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荣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既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语言积累,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02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采取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新《课标》中对阅读的定义,即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阅读应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课内阅读可以巩固基础,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累更多知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积累知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缺少知识积累,对语文阅读的认识比较浅显,甚至缺少语言沟通能力,词汇量匮乏。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词汇,以提升小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章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汉字,也能够学习语言表达、词语运用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会不断增加,文学素养也会随之提升。
(二)培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应该确保学生可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学生不仅仅可以在教材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和积累知识。很多知识内容需要学生逐步学习,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课内外知识,形成更扎实的文化基础,提升自身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在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可以从语言、情感、语法、写作背景等多个角度分析文章,从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感知能力,在掌握了阅读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即使遇到新词汇、新修辞,学生也可以依据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词语大意,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语文、阅读文章的规律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激发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课堂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5—7岁儿童每堂课只能保持15分钟的注意力;7—10岁儿童可以保持2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10—12岁的少年注意力则可以集中25分钟左右;超过12岁可以集中注意力约30分钟。可见,随着年龄增长,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会不断加强,而小学生正处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分心、走神,影响理解和记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阅读可以给学生呈现丰富的内容,通过趣味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采用朗读、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被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幫助学生更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并且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四)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正处在发展、成长的阶段,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学生可以深入思考问题,并且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对外界事物产生更深刻、广泛的认识。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也可以了解丰富的课外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规律和特点,进而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在阅读时,学生的脑海中会根据文字描述的内容进行想象,即使描绘的内容是学生没有见过、感受过的事物,在文字的描述下,学生也可以形成具体的画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各类体验。
例如,学生阅读《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根据“花的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这句话,学生可以想象出花的颜色,在脑海里形成具象的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具象逻辑思维。
二、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和体现
(一)要素
课堂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学生、教学过程都会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具体划分为目标拟定、内容确定、方法选择、活动组织、评价反馈等因素,这些因素对阅读教学有效性具有制约的作用。此外,教学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教学,具体包括教学设施、班级形式等等。例如,班级人数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大部分小学班级在30—70人之间,如果人数控制在30—40之间,则组织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学管理,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在50—70人之间,则人数较多,组织难度较大,教师很难关注所有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设施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设施完善,配备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可以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降低教学难度,有助于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体现
各个因素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模式都由教师来拟定,教学评价反馈也与教师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品质、教学技能,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在人格方面,教师应该具备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教学前做好备课工作,同时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学情和成长规律。在文化素养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底蕴,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对其他学科进行一定了解,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在专业技能方面,教师应该了解新课改的要求,并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各类电教设备,拥有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同时具备语言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彰显特色和个性,进而激发更多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2.学生的影响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智力因素,就是综合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多个方面。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抽象思维,最高表现则是创造力。在学习中,智力较高的学生可以更加快速、深入、灵活地掌握知识内容,可以提升教学效果。非智力因素包括需求、兴趣、情感、动机等多个方面,会对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造成影响,属于个性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调节、维持、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所以,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影响因素也十分重要。
3.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以教学目标来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教学双方经过教学活动实现的目标,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材使用也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教学程序、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多项内容,都要依据教學目标实施。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教还是学,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体现了教材中的内容,但不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包括教材加工、课外资料等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基础,精准选择课文内容、把控教学难点,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评价反馈等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进行选择,采用有效的方法和合理的组织,积极进行评价反馈,为教学优化提供更多依据,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善阅读环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将新《课标》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可以制定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三个维度入手,保障教学目标的完善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此为基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可以主动探索学习目标并实现目标。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教材《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阅读学习的目标,即学生需要认识课文中“钥、匙”等生字,学会写“颜、料”等文字,可以运用“颜料、邮票”等词语造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秋雨;激发学生情感感悟,抒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根据目标要求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先朗读课文,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标注出来,为接下来的文字和词汇教学做准备。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和秋景照片、秋雨照片,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想象力,强化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进入文章描写的情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和思考,促进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目标的顺利实现,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确定朗读主题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的作品。通过竞赛的方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活跃性,使学生可以主动阅读和思考。
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采用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利用音乐、图片、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生动真实的情境,为学生还原课文中描述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阅读感悟。
例如,在《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描述的场景,为学生展示类似的图片,引导学生将图片和课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理解课文中描绘的场景,根据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如根据“清晨,太阳升上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进行绘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解决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三)丰富阅读内容,强化阅读能力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沟通、表达和理解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筛选课外读物,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要素进行筛选。一方面,要丰富课外阅读的种类,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既要为学生推荐名著、绘本,也要为学生推荐漫画、寓言、童话等书籍文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课外阅读来储备更多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科普性的漫画书,如《小猪佩奇》《猜猜我有多爱你》《汪汪队立大功》等,这些漫画书可以科普各类生活常识、救援安全知识,同时有贴近生活、幽默温馨的特点,能够产生较好的启蒙效果,既符合学生对趣味阅读的需求,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阅读时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所以阅读范围比较广,对一些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书籍感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外读物,同时合理规划阅读时间,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在通过阅读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为此,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作用,分析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各项因素。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要求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趣味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最后要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燕《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求知导刊》2021年第25期。
[2] 王英霞《探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拓展性阅读的对策和措施》,《锋绘》2020年第1期。
[3] 肖寅吟《校准教学侧重点——探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8期。
[4] 曹吉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思考》,《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年第9期。
[5] 陈多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有效结合的策略探讨》,《成长》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