,并尽己所能竭力而为,为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做出特殊贡献,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曾在一天之内三次召见他;晋升为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他尽职尽责,治河治安,造福百姓。而后又以整治永定河有功,晋级加功为正一品。晚年退休,回乡兴建诒安堡。以“诒安”为名,寓意“言台平安”。诒安堡城墙周长1200多米,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正门南门称“诒安”,东门称“迎曦”,西门称“毓秀”,北门封闭。东、西、南三门各有城门楼,城楼形似战船,面对交汇入海的三条溪流,犹如三艘战船驶向台湾海峡,故称“船楼出峡”。城堡内的大宗祠镌刻对联: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从城堡的名称、建筑风格、宗祠对联看,黄性震已将爱台情怀融入城堡之中,永不磨灭。他逝世后,康熙皇帝亲笔题字:“钦赐祭葬”。黄性震能获得这样的荣耀,在于他具有优良的品格。
他心有正见,因而行之有正道。国家要统一,历史潮流要顺应,是黄性震的正见。所以,他为了国家而效力于郑氏政权,同样为了国家转而投清,并献攻台良策,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深知台湾所处位置对巩固海防、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在郑氏政权供职时就将福建沿海和澎、台地形熟记于心,思考良策,为收台护台献计出力,直至老年还将这种意志镌刻在“诒安堡”上,让子子孙孙都爱台爱国。
他心有全局,因而谋之有良策。谋事着眼全局又把握其发展趋势,是黄性震的全局观。所以,他提出的“平台十策”和“平海善后八款”,谋划全面,切中要害,作用显著。“平台十策”的要旨是“攻心为上”。通过有效的打击形成军事威慑,动摇人心;进而设立“修来馆” ,以宽厚的待遇吸引、安置归来者,瓦解敌军;最后待机而攻之,彻底解决。“平海善后八款”是对清军收复厦门、金门后,如何全面巩固收复之地,形成次第收台之势,让台海长久稳定的建议。这两个良策的实施为随后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心有百姓,因而为官留美名。察民情、解民怨、济民需,是黄性震的履职担当。所以,他每到一地,都敢于为民做主,为民奉献,赢得了民心。如,在直隶打掉了百姓痛恨的“闯马”掠劫和旗丁霸道;在广西平定了大容山叛乱;在湖南平息了景陵人倡乱,治理了湘江水患。尤其是成功整治了京津的無定河,从此这条河流改名叫“永定河”。真可谓政绩累累。
黄性震,爱国为民,功绩永流传。诒安堡,巍然耸立,护台护国志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