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保桑蚕制种期发蛾平衡的研究

2023-05-30 10:41:58王中月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雄蛾冷藏调节

王中月

在桑蚕制种过程中,保证对交品种的发蛾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环节。桑蚕在生长发育期受品系、饲育环境温度及桑叶叶质老嫩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品种之间会出现发育不平衡的情况。种茧期由于受温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品种的蛹体发育也会出现差别。若不采取相应调节措施,会导致制种期出现对交品种发蛾不平衡,如对交品种发蛾时间不一致、雌雄蛾数量不相当等,给制种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蚕种的损耗,以及人力、物力和经济的严重损失。因此,从桑蚕发育初期到制种期,采取综合调节手段确保对交品种发蛾平衡,使对交品种雌雄成功对交,生产出优质的一代杂交蚕种,对河南省蚕桑生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掌握各关键时期的调节方法

(一)催青适期

根据对交品种各发育阶段、各个品种的发蛾情况、雄蛾耐冷藏程度、克蚁头数的多少、减蚕率的大小等因素,决定对交品种的分批时间及蚁量比例,制定出适当的催青开差时间表。一般情况下,日系品种发育慢,中系品种发育快,可将发育经过时期长的品系先进行出库催青,要注意在整个催青过程中,对交品种胚子发育程度是否相称,并及时做好调节。生产中,根据中系品种要比日系品种发育稍快这一特点,往往采取日系比中系提早催青1~2 d的方法,有利于蚕后期发育平衡。生产中应注意春期是收蚁之后的高温多发时期,蚕往往发育快,易于赶前,对交品种催青开差时间要稍长些。秋期气温逐渐下降,叶质也日渐老硬,迟收蚁的发育缓慢,往往落后,对交品种催青开差时间要稍短些。

(二)饲育期

由于饲育环境不同,气温高低变化,桑叶老嫩的差别,造成龄期蛰中时长也有差别,较难控制龄期。调节时可按对交品种发育开差时间作参考进行,采用温度调节、延长眠期、控制响食等方法,促进或延迟龄期发育,使对交品种发育开差时间在合理范围内,以达到预期上蔟的目的。河南省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进行室外大棚饲育,在春季蚕饲育时外温低时,大棚内利用升温法容易调节,而在早秋蚕饲养外温高时,不利于降温,在温度调节方面应引起注意。

(三)蛹期

熟蚕上蔟后经过3 d吐丝终了,后经过1~2 d蜕皮化蛹,然后再经过14 d化成蛾,蛹期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特别是在吐丝终了到复眼着色之间,是体内旧组织解离与新组织新生的生理上的重大转折期。蛹期外形虽无较大变化,但内部组织变化十分巨大,气象因素对其生理组织影响较大,温度的高低决定了组织分离转变的快慢。品种及种茧保护的温度不同,直接影响种茧期的长短与蛹体发育的快慢,在生产中常以蛹期积温作为依据,在安全保护温度(21~27℃)范围内,采用升温和降温的办法进行调节,促进或抑制其发育速度。

(四)发蛾期

中系品种发蛾齐,日系品种发蛾日数长。发蛾快慢也随着温湿度保护的不同而不同,在同样的温度下,中系前后发蛾开差时间为6~7 d,中间盛出蛾涌出比例高,最多1 d可为总数的40%~50%;日系开差时间为7~8 d,盛出蛾最多1 d可为总数的30%~40%。观察每日出蛾比例,对照标准采用温度、光线及冷藏等调节手段调节数量,以达到每日对交比例平衡。

二、认真做好种茧期发蛾平衡调节

种茧期发蛾调节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生产中要认真细心观察对交品种的发育过程,仔细对比体形与体色,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及早调节。

(一)调节前的发育观察工作

1.准确统计上蔟营茧时间。目前,河南省一代杂交种大部分在原蚕区分户饲育,由于每户的饲育房屋设施、环境条件不同,种茧上蔟时间存在差别,每户要精确统计,对于单品系上蔟最早和最晚的饲育户要做好标记,种茧收回后分区重点观察调节,一般上蔟到发蛾的时间为17~18 d,准确统计营茧时间,真正掌握茧期发育的进度,便于及早调节。

2.细致观察并掌握蛹体的发育进度。种茧收回后,根据上蔟统计表,从每日上蔟的对交品种种茧中各抽样100~200粒,鉴别雌雄后分成4个小区,平摊在保护室中,每日上午、下午定时仔细观察蛹体复眼、触角、体色等着色程度的变化,依据蛹体的着色程度,推算蛹体的发育进度,合理调节温度。仔细调查样本的发育情况,注意对整批群体的观察,做到样本与群体相结合,便于准确掌握整体发育进度,适时调节温度。

蚕蛹体色变化与发育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当蚕蛹复眼开始着色时,其从上蔟至出蛾经过发育时间的1/2;当蚕蛹复眼呈浓黑色时,其从上蔟至出蛾经过发育时间的2/3;当蚕蛹触角呈现浓黑色时,2~3 d后就可出蛾;当蛹体松软,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皱纹时,中系品种次日出蛾,日系品种隔日出蛾。一般复眼着色和触角着色指50%的蚕蛹复眼或触角达黑色的时间。掌握发育的四个阶段,在进行对交品种间的发育对比时,要考虑各个品种的特点,一般中系种体色稍淡,容易看嫩,日系种体色稍深,容易看老。

(二)发育观察后的调节方法

1.发育不平衡时的温度调节。上蔟到发蛾的时间为17~18 d,种茧期保护温度以24℃为中心,21~27℃为调节的安全温度,在安全温度范围内,一般品种每升降1℃可提前或延迟1 d发蛾,每升降2℃提前或延迟2 d发蛾。但复眼着色时,只有调节温度差2℃才能提前或延迟1 d发蛾,因此,蛹期的温度调节非常重要,宜早不宜晚。在实际生产中,种茧收回后要把发育慢的蚕茧放在温度稍高的室内保护,加快其发育速度,发育快的蚕茧薄摊在温度稍低的室内保护,抑制其发育速度,具体调高或调低温度,要以发育开差的时间为标准,但一定要在安全温度范围之内调节。在调节过程中,要不断观察蛹体的发育进度,并及时调整温度变化。

2.雌雄蛾的平衡调节。发蛾调节不仅要使两个品种同时出蛾,而且要使每日的雌雄蛾数量大体平衡,因此,发蛾调节还要考虑品种的出蛾习性。一般日系品种出蛾慢而不齐,应做好雄蛾捉头工作。在削茧鉴别雌雄后,把部分发育慢的日系雄蛹升温保护,促使其发育,使其早日出蛾。而中系品种一般出蛾集中且发育快,应做好雄蛾留尾工作,将部分中系雄蛹降温保护,抑制其发育,使其延后出蛾。此外,光线对出蛾早晚也有控制作用,在生产中可以利用感光的办法,促使其提早出蛾。

3.发育开差时间的调节。在原种茧饲育的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造成单一品系减产或发育开差时间过大,在采用安全范围内的不同温度调节已不能达到目的时,可使用冷藏种茧(蛹)的方法抑制发育快的一方。冷藏种茧(蛹)有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在化蛹后2~3 d复眼开始着色时,另一个时期是发蛾前日。生产上以见苗蛾时冷藏,冷藏温度以5℃为宜,雄蛾的冷藏日最多为4 d,雌蛹的冷藏日最多为2 d。日系品种活泼不耐冷藏,时间越短越好。冷藏会降低发蛾率,影响雌蛾的产卵性能,发生死卵和不受精卵等情况,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冷藏。

三、发蛾平衡调节时注意事项

种茧收回后,要在保护室中薄摊轻放,否则易造成闷热,茧层感染,增加病死蛹的概率,极大地影响制种的产量。

削茧工作要按种蚕茧的发育进度,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削茧过早则增大蛹体病毒感染概率,削茧过迟则不能及时鉴别造成自交,影响杂交纯度。削茧鉴别雌雄后,一般雌蛹在23~25℃温度中保护,雄蛹在21~27℃温度中保护,尽量避免雌蛹长期低温和雄蛹长期高温保护。温度过高或过低,会造成死蛹、非受精卵增加,发蛾率、产卵率降低,因此,温度调节尽量做到早调、微调,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调节。

雌雄蛹调节过程中,在安全温度范围内,要以雌蛹发育为中心,将对交品种的雄蛹进行升温或降温调节,以保证与早出或迟出的雌蛾合理交配。

注意做好促头保尾工作,调节以时间为主,各取少量雄蛹升温保护,促使提早发蛾,以备与早出的雌蛾相配。大部分蛹以调节数量为主,做好一交雄蛾的冷藏工作,以备大量发蛾时有相等数量的雄蛾相配。

在升温调节雄蛹时,若保护室内环境干燥,要注意补湿工作,保持湿度85%,这样既可以增加提早羽化的效果,又能减少雄蛾体力消耗。湿度过高易增加病原微生物繁殖,僵蛹,败血蛹等现象增多。

注意雄蛾的保護。摊放密度过大易出现尿浸蛾现象,造成鳞毛不整,不易交配,严重时会造成雄蛾死亡。不用的雄蛾一定要及时送冷藏库低温保护,以备后用。对交雄蛾要放异色标签分区放置,并有专人负责,防止错乱。

单系品种一般是雄蛾先出,雌蛾后出,雌蛾区感光后常常采用“抢雄蛾”的办法,及时捡出漏检早出的雄蛾,防止自交,保证杂交品种的纯度。

种茧发蛾平衡调节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在制种过程中若调节得当,能够极大地增加一代杂交种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制种损耗。

(责任编辑   于海)

猜你喜欢
雄蛾冷藏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四川蚕业(2021年3期)2021-02-12 02:38:48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昆虫学报(2020年6期)2020-08-06 06:42:52
食物冷藏不要超过多少天
雄蛾保护和使用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蚕学通讯(2017年3期)2017-03-23 08:00:02
哪些应该放冷藏?哪些应该放冷冻?哪些不用放冰箱?
妈妈宝宝(2017年2期)2017-02-21 01:21:04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15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
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 04:14:39
再谈冷藏保温车:市场已升温
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 04: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