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泽
摘要:煤电作为我国的主力电源,在我国电力安全供应保障中一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双碳目标战略的提出,使得煤电行业的“三改联动”需要加快进程。作为六大高碳排放行业之首,煤电行业被排除在传统绿色金融范畴之外,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资金缺口。应运而生的转型金融填补了这样的缺口,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但由于转型金融在我国暂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监管规范,存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投资期限长、风险大等诸多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对转型金融普遍持观望态度。
关键词:煤电行业转型金融双碳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236-02
一、引言
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使得煤炭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能源,且到2030年依旧会提供近50%的电量,以及不低于60%的容量支撑和重要的电网安全保障。因此,在双碳战略目标以及能源供给的双重制约下,煤电行业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基础上进行低碳转型。转型金融可以为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且不像传统绿色金融一样对资金使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因此得到众多高碳企业青睐。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转型金融工具是挂钩类产品和募投项目类产品,前者更关注融资主体自身的转型路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情况,在推动高碳排企业实现转型方面的价值相对更大。从目前已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情况来看,电力生产与供应行业数量最多。同时,由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G20转型金融框架》初期研究主要覆盖行业中就有火电。但由于转型金融尚未有完整框架体系、也缺乏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导致煤电行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资金和转型双重压力而不愿主动参与转型,金融机构也不愿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风险大、回报期限长的项目里,从而导致转型金融无法进一步开展。
二、文献综述
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的第二十八期环境茶座会发布了《推进“双碳”务须全国一盘棋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在中国省级双碳指数年度评价的基础上完成的,列举本期评价中识别的三个突出进展,包括30个被评价省份均制定了相关目标,多省市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多地积极规划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超低排放建筑等多个领域进展明显。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类型的发电装机容量累计为25.6亿千瓦,同比上涨7.8%。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为13.324亿千瓦,占比跌至52%。上述数据一再表明,我国在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两组数据之间的“鸿沟”——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只有52%,但提供的电力占比却接近70%。
煤电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受到诸多阻碍,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愿填补巨额资金缺口承担风险,另一方面煤电企业面临转型失败的风险不愿主动进行转型。转型金融目前尚未有完整体系框架以及监管规制,存在金融机构无法精准识别转型对象、转型企业信息披露不健全等诸多痛点。
1.关于转型金融的研究。张立钧(2022)认为行业低碳转型需解锁各类低碳技术,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均面临投融资机遇。代劲(2022)認为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ABS)等模式,但由于转型项目涉及环节冗长、前期资金投入巨大、降碳周期长等因素,使得大部分金融机构持观望态度。蒋牧云(2022)认为新兴市场的经济体目前主要仍需依赖化石燃料和碳排放密集型产业,导致其很难单纯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来支持本国经济进行低碳转型。发展转型金融可扩大产业投资范围,对未来实现碳中和有重要贡献。刘新宇(2022)认为转型金融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对企业“绿色”“棕色”“浅棕色”“漂绿”项目进行精准分类,同时企业ESG报告披露要适应这一精准分类要求。吴瑶(2021)认为转型金融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强调经济活动、市场主体、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沿着清晰的路径向低碳和零碳过渡。
2.关于煤电低碳转型的研究。黄少中(2022)认为解决好火电低碳转型以及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对夯实我国能源安全基石和保障“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重大。虽然我国火电能效水平不断提升,但难以遏制因火电发电量上涨而导致的碳排放增长。火电行业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吴强(2022)通过研究探索煤电企业低碳转型风险防控,指出煤电企业面临的转型风险主要有搁浅资产风险、违约风险和资产负债率风险。同时,煤电企业连年亏损,普遍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袁家海(2022)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分析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得出目前火电低碳转型进程受阻、关键技术储备深度难以支撑火电转型需求、转型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的结论。马梅若(2022)提出电力行业顺利实现低碳转型需要产业自身及金融、财政等多方协同。转型金融的推动绝非金融机构“独自支撑”,而需要各类主体共同发力。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则需尽快提升气候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积极开发既有低碳转型效益又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转型金融产品。王耀羚(2023)提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有利于煤电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以及有利于煤电行业转型金融稳定和发展。
三、煤电行业进转型过程存在的问题
1.煤电行业的问题。2015年6月,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峰的目标。2019年9月,这一目标更新为“2030年前达峰”。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碳达峰顶层设计文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并“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明确了煤电未来的定位转换大方向。
碳排放强度与非化石能源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相互影响,但也不是完全决定的关系。非化石能源比例越大,能源的碳强度越低。煤电是中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行业,若希望能源产业的煤炭消费达到峰值,要么清洁能源增长需要进一步加快,要么电力需求增长需要放缓。作为煤炭大国,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政策方向下,中国的煤电定位转换问题同时成为实现电力安全保供和“碳达峰碳中和”双重目标的重要议题。需要注意的是,启动煤电逐步退出市场,作为长期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2021年中国基本冻结了新建煤电项目的核准。但由于相关政策的变化,煤电核准已于2022年重启。新建的燃煤电厂通常将持续运行20至40年,并将进一步锁定这些行业对煤炭的依赖。拉闸限电事件致使电力保供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地位在电力行业发展的各考虑因素中攀升到了新的高度。该事件后,电力短缺加速了电网改革,但也在推动煤电投资,地方国企再次成为新增煤电核准项目的最大业主。
2.煤电行业存在转型金融的问题。一方面煤电企业主观转型意愿不强烈且缺乏政府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持观望态度。中国煤电持续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清洁能源投资仍然不足、电网规划运行落后、政府西电东送的政策与东部沿海省份偏好使用本地发电机组之间的冲突、存在煤电达峰前“冲刺式开工”。比较矛盾的是,由电力公司主导的项目进展环节,包括开工、竣工和宣布新项目都有所放缓,而由政府主导的核准则速度加快了。由于各省之间发电不能灵活调度,一些地方官员避免电力短缺的唯一方法就是建设大量可调度容量。这实际上意味着增加燃煤发电。同时,尽管国家电网宣称西电东送项目进行清洁输电,但相关省份的煤电扩张表明中国的西电东送计划仍然严重依赖煤电。
四、煤电企业发行SLB概况
中国华能、大唐国际、长江电力、国电电力、陕煤集团是中国首批发行SLB债券的煤电企业,截至2022年底,国内48个发行主体共发行了77只SLB,总规模达966亿元。无论从发行的规模、主体数或只数看,电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都居排行之首,凸显了该行业的转型必要性。电力生产与供应行业的SLB发行规模额高达374亿元,占发行总量的38.7%。国家电网、国电电力、华能电力、长江电力、大唐发电等电力行业的领头企业,至少都发行了一只SLB。
国际大企业在发行SLB前,通常都会制订有科学依据的低碳转型路径,并发布相应的可持续金融框架。以意大利的公用事业公司A2A集团为例,它于2021年5月发布《可持续金融框架》。其后6月发行了一只十年期、规模5亿欧元的SLB,其中SPT对标自身的转型路径。债券结构表明,如果A2A未能达到预设的SPT,票面利率会相应调升25BP。
在设置KPI关键绩效指标时,常将重点放在碳排放、碳浓度的降低上,指标与零碳转型直接相关。拟订SPT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时,2025年及2030年是常见的关键时点,与大部分国家碳达峰的时限紧密相关。债券特性条款的重点为利率调升,幅度集中在25BP附近,也有个别条款涉及债券赎回、碳额度购买等。债券期限方面,国际SLB发行期限普遍较长,集中在7-10年之间,而与企业转型所需的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
国内SLB在设计中普遍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SPT的合理性、KPI的设置、债券惩罚程度、发行期限等方面。KPI指标设置的相关性有待提高,选择“中间指标”而非直接反应碳排放直接数据的最终”指标。通常,国际正宗SLB案例在KPI设置上直接采取碳排放绝对量指标或碳浓度相对指标。SPT的合理性也有待检验,如果SPT不能反映企业低碳转型上的实质性改进,那么绩效考核形同虚设。转型活动一般需要7-10年时间,故相应的绩效检核应该具有长期性特征。但国内发行人并未将SLB与长期的转型战略规划相连,而以发行短券来投取国内债券市场的期限偏好。同时对于未达成SPT企业的惩罚相对较轻,超半数债券上调幅度过低,几乎不会对发行人的融资成本造成影响,失去了SLB促进转型的意义。
五、针对煤电企业发展转型金融的相关建议
1.发展产业数字金融、设立碳账户。发展煤电产业数字金融可以加强信息披露,使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产业链上的各经营主体都可以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产业数字金融还可进一步消除金融机构疑虑,加速煤电企业实体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调动转型积极性,使其获得转型融资的几率增大。还可以设立碳账户继续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让煤电企业开始尝试着手碳排放的披露工作。从而金融机构可以在批准煤电企业转型融资申请时,可采用查看企业碳征信报告的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融资企业的情况。
碳账户的设置可以参考浙江衢州的经验,对煤电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全面记录和评估,最终精准计算每一笔贷款的预计减碳效果,实现碳账户金融整个流程都可验证、有依据。可以优先在几个重点城市试行,最后推及到全国所有煤电企业。
2.政府大力支持。目前尚未有可直接取代煤炭的清洁能源,因此煤电企业需要在保障能源基础供应上进行转型。煤电企业通常是陷入两难境地的,一方面由于煤价上涨等因素,企业本身就已经处于经营困境:另一方面转型意味着煤电企业必须要舍弃一部分现有收益,还要承受转型失败带来的一系列风险。由此可见,煤电企业主观转型意愿比较薄弱,光是依靠自主转型并不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强制执行。煤电行业转型金融同時涉及金融行业和煤炭电力行业,为避免监管方面的漏洞,应由金融监管部门与煤电监管部门合力制定煤电行业转型路径以及相关规章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煤电企业都需要转型,政府要对现存煤电企业做分类。对于远期需淘汰的那部分煤电厂,如果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转型,那么临近淘汰时所投入巨资就会形成大规模“沉淀资产”,白白增加转型成本。
3.将转型金融纳入到ESG指引报告中。国内ESG报告指引目前还未将转型金融关于“绿色”“棕色”“浅棕”“漂绿”等不同碳排放活动的分类纳入其中,需要由证监会尽快编制与转型金融相关的分行业ESG报告指引。第三方鉴证的ESG指引报告可以进一步增强信息披露的可信度,而高质量ESG信息披露是煤电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关键,因此加快ESG鉴证是煤电企业进行转型金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国目前我国存在偏差。
参考文献:
[1]张立钧,倪清.金融机构如何发展转型金融[J].中国外汇,2022(16):54-56
[2]代劲.辽宁煤电行业低碳转型金融支持分析[J].银行家,2022(12):120-121
[3]蒋牧云,张荣旺.G20转型金融框架落地金融工具应用将受青睐[N]中国经营报,2022-11-28(B08)
[4]刘新宇.适应“转型金融”精准分类需要的企业ESG报告指引[J].上海节能,2022(09):1082-1086
[5]吴瑶,顾鹏.“30-60”目标背景下转型金融应用与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21(07):13-25
[6]黄少中,袁家海.以火电低碳转型支撑保供降碳双重目标[J].广西电业,2022(12):59-62
[7]吴强,兰佳佳.煤电企业低碳转型风险防控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22(10):60-65
[8]袁家海,苗若兰,张健.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火电行业低碳发展展望[J].中国国情国力,2022(12):9-13
[9]马梅若.金融如何助力传统行业实现平稳转型[N].金融时报,2022-08-05(003)
[10]王耀羚.产业数字金融视角下转型金融支持煤电行业[J/OL].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