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课程上的意识觉醒,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与创造者.教师在课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课程,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课程进行反思与建构,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课程创生是“教师即课程”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數学教学的课程创生是必要的、可行的.课程创生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数学教育的再创造.
【关键词】 教师即课程;课程创生;教学模式的改进;数学教育的再创造
1 课程创生的理解
1.1 对“教师即课程”的理解
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的实践课程范式认为,“教师即课程(The teacher is the curriculum)”,他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与主体[1].
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是预先设计出来的,教师应紧扣教材,作为课本知识简单的二次加工者;新课程观却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不应该完全局限于课本,更要关注课程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观念、想法和态度去解读、应用课程,即“教师即课程”.
教师即课程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教师不仅是课程简单的执行者,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第二、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即教师创生课堂,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能使静态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动态的课堂实践,使事先预设好的课程转化为创生的课程.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进入课程.文章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课程创生[2](curriculum enactment)进行阐述.
1.2 对课程创生的理解
“课程创生”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辛德尔(Snyder,J.)、波林(Bolin,F.)和扎姆沃特(Zumwalt,K.)等人提出,作为当时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之一而被使用.通过阅读材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课程创生一词形成以下两种理解.
1.2.1 基本界定
课程创生,一个层面是指教师提前对课程预设、把握的一种创生,另一个层面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创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在课前收集、整理、汇总各种课程资源,并应用到课程实施中;课上以一种动态的感觉及时收集和捕捉各种资源,并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可见,教师作为一种课程的资源,总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行走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1.2.2 对课程创生的自我理解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3]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以及认知水平,才能将“理想的课程”转化为“高效的课程”,提高课程的“活力”.教师的课程创生,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创新性理解并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对国家课程进行重构和改造.课程创生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促进和开发学生现实世界中的非课本内容,教师要以教学设计为前提,课堂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资源,发展适合学生的教学.课程创生立足于全面育人的目标,是基于内容核心,聚焦中心要义,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创造性生成过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知识经验与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发、实施、评价等方式来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的创造与建构.
2 课程创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人才为先,素养为本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的竞争.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站在两个百年交汇之处,我们教育者的重大使命,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高中数学教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时刻牢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在课程中怎样去落实和开发创造.《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必须熟悉这个目标包括了哪些数学知识,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思考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高考数学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查学生的基础上,更注重数学方法与思想的考查,这就对高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数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提到:“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4]数学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不可或缺,人才的培育离不开高中数学,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我们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2.2 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课程是提前设计出来的,教师作为课程的被动贯彻者与执行者,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只能起到一个“搬运工”的作用,教师将课程里的知识“搬运”给学生,教师不附加任何主观意见与理解于课程教学中;在课程创生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声者,而且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课程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调整和处理,自主地从事课程的开发与主动反思建构,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把静态的课程文本转变到动态的课程实施中来,使得课程具有生命力.
设计意图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加上长期的认知固化,容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形成思维定式,对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此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点拨[6].该问题学生已经给出了两种常见的通用解法,但教师没有局限于此,而是抓住培养学生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从三角函数定义和半角公式两个角度对问题再进行深度剖析,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破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不仅会有思维局限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思维受阻或思维碰撞的时候,此时,教师要能迅速对这些情况进行捕捉,并进行适时的点拨.恰当的点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是教师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体现.
数学的发展史表明,数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数学家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历经艰难曲折而取得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指导,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4 实施课程创生,促进教学相长
4.1 课程创生: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照本宣科,要实施课程创生.教学要对课程实施有效的“二次加工”,创造性地设计和处理我们的课程,让课堂更加高效,让课程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在这样的理念下,笔者逐渐完善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提高自身反思总结的能力,教学中课程创生能力逐步增强,教学模式得到改进优化.
工作第一年的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狭隘,教科书上怎么写,备课时其他老师怎么说,自己上课就怎么讲,完全的成为了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很明显的后果就是课堂低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激情澎湃,学生听得满脸无奈.2021年7月,很荣幸加入到云南省万人计划张国坤名师工作坊,也是第一次听到课程创生一词.随着学习的深入,查阅学习资料,结合自身实际,对课程创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改进,现在的教学中,笔者会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精准分析学情,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做到因材施教,思考学生“怎样到”,课堂中以不变应万变,根据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对课堂进行适当的改变与创新,课后及时反思学生“到了吗”.课程创生理念下的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层次性,我们要像“剥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逐渐地把课堂变成学生的“生命之旅”.
课程创生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的教学行为,它赋予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以践行自己的教育初心,启发我不断努力向前!
4.2 课程创生:数学教育的再创造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发现新知的过程.”显然,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发现新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课程创生观念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要以教学设计为前提,课堂教学为核心,丰富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资源,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实施适合学生的教学.
正是基于课程创生的思路,让我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课堂的把控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知识的重新建构.弗赖登塔尔先生认为数学教育就是对数学的再创造.换句话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重走一遍数学探索之路,但是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的不同,数学教育也就不能够成为数学探索的单纯过程,应该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新形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和理解课程的理念,对课堂的教学要有创新的方式,教师不是把各种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实际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数学,自己去发现或是再创造.
新时代要求教师的“课程创生”要从“自为”走向“自觉”,这是一個新的挑战与创新,教师不是课程实施简单的二次加工者,应该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加强课程意识,创造性的对课程进行处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寻找自身不足与薄弱之处,时常反思和总结,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闪光点、有效临场发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教师即课程”何以成为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8(09):48-51.
[2] 熊川武,周险峰.解放教师的课程创生之路——评《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31(04):110-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J].数学通报,1994(07):封二,1-12.
[5] 谭光友.“问题驱动下的数学概念课核心素养培养”——以椭圆的定义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09):43-46.
[6] 毛浙东.课堂思维点拨的时机选择[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09):20-23.
作者简介 赵庆准(1997—),男,云南宣威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会泽县2022年优秀青年教师;主要研究中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