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破译幸福密码的“生活家”

2023-05-28 16:17:10依江宁
北方人(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毕淑敏心理咨询生命

依江宁

16岁远赴西藏参军,在大气稀薄的高原上学医,从卫生员干到主治医师;34岁那年,她平生第一次嘗试写小说;46岁,她忽然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兴趣,考取了北师大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这位全班年纪最大的学生不但坚持读完了课程,结业后还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集作家、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于一身的毕淑敏,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龄斜杠青年”。

毕淑敏在网络平台上和网友们分享的话题,和她多年写作的主题一样,都是在不断提醒人们要让自己幸福,她也被网友们誉为破译幸福密码的“生活家”。

生死之外,都是小事

1969年,毕淑敏应征入伍,先坐火车,然后是12天的汽车,跋山涉水,终于抵达西藏阿里。一路上,雪山连绵不断,高原空气稀薄,满目荒芜。

在西藏阿里海拔近5000米的苦寒高地,她一待就是11年。毕淑敏经常拉练穿越阿里高原无人区。有一次,她身背枪支、弹药、红十字包等近70斤的负重,走完了60公里的高原路程。寒风刺骨,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吸到足够的氧气,大脑因为缺氧不断思维停滞甚至出现幻觉。她几乎是机械地迈着脚步,在朦胧的月光下走完最后十几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这种极端体验,让她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一直到28岁,毕淑敏都在西藏阿里当军医,那些日子都和人的生死有关。

战友牺牲,尸体无法火化,只能就地土葬。山高路远,他们的亲人也无法赶来追思。包括毕淑敏在内的女卫生员,为他们整理遗容,成为他们最后的送行人和祭奠者。

为战友守灵时,她站在外面看天上那仿佛离得很近的星星时,感觉生命分外宝贵。毕淑敏说:“因为藏北的经历,让我在年纪轻轻时就知道死亡不可避免,生命万分脆弱。既然死亡是人类最终的目的地,就不应该回避它。在没有抵达终点之前,要尽力使自己的生命丰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尽力使人生少些遗憾。”“人在活着的时候考虑死亡,是为了活得更有质量。建议大家给生命中真正的要事排序,这样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依然坚持阅读。当时部队藏书有限,除了一些政治书籍,就只有全军统一下发的《鲁迅全集》。每天忙完工作,她就在夜里看书,认真地把《鲁迅全集》看了几遍。一次,有病人送了她一本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后来毕淑敏就用这本书跟人交换,用以书换书的方式阅读了上百本书。

那时的毕淑敏并没有想到今后要当作家,而是一门心思学习医学知识。医学的训练让她变得严谨冷静,也给了她众生平等的眼光。因为无论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外在,他的身体一旦被“打开”,内部的器官在解剖学上几乎没有区别。众生平等,在医生眼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如果幸福有标准答案

那就是心理健康

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后,在一家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22年。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医生,那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因此,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

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敏感,使毕淑敏有了用文字表达的渴望。为此,她用一年半的时间自学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1986年,34岁的毕淑敏铺开稿纸开始写作。她利用当医生值夜班的时间写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小说处女作《昆仑殇》。

怕稿子在邮寄过程中丢失,毕淑敏的先生骑着自行车将文稿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昆仑》杂志编辑部。稿子发表不久,便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毕淑敏从此步入文坛。

46岁时,已是国家一级作家、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课程班,之后她又继续攻读博士方向研修班。毕淑敏说:“我一直对研究‘人特别感兴趣。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神秘,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着迷。”

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毕淑敏开始涉足新的领域。在她心中,心理学是一门让人觉得幸福的科学。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那就是心理健康。在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生课程班结业后,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出乎意料的是,来咨询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千里迢迢从外地赶过来。

先后从事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这三种职业,毕淑敏无数次被人问起:如何在这几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中完成角色转换?她淡淡地说:“其实对于我来说,这几种职业并没有太大区别。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紧相连的,比如失眠,你说是身体的疾病还是心理的疾病呢?一个人是很丰富很复杂的综合体,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还有和社会的关系。这几个身份对我来说就像一所房子的三个居室一样,我只是在其中走来走去。”

毕淑敏写过一本《女心理师》的小说,其中有很多她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的实际体验。她发现,当下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快了,人们忙忙碌碌,很多人被工作、欲望裹挟着,忘记了初心,很难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毕淑敏想提醒人们,要有信心让自己幸福,生活中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

毕淑敏做了三年的临床心理咨询师,压力却越来越大。

“你浑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钉呢?把这些写成书,是不是能给更多的人帮助?”她决定关闭心理咨询中心,专心写书。她写小说,也写散文,和读者真诚交流她的生命观和幸福观。以前做手术时同事们感叹毕淑敏“有一双大手”,如今这双大手用文字来抚平人们心理的创伤。

(摘自2022年第24期《时代邮刊》)

猜你喜欢
毕淑敏心理咨询生命
孝心无价
《毕淑敏心灵独白》
视野(2022年21期)2022-12-16 03:55:21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海峡姐妹(2016年9期)2016-02-27 15:22:12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