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海 唐甜甜
摘要: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學的无趣,花了大量功夫却收效甚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文言文教学多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翻译上,而对教学的方式方法缺少挖掘。本文从文言文教学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拓展出发,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悟古文中蕴含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广度 宽度 深度
李震海,唐甜甜,湖北省襄阳五中教师。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基本上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来进行教学,字词句篇的翻译成了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模式。教师大多只重视“言”的讲授,轻视了对“文”的挖掘。这就造成了枯燥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背诵,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成了背诵却难以消化的内容。文言文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表层上,而应该向广度、宽度和深度挖掘。
一、文言文教学的广度拓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为翻译而讲解,为讲解某一篇目而讲解,缺乏知识体系的构建、举一反三的知识联系和语境的整体把握。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不可一叶蔽目,而是应着手构建整体体系,向广度拓展。如文言实词“就”,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以下几处典型的地方:《荆轲刺秦王》“荆轲遂就车而去”(登)、“轲自知事不就”、《劝学》“金就砺则利”(靠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接近)、《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就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将教材中出现这样的一词多义在大脑中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课文,让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字词积累。回归课文,就是要善于联系课本,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比如,2013年湖北卷高考文言文《廉希宪事略》加点词语考查“诸贵假以劲弓假”,可以联系到《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假”有“借”的意思;“整复浼入言之”,可以联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的“浼”,可知此处不是“派遣”,而是“央求”的意思。
成语是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绝大多数源于古文。文言文中的许多词都被保留在成语中,其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成语“狐假虎威”的“假”与句中的“假”义同,为“假借”。再如 “因”,有因地制宜、因噎废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人成事等成语,“因”的主要义项“依靠、按照、因为、通过”等都在这些成语里可以找到。
字词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放在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来推断。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Ⅱ《李揆传》其中一句翻译题“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很多学生把“牧守稍薄”理解为“放牧的收入很少”,这里的错误源自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不够,也没有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前文有“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可知李揆很贫穷,没有放牧的牛羊。在古代经常可以见到官员担任××牧,如刘备曾担任益州牧,可知“牧”在当时是州的长官。古代官职有“郡守、太守”,可知“守”在当时是郡的长官。2012年高考湖北卷《家有名士》:“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在这里,“脱时”不易理解,考察上下文发现这两句构成对照关系,前面说大多数不去拜访叔叔,那么后面对应的就应该是有时拜访。
二、文言文教学的宽度延伸
从《赤兔之死》到《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再到《绿色生活》,这些高考中出现的用文言文形式写就的佳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见识到文言之美。能够用文言写作,这是具有很高难度的。在实际中,并不是要训练学生用文言写作,而是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将宽度延伸,通过文言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中学生写作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爱国则离不开屈原、苏武、文天祥,逆境成才则离不开司马迁,淡泊宁静则离不开陶渊明,豁达乐观则离不开李白、苏东坡。这些取材多见于众口流传的古今名人事例,有人戏言,屈原、司马迁、李白等人年年高考都要被考生折磨得死去活来。这种事例不是不能用,而是大多数考生都用,就成了套式,成了雷同。
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类型的文章,其中的人物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拓展素材的积累。比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选取了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片段,包括李广智斗匈奴、廉洁自律、爱惜士兵、壮志难酬、引刀自刭等原文中的主要情节,集中地反映了李广的智慧与战功。学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之后,可以积累两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还可以积累李广“廉洁自律、爱惜士兵”的事例。在一次“有德自然香”的作文中,有学生就巧妙写道:
有德之人会散发出一种魅力。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大将军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每次战斗,李广的部下总能拧成一股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这是因为李广那忠实诚恳体恤下属的品格受到士兵的爱戴,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在教学中,每学期都可以学习很多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让学生有意识地用白话去描写刻画,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常态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素材积累之外,还可以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文言文中有许多技法,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例如,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这些布局上的技法,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发细腻而深刻的感情。这些构思和选材的技巧,能给学生很多启示。其次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
三、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挖掘
文言典籍里蕴藏着豐富的中国文化,如果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只会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给一点点磨平。其实文言文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其中蕴含的“人文性”,进行深度挖掘。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就蕴藏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中。或抒发爱国情感,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指南录〉后序》,如果不能感受到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捍卫国家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不能体会到蔺相如的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读苏轼的《赤壁赋》,如果不能感悟到苏轼那豁达、乐观的精神……那么我们只让学生学到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又有何意义?让学生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人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言”与“文”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言”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文”体现的则是人文性。“言”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言”是文章的基础,“文”是文章的内在形式,是文章的灵魂。“言”为文而生,“文”通过“言”表达,二者和谐统一。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挖掘教材,适当拓展延伸,推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内驱力多半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识内驱力。当前,学生认为庄子和屈原的文章是很难读懂的,所以有排斥的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了解庄子、屈原所处的时代,去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去了解他们的人生观。真正了解屈原,读懂屈原,学生自然为其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而钦佩,去理解“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背后的无奈;真正了解庄子,读懂庄子,学生自然为其汪洋恣肆的文笔,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而叹服,去理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背后的逍遥。这样反过来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探究庄子和屈原文章的兴趣,主动去查阅解决阅读中较难的文言实词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上明确文言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讲解篇目时去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理解人物,探究人物。比如,针对如何体会《项脊轩志》中蕴含在日常琐碎中那份深沉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有光说自己“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何以见其“悲”?哪里能够体现作者的悲痛?“语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出这些悲痛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此去,以手阖门”细节描写,如跃纸上,“儿寒乎?欲食乎?”语言描写,慈母情刻骨铭心,言犹在耳。亲情是伟大的而又细腻的,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处于叛逆期,通过此类文章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悟亲情,珍惜亲情。
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让学生在浩翰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高度去观察和感悟古文中蕴含的艺术美,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邓启铜,诸华.《论语》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书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