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魔咒”之于莫言

2023-05-29 02:01潘凯雄
《学习方法报》初中升格作文 2023年45期
关键词:题字魔咒诺奖

国际文坛素有所谓“诺奖魔咒”之说,而这个“魔咒”指的就是不少作家在获得“诺奖”之后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或者无法超越自己过往的困境。莫言自己也曾坦言“诺奖魔咒”的存在:“诺奖”确实影响巨大,包括会给获奖者带来不少的烦扰。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截至2016年,莫言在获得“诺奖”后的四年中先后应邀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至于题字、签名之类那就更是不计其数。在下虽没有对上述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一一核实,但大体不谬恐也是基本事实。因获得“诺奖”而一跃成为社会名流很正常。会议多、演讲多、题字签名多也自然都是作为社会名流理應承担的一些社会义务,这些恐亦不属所谓“魔咒”之所指,它主要施之于获奖者在获此殊荣后的创作:要么停滞甚至倒退,要么干脆“颗粒无收”。而从这个意义上看,莫言显然没有被这个“魔法”所击中。在暌别自己出版新作10年后,他终于出版了自己的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一次性收入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12部。此时距莫言获得“诺奖”虽过去了8年,但细看所收入的12部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便不难看出在这8年中,莫言的创作其实一直都没有中断,只不过产量有所降低而已,特别是没有新的长篇小说面世。至于这些作品的质量,有继承、有创新;有我们熟悉的莫言,也有前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的莫言。

在《晚熟的人》中,以往那种打滑的文风不再明显,“溜冰”现象很难看到;题材虽依然取自故乡人事,但奇人异者少了,更多的是聚焦当下,艺术地呈现自己对社会新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不再聚焦“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那些十分平凡而不起眼的芸芸众生;过往那种汪洋恣肆、梦幻传奇的东西少了,更多了些冷静直白与静观自嘲;12部作品中的11部都有一个“老莫言”之外的“新莫言”出现。此外还有对深刻性与可读性关系的处理,对叙述主体的“复调”式使用,以及明写实暗反讽的鲜明对比,等等。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在获得“诺奖”8年后,莫言如果依旧不见新作,或是推出的首部新作依旧“一如既往”,那就不是“晚熟”而是“夹生”或“熟大了”,但现实却是他不仅没有停笔,而的确是更显“晚熟”。

因此,面对所谓“诺奖魔咒”一说,即使这种现象的存在确有一定的依据,但更多只是限于文学创作这单一视角且也未必准确,因为文学评价从来就是见仁见智。“诺奖”后十年身为作家的莫言其作品数量虽不及获奖前那般喷涌,但从他个人十年的综合表现而言,应该可以说是心态更自信。看来,“诺奖”这个“魔咒”之于莫言不仅没有显灵,相反在一定意义上倒是成了他的某种“福音”!当然,这种“福音”更多的恐怕还是从受众角度而言;就莫言本人来说,我想他或许更愿意回归那种安静自在的创作状态中去吧。

(选自2022年12月27日《新民晚报》)

技法小贴士

1.选取典型人物事例。作者选取了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打破“诺奖魔咒”,成功地超越自我的事例入文,具有典型意义。

2.撷取确凿的数据,对比鲜明。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数据表明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社会事务增加,工作繁忙,然后笔锋一转,写他所取得的成绩,对比鲜明,突出他的“成熟”。

3.说理透彻。作者列举莫言的成绩之后,分析说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分析,说理透彻。

作家名片

潘凯雄,安徽黟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当代》《中华文学选刊》杂志主编。曾任《文艺报》理论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副刊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

猜你喜欢
题字魔咒诺奖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聚焦诺奖
解除魔咒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为《历史教学问题》创刊60周年题字
露肉季到!解除显胖魔咒!
原野奇谈(五)剪羊毛的魔咒
大公司,请破解创新的魔咒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