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学习”已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扩展性学习群任务”中,旨在立足语文学科、消除学科边界,将各类学科有机融为一体,从而拓宽教育资源的选择面,引导学生在更为宏观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突破语文学科思维局限的特殊课程形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兼具探究性与系统性的深度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运用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便成了教师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链接美育内容,聚集人文力量
同语文学科一样,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也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语文学科同艺术学科的融合统一有助于增强语文课堂的形式美感与艺术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在以下两个层面链接美育内容:
其一,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且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课本中需要逻辑思考、经验判断的问题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以绘图为基石,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思维活跃度,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画出秋天里丰收的果实、金黄的麦田以及劳作的农民等,让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四季更迭的震撼。教师也可以将绘画这一方式应用到学生识字或认读拼音字母阶段,让学生画出汉字或拼音字母。如,可以将字母“o”画成篮球,可将汉字“羊”画成简笔画羊,让学生在画画和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示范简笔画的画法,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从而强化课堂的凝聚力,使学生乐于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更为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
其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成熟,教师可以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学科同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深处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实現语文内容的艺术化改造与个性化表达。
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沉淀内心,强化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描述出音乐所展现的场景,实现语文、美术、音乐三科的全面联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融入数理知识,强化逻辑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文化传承、语言水平、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四个领域,其中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类比联想等认知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数学中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思考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其融入到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有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同数学紧密相连,如《核舟记》《曹冲称象》《田忌赛马》等,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中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以数学的思考方法理解、深挖文本的内涵,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例如,《曹冲称象》一文讲述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维,故事中曹冲通过将大象置换成石头,测量出了大象的重量,将繁杂、不可测的指标转变为简单、易量化的可测指标。又如,在《纸的发明》一课中,如果学生难以将纸的演变时间节点串联起来,就难以直观地体会纸的发明与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数学中的“折线统计图”知识,这不仅能够带领学生提前预习高年级的数学内容,还能够对语文知识脉络进行相应梳理。
三、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
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为学生打造出视角新、层面广且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与交流环境,提高师生交流沟通的效率与深度。
例如,在低年级识字阶段,汉字较为抽象复杂,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受到识字学习的压力。此时,教师可以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检索知识,找寻能够体现汉字的形象、演变过程的信息资源,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对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直观认识。又如,在讲述《小蝌蚪找妈妈》《大自然的声音》《白鹭》《鸟的天堂》等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生命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高清显示器、三维全息等新媒体技术展示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风采,让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校便能够深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蓬勃的生机。
四、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求真动力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应当重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校园、家庭、社会等学习场所整合起来,让学生的玩耍、运动、饮食、作息等日常活动均能成为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的平台。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掌握的水平,创设出新颖、多元的跨学科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他们主动探寻生活中的知识,并将其进行应用。
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问题带动任务、以任务强化情境。例如,在学习《文具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悉自己经常使用的文具种类及数量,通过引入数学中的表格或美术中的符号设计方法,列出每一种文具的价格、购买时间和使用状况等。随后,借助谜语强化情境,教师可以提出如下谜语:“外表像颗口香糖、擦掉错题不怕脏”“黑色小人木衣裳”,让学生加深对所使用文具的功能性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小组探究。仍以《文具的家》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请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文具,在合作互助中阅读、讨论、查资料,归纳总结所选文具的发明者、使用历史与制作方式。这个任务涉及文具的发明、应用历史,将问题从生活小情境引入了大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美育内容聚集人文力量,融入数理知识强化逻辑思维,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真动力来实现跨学科学习,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