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知足常乐

2023-05-28 17:31[美]亚瑟·布鲁克斯
北方人(B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满足感人生目标

[美]亚瑟·布鲁克斯

知足常乐,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论我们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依旧会渴求更多,这是基因决定的。不过好消息是,我们至少可以逃出“越努力越不满”这个怪圈。

满足感转瞬即逝

2021年春季,我念高中的女儿在家上网课。一天下午,我到她房间瞅了一眼,本以为她会双目无神地盯着电脑,但我推开门,却发现她正因为一个视频笑得前俯后仰。我问她看什么呢,答曰:“一个老头边跳边唱,动作挺像一只鸡。”

我本以为这又是一个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出名而不惜扮丑的笨蛋,但我走到屏幕前,才发现所谓的“老头”是70多岁的摇滚歌星米克·贾格尔。视频拍摄的是他最近的一场演唱会,他在台上唱着著名摇滚歌曲《满足》,台下的歌迷都是婴儿潮出生的老家伙。这首歌我1岁时听过,贾格尔这么多年唱了多少次《满足》,估计没人数得清。

“不会吧,”女儿问道,“你们那个年代的人真喜欢听这个?”我有点被冒犯到,不过转念一想,她这么问也没什么错。“算是吧。”我告诉她,这首歌能经久不衰,被《滚石》杂志评选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榜单第二名,不仅仅是音乐或者歌手表现力的功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首歌讲述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我告诉女儿,你长大了就会明白,满足感总是转瞬即逝。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满足感也只会短暂降临,然后从我们手中滑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贾格尔在歌中唱“我不断尝试”。如何尝试呢?歌曲中的方法是通过满足各种欲望,堆砌一个更加华丽、昂贵以及充满垃圾的生活。

“你慢慢就会懂了。”我告诉她。

“所以人生说到底不过是无休止的挣扎,我们怎么着都不会满意,这是注定的?”她问道,“果真如此,那人生真是糟透了。”

“确实够糟的,”我说,“但我们并非没有出路。”我告诉她,如果可以真正理解这种无休止的挣扎,并愿意为此作出重大改变,我们还是有救的。

“比如呢?”她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我这位老父亲。

我停下来想了想,老实讲,她提出的问题正是我过去几年一直思考的难题。

满足感=得到我想要的?

哪怕是最成功的人,也免不了对生活不满。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是10世纪西班牙的统治者,他70岁时曾这样概括自己辉煌的一生:“我做君主有50年了,子民爱戴我,敌人畏惧我,同盟敬重我。财富、荣耀、权力、玩乐,我呼之即来。”结果呢?他最后写道:“我勤勤恳恳地记录了我真心快乐的日子,总共14天。”

满足是幸福的三大关键“常量营养物”之一,另外两样是享受和意义。满足感转瞬即逝意味着幸福往往也不会驻足。尽管如此,我还是会一再掉入“成功能带给我满足感”的陷阱。40岁生日那天,我拿了张单子列了好几个目标:出书、写专栏、到名校任教。我甚至还想成为校领导或者智库领袖。我觉得如果能实现这些,我肯定会心满意足。

9年前,我无意间找到了这张单子,我发现自己实现了当初定下的每一项目标。那时,我顶着多个光环:终身教授、智库领袖、畅销书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不过,没有一项成就给我带来了当初预想的持久喜悦,我可能会开心一个月,但不会再多了,这之后我只会想着再往上爬一节。

我的人生就是爬梯子的人生,为了往上爬,我每周会埋头工作60到80个小时,与此同时,我也担心自己会掉下去。这样过日子,弊端显而易见,但直到我看到40岁目标清单的那一刻,我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的目标和生活方式或许跟我千差万别,但我们面对的陷阱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期待实现梦想后获得持久的满足感,但这是骗局,等梦想真的实现了,你会开心一阵子,然后又会有新的梦想冒出来。贾格尔歌中唱的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满足困境,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就是,我们相信“满足感=得到我想要的”。

这个公式虽然无比简单,但其魔力却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3岁的女孩伸手要薯条,你给了,她会流露出满意的笑容,但过不了几秒,她就会恢复之前的状态。人类的大脑仿佛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们无法长时间享受任何事。

稳态和享乐跑步机

1962年,生理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指人类的身体构造会让我们的体温、氧气、水、盐、糖、蛋白质、脂肪和钙维持在稳定水平。广义上讲,稳态意味著我们的所有系统都趋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因此,我们的情绪一旦出现大波动,不论积极或消极,我们的大脑都会试图让情绪尽快回归均值。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喂不饱你,得到之后,你只会渴望更多。你如果把自我价值建立在金钱、权力和声誉上,到头来你只会忙于从一个目标奔向下一个目标。

这种状态被称作“享乐跑步机”——不论我们跑多快,都无法抵达终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套丛林法则将人类扔到‘享乐跑步机上奔波。”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和唐纳德·坎贝尔在1971年提出了该理论,“在这样的跑步机上,人类只能不断索取新刺激来维持自己的主观快感,永远也无法收获持久的幸福。”

就算意识到了这些,你也很难从跑步机上下来,因为你害怕失去。我们总是渴求更多,这一愿望非常强烈,但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所说,我们对“少”的抵抗更强烈。你不断奔跑、试着靠近目标,或许只是为了不被跑步机甩下来。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渴求更多再正常不过。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人类都与匮乏为邻。穴居人如果有富余的动物皮、箭头、种子、鱼干,就足以称得上富有。有了这些,他或许就能熬过严冬。

不过,我们的穴居人祖先并不会满足于此。他们有更大的野心,希望寻找同盟和伴侣,以达成传递自己基因的目的。如何达成?囤积更多的动物皮,习得更多的技能,展现更多的魅力,证明自己比隔壁的穴居人强。

我们或许不信,但我们跟他们并没有多少区别,我们总喜欢拿自己的成就跟别人比较。我们要想收获满足,不仅得在“享乐跑步机”上跑个不停,还要比别人跑得快。这也是为什么百万富翁碰上亿万富翁会觉得自己失败,好莱坞明星遇到巨星也会觉得失意。

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这样的比较既荒谬又有害,但实验表明,最不开心的人往往就是最喜欢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的人。

事实上,生活的常态是不满,中间穿插着短暂的满足时刻。如果我们不断索取,更多的结果可能是自我物化。我们将自己窄化成肉体、工作和银行账号。自我物化会让我们变得焦虑、痛苦。爱情和乐趣都在日复一日地为工作让路,我们每天思考的是“我离成功还有多远”。

我们耗费精力去谋求五辆车、五个洗手间甚至五双运动鞋毫无意义,但我们就是想要。我们感到不满其实是人类的神经生物学本能在作祟。神经科学家研究过,我们的大脑会因为购物、赚钱、出名和寻找伴侣的想法分泌多巴胺。大脑会奖励那些可以帮助我们继续生存和传递基因的行为,我们很难扭转长时间进化留下的惯性。

满足感=我拥有的÷我想要的

我被满足的难题困扰了许久。后来我参观一座博物馆时,讲解员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谈到一件尚不存在的艺术品,你会想到什么?”他问。

“可能是空白的画布。”

“没错,许多西方人觉得艺术是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但东方人认为,艺术本就存在,艺术家的使命不过是让大家看到艺术而已。”

艺术反映生活,讲解员的一番话隐含着我们走出困境的方法。我们不该只想着索取更多,而应学会舍弃。我们的公式“满足感=得到我想要的”漏掉了一个关键要素,更准确的公式应该是“满足感=我拥有的÷我想要的”。

人类所有的生物本能都在引导我们将上述公式中的分子越变越大,但更关键的其实是管控分母,也就是我们的欲望。当代社会总有层出不穷的方法让我们的欲望不断膨胀,获得满足感的秘密并非增加我们拥有的东西,这么做永远换不来持久的满足。正解是管控欲望,我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有机会提升人生的满足感。

具体怎么做?这些年来,我培养了3项习惯,希望这些实用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助你对抗人生的不满诅咒。

第一项:学会分享

我们可以从托马斯·阿奎纳的人生轨迹学到很多。出身贵族的他按照父辈的设计,本应成为修道院院长,但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并非财富和地位。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学者和教师,写出了不少深刻的哲学著作,这些作品在今天仍然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不过,写出伟大哲学作品也不是阿奎纳的目标,在他看来,文字仅仅是表达自己对上帝的爱以及帮助邻人的方式。

释迦摩尼打破满足困境的方法与阿奎纳惊人地相似。释迦摩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尼泊尔和印度之间一个王国的太子。他出生没几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担心他再出什么差错,要求他不得出宫,但宫殿内,尘世间能享受到的荣华富贵应有尽有。

29岁的一天,他终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出了宫。一路上,他看到了众生相,有垂垂老矣的人,有饱受疾病折磨的人,还有街边腐烂的尸体。这些景象令他不安。后来,他碰到了一位苦行者,放弃世俗羁绊并不能让苦行者摆脱疾病和死亡,但苦行者可以借此摆脱对它们的畏惧。

这之后没多久,悉达多便离开王国,斩断了和尘世的一切牵绊,随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余下的人生,他一直在分享自己的智慧。

我不敢自比阿奎纳和释迦摩尼,我在哈佛的教职就足以说明我没有放弃世俗羁绊。不过,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件事:身居高位或者擁有许多钱财并不能带给我们满足感,但帮助别人可以,分享知识和智慧就是一种途径。我现在把很多精力放在写作和教学上,如果牵头做什么事,我也会聚焦于我能和别人分享什么,而非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第二项:倒着列目标清单

许多成功学书籍建议,我们过生日应该列一下自己的目标清单。这项活动确实会让我们感受到短暂的喜悦,因为列目标本身就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不过,这些目标到头来多半会变成累赘,引发许多不满。

我过生日还是会列出自己的目标清单,并且尽可能地坦诚,我发现我最后写出的大多和金钱、权力、享乐、荣誉有关。接着,我会想象自己5年后的生活。假设我5年后过着开心平和、充满意义的生活,我是通过什么样的目标过上这种生活的?我会以此为准倒着重新列一张目标清单。这样列出的目标,大多和信仰、家庭、友谊以及真正能帮助到他人的工作有关。

第一张清单上的目标大多是向外的,简单而言,我希望获得陌生人的关注;第二张清单上的目标由幸福倒推出来,都是向内的。接着,我会比较两张清单,结论显而易见:如果为了陌生人的关注而放弃自己的幸福,也太蠢了。你如果列目标清单,也可以问问自己,上面的目标到底是自己真的想做,还是为了博得别人的羡慕或嫉妒。如果动机是后者,你就算为这样的目标努力再多,也换不来真正的满足感。

第三项:学会欣赏不起眼的小事物

近几年,极简主义非常火,相关书籍都在教导我们做减法,让自己活得更自在。但是,除了做减法,还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会欣赏不起眼的小事物。我的一位好友40来岁时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说他最多只有6个月可活。不过,奇迹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了,他熬过了6个月,随后又是6个月,这之后他继续活了近30年。

他从来没有被治愈,医生说癌症就像一匹在门口伺机而动的狼,迟早会溜进来。几年前,癌症确实夺走了他的生命。不过,阴云下的30年对他而言并非负担。相反,阴云让他深刻意识到每天都是天赐的礼物。他知道,野心勃勃的目标带不来满足感,但平凡日常中与妻女度过的每一刻可以。

我依稀记得,我跟几位朋友到他家花园吃饭喝酒。傍晚时分,他让我们围到一株细小的植物旁,枝上的小花尚未盛开。“盯着花看。”他说。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了10分钟。突然之间,所有小花在一瞬间共同绽放,我们那晚才知道,这种花每晚都会上演这样的小奇迹。那一刻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我过去清单上列的那些俗气目标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满足,但小花盛开那一刻的回忆却总可以让我体验到满足感。如今,我最新的清单上有这样一条:充分享受当下的平凡生活。因此,我散步不戴耳机,我想要倾听外部的声音。

几个月前,我女儿启程去西班牙读大学,她不在我身边,我怅然若失,但我们每天都会发几条信息。我们很少聊学习或者工作,我们分享的是生活中的小时刻:雨天的街景、愚蠢的笑话、她今天做了几个俯卧撑……于我而言,每一条信息就如同那一晚盛开的花朵,给我带来了平静的满足。

(摘自2023年第4期《海外文摘》)

猜你喜欢
满足感人生目标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推迟的满足感
独一无二的你
教师“满足感”增强与职业精神提携
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员工组织认同的影响路径——基于需求满足感的中介模型检验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