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的标准进行了说明。同时,我国的教育家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结合新《课标》以及相关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认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选择,重视教学中的资源拓展。根据阅读的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拓展资源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拓展资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10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既是应用语言文字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知识积累,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与其他的阅读模式相比,整本书阅读能够将学生带入一种完整的文本情境中,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增加阅读的收获。同时,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沟通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困惑以及阅读收获。在交流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集体阅读氛围,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及重要性
1.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是极为关键的,阅读能力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初中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学生需学会自行制定阅读计划,并完成各类课外阅读物的阅读,总体的阅读量需在260万字或以上。每学年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两部以上的名著阅读。如果仅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育,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须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在课外阅读中达成新《课标》的要求。与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呈现方式不同,课外阅读中,整本书阅读是最为重要的阅读形式。例如,各类文学名著的篇章通常较长,学生需要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完整名著的阅读。在叶圣陶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曾经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说明,认为语文教学中整本书作为教学的主体,能够带给学生更为完整的阅读体验,优化语文教育的效果。事实上,对于生长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初中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适应思维与情感发展需求。
2.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然而,语文课本以及相关阅读练习的篇章呈现模式,并不能适应于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需求。初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为良好的阅读能力,能集中精神迅速完成对于某一单篇文章的阅读。但是,许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仍旧存在困难,这与阅读实践不足以及阅读信心相关。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学生能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成就感的积累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信心。同时,完整的长篇文学作品中,能夠塑造出多元、丰满的文学人物形象,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认识;文学作品中塑造出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也可以成为学生关怀现实社会的一个对比样本。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群体意识,班级中浓厚的阅读氛围会感染每一名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对拓展资源的设计
1.整理阅读资源,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目标
在阅读资源拓展设计的初期阶段,教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资源整合,并且结合教学阶段、学生需求等现实因素,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目标。
首先是阅读资源的整合。初中的整本书阅读资源整合,需要围绕着语文课本以及初中生必读推荐书目展开。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课外阅读的书籍推荐与阅读指导课程同步进行。例如,在七年级教学中选择了《西游记》,阅读方法的指导为精读和跳读。为此,教师就可以围绕着《西游记》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如可以对与《西游记》相关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进行介绍,也可以对《山海经》《封神演义》《镜花缘》等神魔小说阅读资源进行集中收集、整理。
其次,在目标的选择上,《西游记》就可以作为这一阶段的优先阅读选择目标。事实上,每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语文学习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在学生自由阅读阶段,可以自行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阅读目标。在教师的集体指导阶段,需要由教师进行阅读目标的选择,根据班级中学生整体的情况确定阅读目标。
2.结合学生需求,增加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资源
首先,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相关的阅读指导资源。例如,在各类名著的阅读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影视作品,作为阅读指导资源,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影视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画面信息,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吸引力。
仍旧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的白话文小说。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逐渐丧失了阅读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应用经典的影视作品,作为小说的导读资源,引导学生建立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在观看影视作品后,再进行小说阅读。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影视作品与小说的文学呈现方式的差异,小说阅读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次,教师也需要收集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资源。例如,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学研究专著、论文等,通过阅读、整理这些资料,加深学生对于小说作品的理解。
3.建立交流平台,补充相关的阅读指导资源
资源拓展最终需要面向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指导、阅读补充以及研究思考资源。为此,需要创建线上交流平台,并且为学生提供资源下载的合理渠道。例如,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观看相关的微课、线上视频课程等;通过公共电子邮箱,为学生补充阅读资源等。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或者录制电子视频的方式,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导。例如,在小说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人物等进行分析。在必要的情况下,如小说阅读的难度较高时,教师也可以录制完整的线上指导课程,作为阅读指导的资源。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补充资料。上文中,对影视作品在名著阅读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影视资源如优质影视作品的链接等,就是一种重要的补充资料。其他如相关小说、文学经典理论等,也可以作为阅读的补充资料。另外,交流平台在承担着资源交流任务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探讨平台。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留言的板块,对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描述,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
三、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1.确定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目标选择有所差异。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阅读目标选择的方式,由教师给出选项,并要求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最为感兴趣的书籍,作为阅读目标;也可以通过分组阅读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不同的阅读小组。在整本书阅读训练的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对全体的学生进行详细指导,需优先选择统一阅读模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后,则需给予学生更多的关于阅读目标的选择自由。
例如,在七年级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就需要选择统一的阅读目标,《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等名著,可作为统一阅读的目标。在高年级阶段,学生有了更为明确的阅读爱好,且掌握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能够实现较为独立的阅读,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例如,在《简·爱》与《儒林外史》阅读中,可选择一本作为精读作品,另一本则采取泛读的方式完成阅读。同时,选择不同阅读目标的学生,可以分为相应的阅读小组。另外,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较强,且阅读的兴趣广泛,想要阅读课本与初中课外推荐书目之外的读物,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支持,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版本。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书评网站、图书馆资源以及线上书店的商品评价,对书籍进行筛选。如在书评网站中,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图书内容以及各个版本的质量,有助于版本的筛选。教师需要建议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对书籍的选择,确保学生选择的书籍适合他们的年龄段。
2.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相比,阅读的周期更长,且内容更为复杂,理解的难度较高。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合适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帮助学生理解书中的情节与思想。首先,在作品阅读之前,需要通过整体快速预览的方式,了解书籍的内容。多数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作品会附带有较长的序言,通过阅读序言,能够达成迅速了解作品的目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到具体的阅读问题。同时,还要通过作者背景、时代背景、作品评价等,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例如,在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阅读中,需树立起小说内容与现实历史之间存在差异的认识,避免将小说的内容当作真实的历史。
其次,在作品的阅读中,需通过摘抄、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小说中的经典内容与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做好内容梳理与阅读的积累。例如,在《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的阅读中,可以对其中的著名语句进行摘抄,体会其中含有的思想感情。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中,人物数量较多,可以按照不同的阵营,制作出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整理人物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完成课内外的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的时间较为有限,因此,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完成整本书的阅读,需要用到部分课下的时间进行阅读。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课内外阅读都进行相应的指导。首先,在课内的指导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中规划的进度,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指导。例如,在每学期中规定一本或者两本名著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教师就需要根据学期中课时的安排,定期安排阅读指导,解答学生的阶段性困惑,并且對阅读的方法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整本书阅读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对于书中的精彩内容进行回顾性阅读,并且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阅读交流与探讨。
其次,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需求,营造出适合于自己的阅读环境。例如,要求学生在家中整理出一个专门的阅读角,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在阅读具有一定理论内容的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傅雷家书》时,则需要保持正襟危坐的阅读状态,这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
4.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与探讨
课堂中的阅读交流与探讨,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模式,参与交流的对象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因此,交流的模式包括两种,分别是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
首先是师生交流的模式,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中扮演着帮助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许多情况下,教师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解答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例如,在《红楼梦》的阅读中,教师需要把握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并通过人物性格对故事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解读。教师应用整体性思维,学生则有着更为强烈的个人偏向,如学生对于自己较为喜爱的人物具有强烈的好感,并以自己的好恶为根据,对人物进行评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应用整体性的思维指导学生,使学生建立起更为全面的认识。
其次,生生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倾向较为类似,因此生生交流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与理解,这对于保持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极为关键。
5.整理阅读的成果与收获
在整本书阅读的最后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收获进行整理。收获是一种明确的受益,成果则可以仅为一种数量表现。例如,某学生在本学期进行了大量书籍的整本书阅读,在其中部分书籍的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其他书籍则感受平平。这些书籍都可以作为这一阶段总结的阅读成果,学生的思想感受则可以作为收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或者建立读书档案的方式,完成阅读总结的任务。例如,可以应用活页本建立阅读档案,对阅读中自己的感受、积累的名言、相关的背景知识等进行分类整理,也可以通过阅读整理的专题课,对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兼具课堂内外的阅读和讨论,需要贯穿课内、课外的阅读时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关注阅读拓展资源的整理、收集与应用。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需求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的研究与安排,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如此一来,在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助力整本书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李华平、汤敏《构建“双核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机制——以〈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语文建设》2021年第21期。
[2] 韩爱祥《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研究文献述评》,《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年第11期。
[3] 王婧《基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S2期。
[4] 徐华《“整本书阅读”,从“整体、整合、整理”中达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年第9期。
[5] 陈海祥、张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2019年第9期。
[6] 关舒文、吕立杰《整本书阅读:价值向度、现实困境与当代突围》,《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