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半野
站在坪山阳台最高处环顾四周的变化,建筑师刘珩身后的远山隐退为整个深圳和建筑的背景,坪山河南布净水厂的上部建筑就像嵌入大地的一个露天舞台。她坚毅的背影里,是从广州到旧金山、波士顿,再从南沙、香港到深圳的平行蒙太奇的建筑历程的时空交汇。对于“建筑”,刘珩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关于“节点”的不同可能性的虚构命题。怎样就现代的都市主义建构一种合理且必要的叙事?到底如何描摹潜藏于心中的理想城市?作为建筑师的她用不同的建筑诠释了这一切。
从出生地故乡广州搬迁到深圳,刘珩说,这个珠江三角洲里最“另类”的城市有其独特的性格——“深圳性”。它年轻、自由、开放,有兼容并蓄的包容力和活力,在中国的南方城市发展中,深圳很北方。它与雷姆 · 库哈斯笔下曾经的曼哈顿一样是一个进步的剧场,不断创造个性鲜明的都市自我。刘珩眼中的深圳与未来连接,整个城市的新与旧都孕育着蓄势待发的潜力,没有传统建筑文化的束缚,也少了城市发展线性预设的秩序和范式。在这里,建筑与城市共生,人与城市在高密度的拥挤中有了亲密接触的多元路径。这种社会网络更像自然生长的一部分,野蛮也极具生命力。她说深圳不断突破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生猛”,而这种“生猛”正是深圳的文化底色。这座城市既可以延续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亦可以接受多重身份的塑造与认同,这一点很有魅力。
在与城市交往的不同切面中,刘珩一直用平和的设计化解传统中的问题,化整为零,轻巧玲珑。曾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及分展场的总策展人,刘珩太了解深圳快速发展背后的复杂性。城中村以及老城改造成为她的建筑实践里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她说:“‘有机更新’的‘有机’还是在于它的一种可续性。”释放被压缩和拥挤的城市空间带给人的压力,老城区更应该有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保障人的生存尊严和权利。在从盐田大梅沙村,到蛇口大成面粉廠、再到南头古城等的改造中,她将城市中逐渐老化的部分用设计语言转译为一种现代面貌重新接纳与人们的重逢,新与旧在不断迭代和更新改造中,衍生出社区的有机生态。那些曾经看似老旧的社区因为新的设计与跨界领域的融入,焕发新生。老城更新与改造不再单纯是拆、建,而是在原有街区的基础上容许复合性的多元设定,轻声浅唱、悄然介入似乎更合乎有机社区的未来生长逻辑和城市生息。公共建筑的社区性、共享性、实用性、亲密性是一个城市活力的基底。在刘珩看来,公共建筑附着一种社会公共价值,这是我们平衡面对世界的最重要姿态。
当刘珩听到曾经与雷姆 · 库哈斯一起设计完成的广州时代美术馆要暂时关闭时,她的脸上满是惋惜与忧虑,言语间,那里曾经活跃的街区景象仿佛近在咫尺。刘珩说:“这座曾经栖身于社区、镶嵌在居民楼顶的美术馆,一度以先锋性的创设激活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的公共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美术馆与社区居民、艺术家、观众及使用者产生了充分的互动,这是对设计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性拓展。”这个设计让公共性和私人性产生了一种冲突,使阳春白雪的艺术成为涌动在普通街区的活力之源。她和雷姆 · 库哈斯合力将艺术的世界从固有的白盒子建筑里解放出来,让位于社区,让艺术渗透到当地每个人的生活日常中,将普通人得益于美与艺术的大胆建筑设想转化为现实。刘珩说,这个设计影响了她很多年。
刘珩曾经坚持主张将藏于地下的污水处理厂的真实情况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将与人们身边息息相关的社会和自然生态问题引渡给公众思考与关注。当这个规划被否定后,荷水文化基地最终只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展示给人们建筑的轻巧之面,而这个基地的地下每天承担着罗湖区清水河-笋岗整个区域的污水处理功能。净化后的水重新回到公园滋养着这里的一花一木,像极了刘珩奉行的设计哲学。
一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它必然承担着一个核心功能的组合,但是它面向城市的立面,甚至‘灰空间’,实际上是城市非常有机的界面。它可能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延展。”刘珩从城市设计的日常性与公共性出发,尽量让城市资源及其多元性渗入日常,因为这种多元的不同带来的差异体验实际上就是一个城市的活力来源。刘珩带领团队在深圳南头古城的新近改造中,依然以公共性极强的独特姿态有机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不断地激活当地街区。在她看来,建筑除了本体,必须有和人、城市相互匹配的关系,否则就和大地艺术作品毫无差别。
但刘珩亦认为,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艺术家。
建筑的存在亦需要灵魂性的浸润,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也是让一个城市“活”起来的关键。比之95%都在理性推进的建造过程,从捕捉一个场地灵感的那个瞬间开始,5%的直觉就源于艺术家的敏锐。正是这种对场地的敏感让刘珩的建筑充满了人的温度和河流、山川、草木的气息。现代建筑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解决一个功能性的问题,而是需要以跨界的思维打破边界,面临与城市一起生长的时间性与复杂性的未来。静态的历史街区需要重新植入新的程序,而设计即从这里开启。
漫步于废墟般的大万世居里,刘珩和她的麒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与客家文化“不期而遇”的对话。艺术糅合在建筑里,承载着在地文化的灵魂,连接着这里的过去与未来。象征着田园的废墟与新生的麒麟,为这座历史超越百年的典型客家围屋注入了这个时代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筑如人,我希望通过建筑师主动的努力,让一个日常生活中无法缺席的净水生产设施,成为城市中一个良好的、带有仪式感的公共体验和教育场所,重新赋予基础设施在精神和建筑美学两个维度上的意义。”刘珩的建筑世界观是建筑与人的合二为一,可以接受不完美,但一定要有个性化的动人之处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