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斌
摘 要: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里引入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流行趋势,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文章探索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优化
高中物理是一门揭示科学奥秘,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正是将抽象思维在脑中具象化的良好课堂辅助工具。如何将信息技术效用最大化,使之辅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推手,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要大胆尝试,从教学目标出发,用丰富的信息载体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透过信息技术,体会高中物理学科的真义。
1 播放微课视频,辅助课前预习
微课视频是教学过程中的高效教学工具。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微课视频,是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辅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微课视频的功能和分类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用提问式视频内容带领学生通读教材,并从书中找到答案,提升预习效率;教师可以用科普式微课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用概念式微课视频向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实验用具、重点难点、必会公式,让学生在学习前掌握课堂重点,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用拓展式微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物理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视频的效用不一而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搭配适合的微课视频,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1 ]。
例如,鲁科版必修1“速度”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公式v=、加速度公式a=,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在课前播放猎豹捕猎的小视频,并在视频下设定题目:“猎豹以20 km/h的初速度做加速直线运动,经2 s的时间,速度可达到72 km/h。求猎豹的加速度。”学生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去教材中寻找答案,找到加速度部分并尝试自主理解公式。通过微课的预习,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并尝试解题:加速度公式为a=,已知初始速度20 km/h,瞬时速度72 km/h,时间2 s,可以直接得出加速度为9.72 m/s2。学生将自己的得数和教材例题的得数进行对比,并提前圈出困惑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提出疑问。网课视频用动态趣味视频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目的。
2 制作趣味课件,优化课堂体验
课件是教学过程中控制课堂节奏、把握课堂内容的重要教学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趣味课件,是优化课堂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策教学略之一。教学课件的配色、内容、乃至知识结构都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喜好程度息息相关。高中物理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做适合学生喜好的课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选择适合的课件模板。用清楚简洁的字体向学生展示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适当插入小视频、音乐和图片辅助讲解,让课堂内容更生动,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视觉和听觉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更多知识联想。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课件的制作,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生课堂体验的目的[ 2 ]。
例如,在鲁科版必修1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公式v1=v0+at,并灵活运用在习题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趣味课件:教师用小视频制作趣味故事导入教学内容:小兔子在草地上以2 m/s的速度奔跑,跑了400 m后身后忽然来了一只狼,小兔子加快了速度,开始用3 m/s的速度奔跑。跑了一会后终于甩掉了狼,一只小兔子一共跑了900 m,请问:小兔子一共跑了多久?学生听到有趣的小故事,注意力集中,很快投入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趁机向学生讲解今天的重点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重点公式用粗体红色字体标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抓住重点。教师用经典的蓝白配色做课件的基础颜色,简单的几何图案做课件的分区模板,课件风格简洁大方,重点清晰明确,且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顺畅,课堂体验极佳。趣味性强的课件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信息技术的运用让高中物理课堂的内容更丰富。
3 插入教学图片,提供学习参考
图片能给人带来细节信息,对信息产生最直观的感受。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插入教学图片,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产生课堂体验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可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用信息技术在黑板上投放教学图片,辅助课堂教学。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是讲解的有力补充。学生从图片中能解读到更多有益信息,对物理知识产生清晰、深刻的印象。根据课堂内容需要,插入不同功能的图片:在讲解知识点关系时,插入关系图;在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时,播放实验流程图;在讲解公式时,播放公式的彩色大图,加强学生的记忆点;教师可以在拓展趣味科学小故事的时候,搭配著名物理学家的照片或关联性事件的重要物件。图片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通过信息技术播放插图,达到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联想参照的目的。
例如,在鲁科版必修1“重力与重心”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拓展古代人对力的描述,并掌握力的测量公式:G=mg。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古代汲水壶,运用重力的原理控制汲水量,非常方便、快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插入古代汲水瓶的图片和古代人汲水图,教师讲解:“这个汲水图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整体呈上下对称的橄榄球状,将力的重心放在水壶中间,用绳子穿过耳洞,形成一个力的平衡。但水较少时,罐子不会打翻,当水量较大时,重力作用下水瓶会翻倒,将水倒出直到重新平衡为止水量的设计刚好是人的舒适力量,这个水壶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根据讲解观看图片,并仔细检索图片中的细节,想象自己利用工具汲水的过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产生良好的课堂体验。图片将复杂的物理原理具象化,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轻松,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实验数据
电子文件、档案可以帮助人记录重要数据,是物理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帮助大家记录实验数据,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用电子文档建立学习计划表,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物理学习计划;用电子文档整合班级个人学习数据,记录学生的学科成长;在课堂上用电子文档整理学生的常错问题和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积累复习素材,提升学习成绩;在实验过程中用电子文档生成空白实验报告,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感想、并总结实验结论;将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通过电子文档保存,轻便快捷,为二次实验提供参考。电子文档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需要。通过电子文档的使用,达到保留实验数据、為课堂提供便捷的目的[ 3 ]。
例如,在鲁科版高中物理"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概念,了解实验流程,并通过正确实验获得数据。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实验题目:“测量小车的瞬时速度。”并为学生用电子文档编辑实验报告表格。实验报告表格中包括:实验次数、数据、实验过程、实验准备、结果分析、失误总结等。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实验过程中填写表格并完成实验探究。学生填写:“实验过程中的难点是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打点计时器需要注意观察,及时调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越到尾部小点的间隔越长呢?”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小车在沿斜面向下跑的过程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逐渐加速,所以间隔越来越大了,这代表速度越来越快。”在学生分析、填写完毕后回收实验表格,并将表格转换成电子格式,保存在硬盘里,方便学生二次实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5 提供学习渠道,引导自主学习
在信息时代,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人获取知识打开方便之门。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宽学习渠道,为学生推荐优秀学习载体,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学生物理常识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网络学习渠道多种多样,教师不仅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将百度词条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在网络上正确提问、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推荐优质学习软件,帮助学生在课下开发第二学习战场;将优秀的学习内容创作者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关注相关视频信息,从中汲取学习经验;为学生推荐自律性学、激励性学习软件,如自习室APP、打卡学习APP等,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自控力,做信息技术的主人[ 4 ]。
例如,在鲁科版必修1“摩擦力”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并能独立解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下为学生推荐小猿搜题,帮助学生针对困难的题型做独立解析。学生在课下想回顾知识点,教师推荐免费的优质网课平台,指导学生在网站上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讲解段落,帮助学生在课下巩固所学内容。教师为学生设定课后作业题目:“狗拉雪橇过程中,已知雪橇的总质量为300 kg,雪橇和雪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求狗拉雪橇时的拉力大小。”学生在解题时遇到困惑,根据教师的推荐,找到网络学习平台搜索关键词:摩擦力,并查看相应视频,在掌握公式后尝试解题:“在题目中μ为0.02,m为300 kg,雪橇做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则套用公式f=μN,0.02×300 kg×9.8 N/kg,最终得出58.8 N。”通过线上学习资源的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面对学习困难时主动寻找线上学习软件解决问题,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整合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以图像、线条结合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具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习知识点,是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养成立体学习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思维导图学习理念,用信息技术生成思维导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思维导图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个性化思维导图,将小插图、多元形状和线条组合在一起,构成视觉冲击,巩固学生的学习记忆;用信息技术打造色彩化思维导图,充分利用色彩记忆,用鲜明饱满的色彩搭配重点知识点,在脑中形成关联记忆;用信息技术随时补充思维导图的内容,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改良和微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作用最大化,为学习过程赋予更多可能[ 5 ]。
例如,在鲁科版必修2“功率”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功率的含义,掌握功率计算公式P=并应用在题目中。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引入电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引入了两个思维导图,一个是以功和机械能为主题,功率是包含在主题内的子标题。同类的子标题还有:机械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势能及其改变等。讲解:“这张图从宏观上解释了功率的地位,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中,功率是功和机械能其中的一个小概念,但如果理不清功率的概念,后续的学习更没法开展,所以我们要优先解决功率的问题。”第二章电子思维导图是以功率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并没有填写全面,留了很多空白。边讲课边填充知识内容:“功率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知识:功率的含义、常见的机械功率和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这是功率思维导图中的三个子标题。”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学生对逐渐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从宏观上对物理学科的理解更清晰明确。
7 构建网络课堂,拓展课外知识
网络课堂是带有时代记忆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堂、搭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是拓展课外知识,锻炼物理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网课短小精悍、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可以在课下积极探索网络课堂软件用法,利用视频会议等APP搭建网络平台,为学生打造课外交流空间。通过网络课堂提前发放学习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学习内容,实现翻转课堂,提升学习效率。积极探索学习平台功能,为学生创建一个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小组互助学习,共同参与到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网络课堂的构建,让学生适应网络学习模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顺应时代潮流,为学生在课下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例如,在鲁科版必修2“动能与动能原理”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能公式Ek=mv2并熟练运用在题目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下时间和学生远程连线,开启网络课堂。教师在网络课堂上提前向学生发放习题、微课视频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讲解:“下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动能。本节课的重点是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大家提前做好预习并画出重点,有疑问的部分在留言区给老师留言,我会在上课前整理大家的疑问并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任务翻阅教材,讲重点难点勾画出来后尝试做题,并将不理解的部分在网课交流区进行留言。网络课堂简短、高效,让学生充分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为课上内容做积极的学习准备,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了解课堂内容;制作趣味性课件,让学生在课堂过程中产生体验感;以课堂内容为依据,插播参考图片;建立学生实验数据的电子档案、整合教学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习;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渠道、搭建网络课堂,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信息技术向高中物理学科的渗透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者在课下逐步探索。希望教育者能巧妙构思,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庆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解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6):212.
[2] 郭桂周,辛文逸,刘羲雯.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整合特征与实施建议——以人教社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4):68-74.
[3] 杨红梅.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4):23,25.
[4] 居津.基于科学思维水平划分,构建递进物理课堂、培养质疑创新能力——以“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为例[J].物理教师,2018, 39(12):30-31,34.
[5] 许林民.教学信息化趋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变革与思考[J].教师,2021(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