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基和特色所在,弘扬校史文化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文章在分析总结高校图书馆校史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校史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并借助公共管理领域“三圈”理论,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建设丰富多样校史文化资源、增强馆员阅读推广能力、争取多方协同支持等途径提升校史文化阅读推广效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主题阅读校史文献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8.6: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218-03
一、引言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1]。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校史作为党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长厚重,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镌刻着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的红色印记,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身边教科书。《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版)》[2]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应“以服务育人为宗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基地和校史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应注重对自身本源性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开展校史主题阅读推广,弘扬大学特色文化,凝聚师生校友情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
二、高校图书馆校史主题阅读推广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图书馆推广校史主题阅读的必要性。有针对大学生校史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校史文化建设需求度高,但89.0%的大学生表示仅在大一入学阶段接受过校史教育,63.4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与校史文化有关的书籍[4]。这一组数据直接反应高校对校史文化宣传不够重视,大学生校史文化认知渠道狭窄。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基地和校史文化书籍的收藏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校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增强校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凝聚共识作用。
2.高校图书馆推广校史主题阅读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开展校史主题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拓展校史呈现方式、增强校史育人功能。校史是学校成长轨迹的真实描述,凝聚着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学术思想和发展特色,能够以其所具有的历史穿透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作用于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这是其他教育素材、教育模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先天优越性。校史呈现需要物质载体,传统的校史呈现方式以校史馆为主,但校史馆的功能和定位尚未形成明确的标准,且大多数时候只是作为新生入校教育、来宾参观或校庆等特殊活动的一个环节,开放时间受限,传播效果缺乏长效性。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三空间”,通过校史展览、校史文献推荐、校友讲座、真人图书馆等方式推广校史,能够丰富校史的传播路径,塑造师生学习生活的外在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文化认同和导向示范。
三、高校图书馆校史主题阅读推广现状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和“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可知,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开展校史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主要表现在设立校史主题阅览空间、打造校史新媒体阅读平台、开展校史专题展览、建设校史专题数据库等方面。
1.校史主题阅览空间。所谓校史主题阅览空间,即是以相当规模的校史专题文獻为基础,有组织、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向特定用户提供相关专题文献信息服务、空间交流和阅读推广的场所,其优势是把校史主题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专题空间,便于读者利用,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内容聚合、服务对象统一,更加灵活和有目标的推广资源。例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设立“校史文献室”,收藏中山大学的学校简介、招生情况、学生社团刊物、教工著作、校友赠书以及各种书刊学位论文等,并将校史资料列入图书馆特色资源行列,彰显本校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2.校史新媒体阅读平台。基于微信平台庞大的用户规模、及时的传播方式以及强大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利用微信开展服务。随着阅读数字化、碎片化和泛在化的发展趋势,微信成为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互动、开展阅读推广的重要平台。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校史阅读”推广专栏,挖掘校史文化,整合校史阅读内容,自2020年5月至2022年底,共发布69期“校史阅读”推文,打造了主题明确、内容连续、可读性强的阅读推广新模式,受到校友学者的一致好评[4]。
3.校史专题展览。围绕本校历史档案资料策划的展览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展览主题之一,高校图书馆校史主题展览一般在新生入学或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如天津大学图书馆于新生入学报道时举办“讲述中国近第一所大学的故事”历史档案展,浙江大学图书馆在学校125周年校庆之际推出“印鉴百年——庆祝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图书馆藏书印展”,集中展示学校变迁、学子家国情怀、校友贤达情谊,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4.校史专题数据库。为了倡导校史主题阅读,满足读者了解校史、阅读校史的需求,部分高校图书馆基于自身馆藏资源或通过与档案馆、校史馆联合的方式建设校史专题数据库,读者可通过图书馆网站主页或微信公众号资源模块访问和阅读校史资源。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与校史馆[5]联合推出“清华大学校史党史特色数据库”,集中展示清华大学校史、党史的相关图书,推进校史党史资源阅读。
5.其他阅读推广方式。除开展以上校史文献信息资源的阅读推广活动外,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基于自身校史校情、馆藏资源、技术服务支持能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实时交互综合数据墙,数据墙嵌入支持互动的校史时间轴和照片墙,以新设备的方式展示校史文化[6],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走读校园、感受校史”文化主题活动[7]: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组织“艺海钩沉”读校史颂校庆专题阅读推广活动[8]。
四、高校图书馆校史主题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1.校史主题阅读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校史主题阅读活动一般聚焦于某个特定时间段,比如新生入校、读书节或校庆期间,特定时间段后活动大幅减少,甚至很多高校图书馆不再开展该项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一些高校图书馆即便开展校史阅读推广活动,也大多是单一的一次性活动,系列活动比较少,在整个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体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导致活动难以形成连续性的常态化发展趋势。
2.校史文献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校史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主要有自主采购、校史研究机构赠送、校友捐赠等,而这其中图书馆自购图书是主要的文献资源来源。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支持的学术机构,这一特性决定其文献资源采访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进行,采购过程中对于校史文献资源的关注程度较弱,校史文献资源存在数量较少、品类单一、更新缓慢等问题。
3.推广主体协同支持力度不够。高校图书馆推广校史主题阅读,大多基于对自身馆藏文献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而缺少与校史资料主要收藏单位档案馆、校史馆或博物馆的协同合作,缺少对校史资料的资源共建和信息共享。即使图书馆与档案馆等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合作层次大多较浅,停留于活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横向合作推广机制,削弱校史文化资源推广的整体性和持续性,校史文化难以全面融入校园育人环境。
4.校史阅读推广影响力不够。目前,高校图书馆作为单一主体推广校史阅读,首先是阅读资源主要是以图书馆馆藏文献为主,缺少实物、图片等直观、形象的阅读资源:另外,校史阅读更多侧重于向读者推送阅读内容,而忽视对读者阅读需求的调研、阅读偏好的设计、阅读过程的指导和阅读行为发生后的跟踪,校史阅读推广流于形式,未能对读者的知识、认知、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更谈不上以活动品牌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校园的地位或在业内的知名度。
五、高校图书馆校史阅读推广提升策略
高校图书馆校史阅读推广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不同阅读资源、不同组合元素、不同推广人员、不同推广流程都将影响着阅读推广的质量。要解决校史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高校史阅读推广水平,可以借助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三圈”理论分析工具。“三圈”理论主要包括价值、能力、支持三个要素,能够为高校图书馆校史阅读推广决策的制定、落實和评估提供分析工具,高校图书馆可通过重视校史阅读推广主题、加强馆员阅读推广能力、争取多方支持协同推广三个方面提升阅读推广成效。
1.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史资源,夯实校史主题阅读“价值圈”。1984年,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建校时间较长的高校开始重视校史,组织力量进行校史的编制和研究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料的重要收藏单位,应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落实校史阅读推广。
首先,要思想上重视,呼吁学校重视对校史阅读的政策保障,加强校史阅读的政策保障机制支持和鼓励引导。同时图书馆要把校史阅读作为主题阅读关注和推广的重点,将其纳入常态化阅读推广名单或图书馆阅读推广重点项目。
其次,应从实践上予以落实,为校史阅读推广提供资源、空间、技术、人员等支持,构建常态化校史阅读推广协同机制。组织层面,在普通馆藏资源建设途径与方法之外,通过筛选馆藏、资源共享、定向搜寻、专项购买、数字加工等方式充实校史文献馆藏:空间载体方面,充分利用图书馆大厅、书库阅览室、实体公共阅览空间及网络空间,建设校史主题阅览室、专题书架等,营造校史文化阅读氛围:技术支持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数字化、视频化加工的校史资料及其研究成果通过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型社交平台传播:推广人员方面,培养具有文史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图书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融入校史编研团队,在了解校史编研现状、读者阅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史阅读推广项目。
2.加强阅读推广的服务管理,巩固“能力圈”。高校图书馆员是阅读推广工作的主体,其阅读推广能力决定阅读推广的成效价值,影响师生读者对图书馆整体服务形象的评判,关乎师生对图书馆系统性阅读推广活动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强对读者阅读需求的调研。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以师生为中心,师生对文献类型、资源载体、活动形式、宣传渠道等的需求是阅读推广活动的起点和依据。图书馆员要在统筹外部环境、政府政策、母体机构规划、经费情况等要素的基础上,研判主题阅读的外在需求环境,并能够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呼应外部环境需求和读者阅读旨趣的阅读推广活动,将阅读推广到实处,提高阅读推广的指向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加强对读者阅读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高校图书馆目标服务对象复杂多元,从对阅读的喜好程度大致可以划分为阅读爱好者、潜在阅读者、迟钝阅读者和消极阅读者[9]。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在推广校史主题阅读时,要善于根据读者入馆数据、馆藏借阅数据、调查问卷、日常活动等情况区分并分析不同读者的类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推广措施。
最后,要注重读者对阅读活动的评价。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评价指标应从直接影响力和长远影响力两个维度来构建。高校图书馆员要善于把握时间节点,以合适的方式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读者阅读推广活动反馈数据,综合评判阅读推广活动是否达成既定目标,并在阶段性阅读活动后,基于该时间段内持续开展的活动情况,评价该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的长远影响力,明晰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活动成效、服务品质,提升图书馆的价值地位。
3.争取多方支持协同推广,构建“支持圈”。高校图书馆因其文献资源优势担负阅读推广的主体责任,主动承担阅读推广的职责,积极主动组织相关阅读推广活动,但高校阅读推广并非图书馆一家之事,仅仅依靠图书馆的力量无法取得良好效果,校内多个部门、单位的协同支持才是阅读推广、尤其是校史主体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之计。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凭借自身完善的阅读服务平台加强与校档案馆、校史馆等校史资料收藏单位的合作,深度整合校史文化资源,丰富校史阅读的资源类型,提升校史阅读品质,打造自循环、全方位的校史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其次,为了提升校史阅读推广的读者参与度,提高校史阅读推广的宣傳推广效果,高校图书馆应该与学生处、团委、学院或相关校内社团对接合作,将校史主题阅读纳入大学生素养提升行列,鼓励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校史阅读推广活动。
六、结束语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校史文献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显著、甚至是机构独有的资源之一。高校图书馆应在全面系统梳理、整理校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视校史阅读价值,提升馆员阅读推广能力,并通过与其他机构协同合作的方式,将校史主题阅读做实做精,提升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传承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增强育人功效。
(基金项目:2022年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易涛.发挥红色校史铸魂育人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2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 [2023-2-6] http://www. moe.gov.cn/s rcsite/A08/moe__
736/s3886/201601/t20160120
228487 html
[3]吴童.高校校史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J].中国档案,2019(08):64-65
[4]朱茗,刘婧,袁华.高校图书馆主题阅读推广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校史阅读”推广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21(05):29-32+43
[5]清华大学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上线[EB\OL]. [2023-2-6]https://lib .tsingh ua .edu .cn/info/1 202/3907 htm
[6]齐晓晨,孙臻.数据与读者互动的新模式:实时交互综合数据墙的自主研发及应用——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9(10):82-86
[7]雁塔校区图书馆以校史情景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EB\O L][2023-2-6] http//n ews .xjtu edu cn/info/1 01 3/11 3100htm
[8]陈亮,连朝曦.艺术院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探讨——以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2):59-63
[9]张春峰,丁玉东,石伟铂.基于市场细分的大一新生阅读推广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08):68-72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山东青岛266000)
【作者简介:赵海燕(1980-),女,汉族,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