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职教师的角色困境与转型策略研究

2023-05-30 13:00古翠凤张悦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角色转型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古翠凤 张悦

摘要: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因不受教学时空的限制以及资源丰富的特点冲击了高职教师的专业权威,导致其知识传播者角色模糊;后喻文化趋势下高职师生关系疏远导致教师课堂主导者角色冲突;教学范式急需创新的社会期望导致教师育人角色超载。对此,高职教师要恪守以育人为中心的理念,秉持伦理关怀,警惕唯技术论。应从高职院校加强相关培训、教师自身提高信息素养、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助力高职教师角色转型。

关键词:智能时代;高职教师;角色转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5-0066-05

作者简介:古翠凤(197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张悦(1999—),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众创空间网络嵌入的动态用户创业模式及其绩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BGL055)

“教师角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之后,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日益丰富。国外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是受到宗教影响的,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权威的代表,教师是学习的中心。麦金太尔等学者从多个角度探究教师角色,论述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更加深入地论述教师角色的内涵,从组织者的角色、沟通者的角色、变革者角色到社会角色、政治角色、经济角色。这时教师角色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从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层面研究教师角色[1]。而在智能时代,教育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关系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智能软件和互联网学习资源打破了教学空间、教学时间的限制,以慕课为代表的各种网课资源涌入教育教学领域,学生可以获取各处名师、名校的资源,教师的传统权威正在消散[2]。本文研究在此背景下高职教师的困境与转型价值取向、策略,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和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一、智能时代高职教师角色的现实困境

在智能时代,部分高职教师因为时代变化感到职业迷茫和角色混乱,主要表现在因学习资源爆炸式增长导致的知识传播角色模糊,部分高职教师专业权威消散,多元文化冲击导致师生关系疏远,教师课堂主导者角色冲突,教学范式变革增加教育期望,导致高职教师育人角色超载[3]。

(一)高职教师知识传播者角色模糊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先提出权威理论,并将其划分为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法理的权威。R.A.克利夫顿和 L.W.罗伯兹以韦伯的理论为基础,将教师权威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层次: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4]。基于该理论,可以将教师传授知识视为其专业权威。在我国传统理念中,教师一直是最“博学”的存在,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跨入信息时代,有研究指出,学生只有15%左右的知识来源于教师。随着互联网发展,网课资源多种多样且容易获取,在课堂上如果没有听懂,课后不必向教师求教,只需在网站上一搜,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即可出现,且不再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很明显,高职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操作使用网课资源获取知识,他们对教师不再视为唯一的知识获取来源,教师的知识权威消散。总之,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呈现出学习空间扩大化、学习资源丰富化,专业权威受到冲突,教师的知识传播者角色模糊。这一趋势势必会让高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尊重感逐渐降低。所以,教师角色转型刻不容缓。

(二)高职教师课堂主导者角色冲突

新生代学生是智能时代的“原住民”,部分教师实际上是时代的“移民”。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同喻文化”[5]。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即为前喻文化,反之为后喻文化。随着技术进步,年轻一代以学习接受能力快的特点超过老年人,如使用智能手机,高职学生比年长一辈更为熟练,中国社会正在人工智能时代变为后喻文化主导的社会。迁移到师生关系中,任何师德师风有损的信息都加快传播、影响力扩大,师生关系发生着变化,高职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增强,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传统权威都受到影响。高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除了理论讲授外,还需要校企合作,师生间的距离感不利于实践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部分高职教师对新生代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到位,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加深了其对课堂主导者角色的迷茫。

(三)高职教师育人者角色超载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智能时代的高职课堂人才培养表现出新的期望,导致高职教师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现在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讲授,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而在智能时代,教学工具多样化,形式丰富,课堂生动性提高,深度学习成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培育有创造性和工匠精神的学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意识,这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其次,在课程执行上,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递者,学校和教育部门致力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被动地执行教学任务。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中混合学习、在线学习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高职学生可以通過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网课资源平台获取名校资源,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机械性教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因此,要注重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构建创新型课堂,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再次,在教学评价上,教学评价和反馈是对教学效果检测的重要一环,智能时代的评价工具能够更加精准、快速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高职教师会明显感觉到负担加重,自身认同感降低,增加职业倦怠[6]。最后,在智能时代,互联网交往的虚拟性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数据安全成为问题,伦理问题凸显,使得教师存在心理担忧。以上在教育过程的多个方面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期望,使高职教师的育人角色超载。

二、智能时代高职教师角色转型的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对教育现代化与智能时代高职教师角色危机的探讨,可见在未来教育中,高职教师须适时而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铂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不只是要把“已开启的箱子”中的知识传播出去,还要让他们了解“还没有开启的箱子”和“将要开启的箱子”,探讨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7]。教育工作者在智能时代的转变不是盲目的,而应该遵循适度、适宜的原则和一定的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智能时代恪守“育人为中心”

教师专业的权威,包含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优秀的教学品质,这些都是获得学生信任的保障。根据智能时代教学边界被打破、知识资源多样丰富、渠道多元、教师专业权威受到挑战的特点,教师应该思考,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不可以丢。从恪守“育人为中心”出发,看到高职生现存的问题,强化对学生的信赖。在学习能力方面,高职学生纵使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自主获取知识,但存在辨别知识能力弱、学习主动性不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高职教师承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必然要牢记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我国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强调增值性评价,尤其在如今倡导“大思政课”背景下,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摈弃结果性评价,注重思想品德问题。尤其对于职业技术人才,更要注重劳动意识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品质的培养,做学生思想进步的领路人。其次,注重心灵健康培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的时代之责。在网课期间,学生容易出现不满情绪,难以在网课教学中保持自律。面对学习资源,教师要加以筛选再交给学生,并监督使用、及时评价,并善用心灵教育微视频等工具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从加强专业权威的角度出发,高职教师在价值取向上要牢记育人者这一基本的角色。

(二)智能时代秉承伦理关怀

教育中最基础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智能时代中,为顺应师生关系平等合作的趋势,教师必须秉承伦理关怀的价值取向。美国曾有学者对870名跨国高职生进行横向研究,探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教师关怀的关系,结果表明,良好有效的教师关怀对于高职生的师生关系改善、学习自主性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提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助推作用[8]。新时代呼吁新的人民教师角色,虽然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做许多人类所做不到的事,但情感道德传递绝对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师生关系上,机器只是教学助推器,仍要教师坚守育人岗位。高职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少不了近距离与教师相处的机会,如何打破智能时代的虚拟感,促进师生关系升温,秉承伦理关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9]。不论是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还是对学业困难的学生,抑或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教师都要坚守教师的感召职责,多对学生进行伦理关怀。

(三)智能时代警惕“唯技术论”

智能时代急需教学模式的创新,但高职教师应谨记善用不是滥用,在价值取向上警惕“唯技术论”。智慧课堂是把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关联教师、学生、家长,用大数据服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目前,我国已使用了“智慧课堂”平台,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智能时代的课堂模式呈现出“人—机—人”的特点,看到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度依赖技术和过度技术落后对创新教学模式来说同样不可取。当前,“互联网+教育”的趨势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活动的深度结合,但要谨防为“+”而“+” [10]。目前,有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互联网,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自学,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学生缺少了专业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解答,只是在网上笼统地学习,根本不能学透、学懂,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影响师生信任和社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网课中,时常有家长反映部分教师过于依赖网络工具而导致课堂进度过快、知识讲解笼统。因此,高职教师要时刻警惕“唯技术论”,要将智能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在角色转型中做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依赖者。

三、智能时代高职教师角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麦金泰尔在《教师角色》一书中提到,今天的教师角色应该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学习者、管理者、革新者等。智能时代中,要想适应迅速变化的教学范式和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彰显人文情怀,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师生关系。高校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培训,社会要形成智能时代生态,多元协同助力教师角色转变。

(一)高职院校加强相关培训

目前,知识呈现出多样、广泛、不确定的特点,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必须拥有高水平的信息素养,熟练使用智能工具,应用智能课堂,筛选有用信息。同时,智能时代信息爆炸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督促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首先,高职院校要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学知识、专业能力的培训,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智能工具以及智慧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智慧教学生态,将信息化融入日常教学。其次,学校要带领教师领悟互联网多元文化,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认同、尊重他们所热爱的文化,才可进一步获取学生的认同和尊重。最后,学校要为高职教师提供研修平台,促使其养成关注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的习惯,并积极尝试参与探讨,持续提高科研素养,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11]。

(二)高职教师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应积极寻求转变,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以求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12]。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拘泥于规定课本、考试大纲的形式,在高职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集中整合网络上零碎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获取学习资源和答疑,利用信息工具将社会、生活、学习融为一体,避免“学习滞后”的现象,增强自主性[13]。其次,寻求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利用多样的智能工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情境[14]。知识的获得与认知者息息相关,在一定情境中的学习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借助智能工具和教师指导,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15]。最后,借助智能工具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的过程以及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并为后续教学所服务的活动,智能工具传播速度快,打破沟通限制,更加直观、迅速地反馈给学生,提高反馈和评价的质量。及时的评价有利于高职学生及时掌握知识、查漏补缺。

同时,积极探索在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走向,是高职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师生关系变化表现在知识获取途径增多、教学空间被打破、后喻文化社会中多元文化冲击导致的教师感召力受到挑战。应从情感生成方面重构平等协作的良好师生关系。在智能时代中,以往教育领域中的师生二元关系被打破,形成了“人—机—人”三维关系链。但在二维师生关系链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支持者,加入智能设备后,二者是协同配合、互相平等的。因此,尽管社会各界对教师赋予了不同层次的角色期望,但教师最主要的角色还是面向学生。高职教师应借助机器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而不是将其视为师生之间的第三者。因智能时代高职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教师应积极将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情感价值为中心。目前,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以往的“粉笔+黑板”变成了“幻灯片+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增加小组互动、翻转课堂等形式,趣味性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二者相互配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互相沟通。教师定期和学生开展班级活动、课外活动等,增强信任,让二者有话可说、有事可说[16]。

(三)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教师育人者角色超载的重要原因是智能时代带来的教育场域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新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疲惫。要求教师在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发挥教师领导力,成为教学设计者、技术学习者。智能设备的使用带来了额外的任务,使得部分教师成了智能工具的“奴隶”。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应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正确认识人与机器的关系,普及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整合、便捷、无边界的特点,鼓励教师提高课堂的创造性,辅之以必要的培训和监测体系,使高职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教学范式变革中,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政府要注重监测智能时代的数字伦理安全。要防止教师的数据被泄露,建立安全防控体系,让教师在智能时代减少后顾之忧[17]。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外任务进行监管,减少因额外任务和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职业倦怠。最后,引导建立智慧教学平台。智能时代中,高职学生在能力方面不仅需要具备应用技能,更要拥有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开发、复杂交际、信息数据处理等素养。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促进其内涵式发展,提高职教学生技能水平、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增加实操与理论知识,让教师与学生一同获取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校企对接,减少教师压力。

智能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精英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使学习逐步走向碎片化、网络化。如今,知道“知识在哪”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教师必须认识到角色危机,根据时代特点合理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以信息为工具,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依照高职学生的特殊属性,善用教学评价,做学生素养提升的引导者、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美]麦金泰尔,奥黑尔.教师角色[M].丁怡,马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李芒,张华阳,石君齐.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2022(2):45-53.

[3]苏令银.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J].开放教育研究,2018(2):23-30.

[4]WALLER W W.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5.

[5]冯雪燕.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代际鸿沟的弥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5):30-32.

[6]ERTMER P A, Anne OTTENBREIT-LEFTWICH A T. Teacher Technology Change: How Knowledge, Confidence, Beliefs, and Culture Intersect[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0(3): 255-284.

[7][美]戴維·帕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8]BIEG S, RICKELMAN R J, JONES J P, et al. The Role of Teachers' Care and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in Working with Students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3(60): 27-37.

[9]罗莎莎.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根本立场与价值逻辑[J].教师教育研究, 2021(4): 32-37.

[10]李思辉,刘三.“互联网+”:不要唯技术论、唯概念论[N].湖北日报,2015-04-27(13).

[11]刘爱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93-95.

[12]田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中小学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2):37-39.

[13]WEI H U, SHI Y B. Research on the Role Predicament of Teacher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018(6): 6.

[14]張进宝,李凯一.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现状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22(8):21-28.

[15]谷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责坚守与角色转换[J].教学与管理,2019(15):1-3.

[16]马艳,杨润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危机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1(33):56-59.

[17]陈祥梅,宁本涛.人工智能教育焦虑:成因与化解[J].当代教育科学,2022(9):23-29.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not limited by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and has abundant resources, which impacts the professional author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leads to the fuzzy role of knowledge disseminator. Under the trend of post-metaphor culture,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eads to the conflict of the dominant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he social expectation that teaching paradigm is in urgent need of innovation leads to the overloading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roles. In this regard,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need to abide by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uphold ethical care, and be alert to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We should strengthen releva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exert the policy-oriented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help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Key words: intelligent era; vocational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 teacher team building

猜你喜欢
角色转型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转型发展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转型
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