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建华
土壤墒情能够反映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少,是农情之基,更是农情之魂。近年,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有关要求,开展墒情监测,大力推进以水定产、因墒种植、测墒灌溉,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农业,服务全省农业生产。
一、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开展现状
(一)抓监测点建设,促进“三化”实现
加快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点建设,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是实现墒情监测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手段。河南省根据本省土壤类型及种植方式,在全省不同区域建有墒情监测站及监测点643个,主要构成为:自动监测站421个,分布于北部地区153个、中部地区137个、西部地区50个、南部地区39个、东部地区42个;人工监测点222个,分布于南部地区42个、中部地区107个、北部地区38个、豫西北山地丘陵区35个。尤其在黄河流域及粮食主产区不断增设监测点,完善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全省墒情监测体系建设,为科学配备黄河流域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
(二)抓标准制定,促进监测规范运行
2022年,河南省发布了《农田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建设规范》(DB41/T2269—2022)地方标准,从点位布置、设备购置安装、后期管护等方面规范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健全自动墒情监测站建设与管护制度,进一步规范墒情监测工作。
(三)抓数据采集,促进信息快速报告
2022年,全省新增87个监测点接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平台,促进墒情监测工作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了墒情监测技术水平。同时,河南省充分利用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做好墒情数据信息录入、汇总、分析和研判。特别是在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生产关键期,加密增次监测,研判当前墒情状况,预测墒情走向,积极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发墒情快报,编发各类墒情简报,服务指导全省农业生产。
(四)抓试验研究,促进灌溉模式創新
针对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联合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冬小麦、夏玉米测墒补灌试验研究,确定最佳灌溉模式,服务指导全省农业生产。
(五)抓技术指导,促进工作下沉基层
在农时关键节点,土壤部门要及时制定测墒灌溉技术方案,并通过进村入户,发放科学灌溉指导意见明白纸,充分利用网络、公众号、电视等传播媒介,指导农民科学灌溉。河南省土壤肥料站领导多次带领节水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宣传水肥一体化技术,面对面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六)抓业务培训,促进监测水平提升
为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墒情监测业务水平,河南省土壤肥料站从政策宣传、操作规程、技术要求等方面,通过线下实训、线上解惑答疑,不断提高基层人员的墒情监测能力,为全省墒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抓资金争取,促进监测体系完善
土壤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等中央财政项目和地方财政资源,不断完善墒情自动监测体系。要求每县最少安装一套墒情自动监测设备,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确保工作人员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监测体系,正常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墒情监测经费投入不足
土壤墒情监测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各地虽然也认识到墒情监测的重要性,但因墒情监测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各地人工监测点不断减少,监测站点设备更新不及时,存在仪器陈旧和毁损现象。同时,自动墒情监测站及监测点建设后续跟进困难,自动监测设备普及较慢,不能做到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效果。
(二)监测点位少、覆盖面不全
近年,河南省加大了墒情监测投入力度,墒情监测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实施节水农业、科学灌溉、服务全省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土壤类型复杂,生产方式多样,已建监测点数量不多,代表性不强,覆盖面不全,还不能满足现有农业生产需要,仍需继续扩大监测点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墒情监测对农业生产指导的精准性。
(三)基层技术人员力量薄弱
基层土壤墒情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在当前农业农村部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亟须保持队伍不散、事有人干、责有人负的工作局面,继续加强对监测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打造一支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墒情监测技术队伍。
(四)并网工作量大、困难较多
因前期通过各种渠道建设的墒情监测站,设备建设规格与农业农村部土壤墒情监测平台的要求不太吻合,导致各地监测站点和农业农村部的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对接仍有一定难度,工作量大,困难较多。
三、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土壤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争取社会资本投入,确保墒情监测工作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同时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四统一”要求,强化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等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加大墒情监测点位布局,扩大监测覆盖面,强化墒情监测,服务农业生产。
(二)完善监测体系建设
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其公益职能所在,也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各级机构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墒情监测体系,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便于协调,有利于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墒情指标体系
土壤部门要持续增加墒情监测点建设,扩大墒情监测覆盖面,做好后期设备校正、标定工作,还要根据监测要求科学制定墒情监测评价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信息,规范监测运行,做好实时监测,及时进行信息收集、信息研判,及时制定技术指导意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四)做好信息采集发布
土壤部门要定期开展墒情监测和数据采集,及时上传数据,分析研判监测数据,预测墒情变化趋势,撰写墒情监测简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墒情信息服务。
(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体系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监测人员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墒情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墒情监测技术培训,切实提升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墒情监测,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