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德育模式,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对就业、创业等活动有正确认识。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觀的现存问题,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抓好高职德育教育的意义,并从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理念创新、丰富教育内容:树立正确就业观、以主体为切入:创新德育形式、关注教学评价:创新评价体系、夯实师资队伍几个方向总结了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路径。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173-02
在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无论是规模,还是毕业人数,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加之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在逐步提升,一方面,现有的德育工作者人数难以满足庞大学生数量的德育教育要求:另一方面,传统德育的理念、方法、思维等无法顺应“就业难”环境[1]。面对不断膨胀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要转换思路,找到工作切入点,借助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现存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脱节
比之过去,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在就业与择业时过于关注社会地位与收入,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学生要顺利就业,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既要关注自身价值,又要对自身进行长远规划。
(二)就业过程眼高手低
在择业、就业时,不少大学生更加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很少考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他们希望得到优越的工作环境。尽管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予以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但目前成效并不明显。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更加看中个人的自身利益。另外,在顺利就业后,部分大学生会被安排到基层岗位,他们对这些工作存在抗拒和误解,认为岗位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存在。
(三)诚信意识缺失
诚信意识是学生职业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素养,我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从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来看,部分学生对诚信就业认知还不充分,有时候在简历和求职环节中未能做到完全的实事求是。究其根本原因,与德育教育的深度不够有密切关系,学生也缺乏生涯规划能力,难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2]。
(四)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着较高情绪智力的学生,可通过认知行为策略来调整情绪,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求职、创业中也更易成功。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重点还是在于专业教学上,德育处于次要地位,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二、就业为导向下抓好高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扶
就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较多,包括: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与育人需求不适应:学生对就业未做好充足准备: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渠道不通畅:大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全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做出分析与总结,从而确定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与之对应的职业。发达国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提供就业指导,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树立职业理想、正确规划人生道路。不容置疑的是,“就业难”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就业难”的客观因素,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核心竞争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是引起“就业难”问题的主观因素。因此,在就业导向下,需通过德育教育来丰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驱动。
(二)强化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创业教育,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以及创业观,让学生具备自立、自信、自强、自主的创业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成功创业,专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情商都必不可少,借助德育教育,可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一是德育教育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原则性与敢为性,引导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清醒头脑:二是德育教育可提升学生的情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用传统的道德情感为学生提供引导,将其用于实践,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自我激励。
(三)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利用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开辟了德育课的新领域。一方面,可利用德育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通过模拟、讲授、实践等方式夯实学生的各项能力: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恰当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择业和创业,过高的评价则容易导致学生盲目乐观,过低的评价则会引致自卑心理,让学生错失就业良机。在德育教育中,可通过理论和案例的结合让学生用发展、全面、客观的眼光来评估自我,精准认识自身能力,找到自己的不足,逐步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路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理念创新
高职德育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在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思政教育都是重中之重,不管社会怎样发展,都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难题,高校扩招周期效应的影响也逐步深化,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大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信仰、思想、情绪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自身发展、家庭命运,与社会稳定也息息相关,还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德育工作上,要正确认识到“就业”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关注新情况、新形势,以具体问题为导向,转变思想,以此培育心理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品德优良的优质大学生。
在德育教育理念上,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将大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将学生作为接受德育教育的主体,扩展高职德育教育的内涵性与广延性,将就业导向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始终,客观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性,反映出与时代发展相关的德育内容,让德育教育具备时代性、发展性气息,并且要灵活选择教育方法。
(二)丰富教育内容,树立正确就业观
1.以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所谓职业理想,即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设想和追求,是学生三观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用趣味化、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渗透价值观教育,而是要强化道德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自身的职业理想,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和标准。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来走入大学生内心之中。高职院校需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创新手段和方法,利用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慕课、微党课等形式,将理论和教育内容用幽默、丰富的方式呈现出来,拉近学生与教育内容的距离。
2.以使命担当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家国意识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连接起来的思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信仰会直接决定学生的追求,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需要将家国意识作为价值标准,树立伟大志向。针对目前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薄弱,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需要在德育教育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地位,让学生树立家国意识[3]。在这一方面,需要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物质载体来展现家国意识,使家国意识变得触目可及,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在内心埋下家国意识的种子,具体可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在学校中增加教育标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当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时,就会逐渐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还要利用好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让先进的思想能够传递到每个大学生心中。
3.以敬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一是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求职、就业、创业的结果往往是大学生无法左右的,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决定后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当前,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旷课、迟到、不认真完成作业,面对学习得过且过,这样的态度即便在毕业后得到理想的工作,自身能力也不一定能够胜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系统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于专业发展前景的期望,引导其不断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抓住各种实践机会来锻炼自我。高职院校还需要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简化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过程,将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深度融合,凸显出就业课程的重要性,并与企业加强合作,将课堂内外紧密相连,让学生树立尊重知识、提升技能的正确观念。二是树立基层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中,对基层就业存在误解,不少学生只是将基层就业作为最后的退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对此,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全面推送国家的基层就业指导政策,激发出學生留在基层的积极性。同时,要让学生具备基层就业观,强化情感激励,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之外,还可邀请基层工作者进入高职院校,以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经历为学生阐述基层就业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基层就业的现状与前景,并为其提供基层就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提早了解基层岗位,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还能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改革,进而实现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高职教育改革工作中,需发挥出德育教育作用,以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实现“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泽宝.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塑造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76-78
[2]刘一鸣.市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J].继续教育研究,2017(04):102-104
[3]余妍.德育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12):50+52
[4]卢昊.高职德育工作对学生就业的作用及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174-176
[5]赵美凤.论高职德育与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融通[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7):82-83+85
[6]吴开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探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3):116-117+124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421005)
【作者简介:刘晨洁(1993-),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1
(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