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众还是出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

2023-05-30 20:16段永彪杨青
关键词: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段永彪 杨青

摘 要: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尚未系统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35个特色小镇中的8个典型案例为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编码并构建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和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要素耦合;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3)03-0072-10

收稿日期:2022-11-02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3.08

作者简介:段永彪,男,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

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后全国多个省份提出特色小镇创建计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特色小镇这一名词进入了西安人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破壳而出,他们既借鉴了浙江经验,又体现了自身特色,逐渐成为“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以及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1]、形成和治理机制[2]、运营模式[3]、经验借鉴[4]、存在问题[5]和发展路径[6]等方面。例如,王大为等提出特色小镇在提振乡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还存在着“房地产化”、特色不彰、资金缺乏、理解偏差等问题[7]。李艳芹在对黑龙江省区域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建立评价体系与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的着力点[8]。然而,目前学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缺乏对普遍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总结,尚未系统分析特色小镇发展与其要素耦合之间的作用关系。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提高要素之间的耦合度是优化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

鉴于此,本文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市首批35个特色小镇中的8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总结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进而探讨其发展中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客观分析特色小镇发展与要素耦合的必然联系,丰富特色小镇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契合西安市特色小镇特色化发展的突围之路,从而为西安市、陕西省乃至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等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特色小镇相关研究回顾

“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提法,是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与其有着类似概念的是特色城镇建设,这一概念归属于城镇化建设范畴,因此,主要围绕政府指导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的政府治理路径展开研究。部分学者提出城镇的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通过引入资金支持等对农业进行升级[9],进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城乡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模式[10],同时,政府治理视角下的小镇建设模式还与旅游城镇、传统城镇、工业城镇、绿洲城镇、金融城镇等模式交叉联系,小镇的建设多以旅游业为支柱,通过政府有效引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11]。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主体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小镇发展[12],且多数地方政府将特色传统文化作为当地治理的主要推动力[13]。随着政府在城镇治理中的职能逐步向基层转移,公共政策的执行主力向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核心行为者转变,使城镇政治经济发展与政策方向更加协调[14]。

国内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从理论层面探讨我国小城镇治理,掀起学界的研究热潮。特别是在2014年“特色小镇”概念提出后,特色小镇的创建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关于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以特色小镇要素为核心,特色产业、城乡融合、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关键词交叉分布。研究表明,我国的特色小镇以“特色兴镇”“产业建镇”“政府助镇”为指导,从而发挥特色小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覃毅基于雄安新区的建设战略,发现引入特色小镇可以在现有产业分类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政府高效治理有助于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15]。蒋丽等认为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是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改革的有力抓手[16]。肖辉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入手,探索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的路径和对策,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17]。邹德玲等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区域经济、政府行为、文化背景以及生态环境对特色小镇数量创建及发展影响深远[18]。

另一方面,以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为核心,PPP模式、协同发展、企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等为高热度关键词,表明特色小镇研究中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与企业的界限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责任的划分等受到广泛关注。熊正贤通过探讨镇村联动发展和空间重构的关系,提出政府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促进“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注重空间重构和保持开放性等治理路径[19]。郭峰等认为特色小镇竞争力的提升应当建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在建立多影响因素协同机制之中寻求路径,包括多资源主体的协同治理、多资源产业链塑造等[20]。张如林等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走政府结合市场的道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去设计、控规、引领、考核市场,促进市场发挥活力,促进小镇高质量发展[21]。郑胜华等发现特色小镇通过整合企业、金融机构、孵化中心和高校等中介服务和研究机构来集聚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加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2]。沈纲等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特色小镇服务质量,促進特色小镇进行创新,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23]。王坤等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发现特色小镇对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24]。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于城镇建设的研究较为丰富,目前围绕特色小镇的研究侧重于产业政策、指标体系、主体治理模式等宏观层面,特色小镇的类型定位多偏向旅游类小镇。案例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对某地区或某类特色小镇的个案研究,但对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间的比较分析不足,尤其缺乏对特色小镇的共性经验以及发展不足教训的总结。

(二)理论分析框架

产业集群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权威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提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主导产业和与它紧密联系的产业,聚集共存形成的具有竞争力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不是简单的产业地理集中的群体,而是通过一系列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25],对产业链进行逐渐完善,对资源进行共享,通过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产生合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专业性、网络性、集聚性、独立性的产业集群。这一理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竞争经济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立命之本”,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在于构筑良好的“产业生态位”[26],其关键是要形成一定的特色产业集群,这对乡村新产业空间的形成与空间重构起到巨大作用[27]。产业集群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为代表的乡镇企业集聚模式,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的区域产业集群模式。同样地,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是在原有传统产业集群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升级,是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产业集聚的新模式。

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集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通过要素集聚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能力,进而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挖掘文化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动能,融合优化产业、创新、服务、要素等提升内外环境,发挥正向外部效应,通过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完善产业创新等提升产业及区域竞争力。由此来看,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发展中产业集群演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城乡协同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产业、功能、机制、形态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甚至联合,发挥“特而强”“聚而合”“新而活”“精而美”等耦合效应。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和特色小镇的特征,本文提出图1所示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析特色小镇建设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应该选择典型的案例样本[28],其适用于过程和机理类问题的研究。一个新的整合研究框架的提出属于探索性研究的范畴,必须有多个案例数据的重演与验证,以保证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29]。因此按照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案例分析、结果解释的规范步骤,在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出发展良好的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路径。

(一)样本选择及其特征

案例选择依据2020年3月5日西安市发改委公布的《西安市第一批创建类特色小镇评价考核结果》。根据Eisenhardt的观点,多案例分析中的案例数量以4~8个最为合适[30]。因此,本文以西安市首批35个特色小镇为总样本,选取了8个典型案例(4个被评为优秀等级、4个被淘汰)。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案例数据收集

获取一手资料的路径如下:(1)半结构化访谈。课题组围绕所要了解的信息,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前与对方做好沟通,访谈过程中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对受访对象的回答进行录音及文字记录,访谈后及时进行整理,形成访谈报告。(2)实地考察调研。通过现场直接观察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小镇的运营情况以及顾客体验感受。获取二手资料的路径如下:(1)翻阅论文专著。阅读浏览相关领域论文,搭建本研究理论框架。(2)搜索引擎资料。搜集整理互联网上的有关报道、资料、著作及学术文献等,丰富研究内容。

三、案例分析

首先,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汇总。其次,在案例内分析中,对资料中所包含的关键信息仔细精读,通过表格来提炼四个被评为优秀的特色小镇的关键词,进行一级编码,分析出这些特色小镇成功的核心要素。在案例分析中,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归类,归纳出小镇发展的共性要素,形成二级编码。最后,阐释这些要素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机理,形成理论模型。

(一)案例内分析

首先对收集到的26份访谈资料和92份资料进行编码,通过描述性编码方式,由两名编码员独自编码,完成后进行对比,对不一致的情况经过反复探讨直至达成共识[31],最终形成案例内分析编码结果(见表2~表5)。

(二)案例间分析

在案例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案例间分析,对一级编码进行概括和比较分析,提炼出二级编码主题和要素集合,最终形成20个二级主题和6个要素集合,具体编码数据结构如表6所示。

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三生融合功能融合城乡融合制度创新集约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产业空间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支撑人口集聚宣传引流资金支持特色文化文化根底文化价值文化传承文化创意全域生态环境资源生态承载生态宜居生态效益

融合度创新力产业丛基础项文化源生态域

四、鄉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和基本路径(见图2)。

总体而言,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有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重在培育主导产业,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吸引其他相关要素集聚,促进六个要素充分协调、相互协同、整体耦合,从“要素融合”到“化学反应”,开辟契合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特色小镇要素分析

1.产业丛:特色小镇发育的经济命脉,从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要素发力体现产业优势。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核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产业是特色小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命脉,缺乏产业支撑的小镇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找准产业定位,聚焦形成最具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主导产业,从而扩散发展其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空间,提升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能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有效解决供给不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模式[32]。例如,西工大翱翔小镇是我国首个以“空、天、地、海”无人系统产业为核心的“科教产融”创新示范小镇;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以盛唐文化和丝路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秉承产业建镇发展思路,用生态、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带动旅游;世园婚庆文旅小镇以“西部首家一站式婚庆服务基地”为定位,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婚庆主导产业。

2.文化源: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名片,聚焦特色文化、文化根底、文化价值等层面凸显文化优势。“文化源”使得特色小镇被赋予了新名片、新内核和新神韵,决定了其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能够从本质上避免“千镇一面”的问题。同时,文化也赋予小镇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通过挖掘和撬动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好地域文化特色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特色小镇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而言,西工大翱翔小镇承载着西工大人扎根祖国西北,坚持“三航”特色,继承“三航”精神的西工大独特文化;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依托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盛唐文化和丝路文化;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传承沙河文明,沙河文明又源自周至县的文化源头古骆国文明,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世园婚庆文旅小镇拥有宋城品牌“中华千古情”,通过史诗级的演出来展现文化魅力,从而建立西部地区最大的婚庆文化孵化基地。

3.生态域:特色小镇建设的红线底线,通过全域生态、资源环境等领域发挥生态优势。特色小镇的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的家园,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必须要守好“绿色”的底线和红线,把绿色发展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创新绿色发展技术,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打造绿色宜居、集约发展、低碳生活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比如,西工大翱翔小镇生态基础良好,周围具有水系和绿脉生态走廊;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通过营造“文化园林”式游憩空间,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致力于将小镇打造成为风景如画、美丽田园、宜居宜游的小镇;环境优美、生态园艺及人文景观丰富是世园婚庆文旅小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创新力: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制度创新、集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向实现创新优势。创新是引领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力推手和不竭动力,特色小镇的产生就是土地利用模式创新、空间布局创新、城乡发展创新的结果。其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载体等保持特色小镇中的“特”,如果一个特色小镇在产业、技术、机制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势必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譬如,西工大翱翔小镇集聚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有效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通过研发一体化App、大数据系统等进行创新管理,建立智慧小镇;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创新机制;世园婚庆文旅小镇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推进小镇高质量发展。

5.融合度: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力抓手,基于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三生融合等方面打造综合优势。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推进各类要素和产业融合十分关键。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枢纽,特色小镇既要望得见高楼,又要看得见山水。通过产城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增进群众幸福感。通过三生融合,将自然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创造出宜居宜业的居住环境。在功能融合方面,特色小镇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例如,西工大翱翔小镇通过“政、产、学、研、用”要素耦合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大唐西市丝綢之路文旅小镇通过完善功能设施和服务圈子,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积极构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世园婚庆文旅小镇助推婚庆+文创+旅游融合发展。

6.基础项: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支撑等方面营造持续优势。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载体,因此小镇发展应该具备城镇的完善功能。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前提,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吸引人才、宣传引流、招商引资,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和后盾。比如,西工大翱翔小镇周边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积极构建城区型特色小镇,周边常住人口可达20余万人;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有关中古镇、康养民宿度假区等配套设施;世园婚庆文旅小镇内包括西安世博园、罗曼街区等生活配套设施,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人民致富。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特色小镇是促进城乡互动融合的重要载体,既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33],也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明晰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出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见图3)。

具体来看,一是要进一步聚焦特色和优势。在资源要素禀赋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聚焦特色优势,加强产业支撑以实现“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不断强化创新驱动,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经济新增长点;以特色文化为根底,营造独特的文化风貌以提升文化内涵。二要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任何特色小镇都不会孤立存在,其可持续发展既需要资源的聚集,也需要城乡、区域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尤其是要推动高端资源要素“下乡”,加强多元化产业协同,促进小镇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根据特色小镇的不同类型,打造区域内优势互补、产业链相关联的网络化协同体系,形成集多功能一体的创新平台,促进特色小镇融合发展。三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特色小镇是经济发展的新抓手,要立足新发展理念,提档升级,找准小镇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通过高标准规划、分类引导、特色挖掘、营商引智、修炼内功、精准施策等,全方位打造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走出一条产业鲜明、设施完备、要素集聚、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被淘汰的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对被淘汰的特色小镇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其被淘汰原因如下:一是缺乏核心要素。西安市对特色小镇的考核主要从政策引领、投入产出、创新发展、功能融合以及特色亮点五部分打分,发现被淘汰特色小镇缺乏的主要要素是主导产业,其次是文化、创新以及引流。例如周城古韵小镇以“周文化”为依托,但缺乏核心产业带动且景区建筑缺乏美感,以致于有媒体用“陕西最雷人古镇景区,还未出世就胎死腹中”来形容。二是特色不彰。特色小镇最重要的是“特色”,一些小镇忽略了本质,简单复制粘贴、生搬硬套,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最终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得到发展。三是急于求成。一些特色小镇存在经验不足却又急于求成的现象。据了解,常宁全生命周期康养小镇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健康管理中心、婴儿发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因缺乏有效依托、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其发展乏力。四是变形走样。有些特色小镇“挂羊头卖狗肉”,变相地将其地产化,使得小镇未能凸显自身价值。比如常宁全生命周期康养小镇进驻了恒大等房企,导致特色小镇逐渐偏向地产化。五是缺乏管理。部分特色小镇存在治安管理、卫生维护、治理薄弱等问题。如旅游主管部门批评蓝田汤峪温泉小镇在建设、运营、管理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渼陂湖生态文化度假小镇内部设施不完善,多处存在管理漏洞,没有正式停车场导致车辆拥堵等。六是机制不活。小镇要发展需要灵活的体制,很多特色小镇目前沿用的还是传统的通过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发展的路子,反观江浙的成功经验会发现特色小镇的发展更多需要市场进行推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特色小镇进行多案例分析,构建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模型。结果发现,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产业、功能、机制、形态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或者联合,发挥“特而强”“聚而合”“新而活”“精而美”等耦合效应。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同时,提出进一步聚焦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对被淘汰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某些特色小镇发展中缺乏产业等必备要素和核心要素,同时特色不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以及机制不活阻碍了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結论,本文对提高特色小镇的发展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应基于其战略定位、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发展前景、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精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且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科学客观地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二要加强管理、持续优化,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完善特色小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制定特色小镇管理和监测办法,规范建设管理,开展监测评价,兼顾差异化定位,错位竞争,做到奖优罚劣。持续优化特色小镇的其他功能,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从而提升公众的体验感、舒适感、宜居感。三要融合要素、整合资源,推动特色小镇成功出圈。促进“产业丛”“文化源”“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要素的充分协调、相互协同、整体耦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促进特色小镇走产业鲜明、要素集聚、生态宜居、富有文化、基础完备、创新驱动之路,逐渐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

参考文献:

[1] 王振坡,张安琪,王丽艳.生态宜居特色小镇:概念、内涵与评价体系[J].管理学刊,2019,32(02):45-53.

[2] 张蔚文,麻玉琦.社会治理导向下的特色小镇治理机制创新[J].治理研究,2018,34(05):113-119.

[3] 孟娜,赵凤卿.文旅IP在特色小镇IP文化运营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0(06):144.

[4] 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7-26.

[5] 李志强,高亚州.“结构困境”到“内生聚合”:特色小城镇复合生态发展的现实逻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1-11.

[6] 王金华,谢琼.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地方经验——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高峰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31-137.

[7] 王大为,李媛.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问题与可持续推进策略[J].经济纵横,2019(08):69-75.

[8] 李艳芹.黑龙江省区域特色小镇核心竞争优劣势及对策建议[J].学术交流,2021(06):77-88.

[9] HAT J F.Small Towns and Manufacturing[J].Geographical Review,1988,78(03):272-287.

[10] MURATS Y.Rural 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68(01):1-34.

[11] PARLETT G,FLETCHER J,COOPER C.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05):355-360.

[12] GIBB M,NEL E.Small Town Redevelopment: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licedale[J].Urban Forum,2007(02):69-84.

[13] MICHELA L,NICOLA B,GISELLA C,et al.The Territorial Approach to Cultural Economy: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3,21(04):452-472.

[14] PINSON G.The Governance of French Towns.From the Centreperiphery Scheme to Urban Regimes[J].Análise Social,2010,45(197):717-737.

[15] 覃毅.雄安新区传统产业的功能定位与转型升级[J].改革,2019(01):77-86.

[16] 蒋丽,袁刚.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小镇公共政策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57-62.

[17] 肖辉.特色小镇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及对策[J].河北学刊,2022,42(01):209-216.

[18] 邹德玲,王辉,丛海彬.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科技与管理,2020(03):48-56.

[19] 熊正贤.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空间重构与镇村联动——以贵州朱砂古镇和千户苗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112-116.

[20] 郭峰,黄杨,袁瑞佳.创新协同视角下特色小镇竞争力提升机理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20):182-187.

[21] 张如林,丁元,刘维超,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特色小镇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2020,44(S1):67-74.

[22] 郑胜华,陈觉,梅红玲,等.基于核心企业合作能力的科创型特色小镇发展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11):143-152.

[23] 沈纲,沈秀.体育特色小镇产业数字化创新驱动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21(06):231-240.

[24] 王坤,贺清云,朱翔.新时代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08):72-80.

[25] 覃成林,李二玲.中国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4):1-6.

[26] 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36-38.

[27] 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07):1127-1133.

[28] PETTIGREW A M,WOODMAN R W,CAMERON K S.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04):697-713.

[29]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5版.周海涛,史少杰,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60.

[30] 谢康,吴瑶,肖静华,等.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02): 133-148.

[31] 毛基业,张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及现状评估——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7)综述[J].管理世界,2008(04):115-121.

[32]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04):12-19.

[33]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Abstract:Characteristic tow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town is mostly based on case analysis,b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revealed.This paper takes 8 typical cases of the first 35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Xian,Shaanxi Province as samples,adopts the multi-case study method,systematically codes the collected relevant data of characteristic towns,and constructs the factor coupling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requires at least two coupling factors,among which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ultural source” are the necessary elements,and “ecological domain”, “innovation”, “degree of integration” and “basic item” are the core elements.Then it is proposed to further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adhere to the roa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h.In addition,the lack of core industries,poor characteristics,eager for success,deformation out of shape,lack of management and mechanism are not active and other problems hinde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Finally,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haracteristic town;factor coupling;development path;multi-case study

(責任编辑:董应才)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