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 刘 英
小学数学中涉及的知识相对来说,范围较为广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注重以学生为本,构建教学高效课堂。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将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方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致使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知识,学习起来相对困难。
对小学生而言,自身的发展水平,主观判断力较低,对数学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无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活化教学的引入,能够缓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学习,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概念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亦是小学生学习问题出现的重点部分,在概念教学时所采用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未能满足全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能否对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理解,高度依赖其自身的基础逻辑思维水平,这是由这部分知识的差异客观存在,综合导致学生对复杂类型概念的理解出现差异。教师在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可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从多方位进行解答,以保证全体学生均能自主选用自己能理解的模式,完成概念部分的学习,突破小学数学学科中的重难点部分。综合考虑,应用生活化策略能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辅助其掌握对复杂概念的理解。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个性化教学课堂,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将教学目标定为对学生综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实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自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化教学的融入高度契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教学,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并重,由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巩固理论,若缺乏实践活动的作用,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不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基于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形式转化,以实现对其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相关素养培育目标。生活化教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教学素材,教师在进行实践活动设计时,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内容,创设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情境,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提问都是构建教学情境的方法之一,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思考。但是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水平,设置问题的难易度。倘若教师设置的问题过难,学生无法完成,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感受到挫败感。如果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则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目的,无法为学生主动思考创造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应尽量选择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数学中有很多的基础概念和复杂的规律,以及多变的公式,知识点之间有较强的联系,所以每道题考点都不一样,都是彼此联系,而且综合性也非常高。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真正学会数学。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未掌握数学的学习技巧,无法对数据进行精准的计算。数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都是相通的,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帮助其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每节课程容量很小,课程也更加地贴合实际生活,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够高,逻辑思维也不够强,因此就需要教师使用创新思维,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中,教师创设情境,对学生提出问题:某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小方拾取52个塑料袋,小丽则捡起86个塑料袋,那么请问小方比小丽少拾多少个塑料袋?两人共同捡起多少塑料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86-52=34(个),86+52=138(个)。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机械灌输,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干涉,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机会,那么是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该不断采用新颖的素材,设计教学课堂,在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对学习数学不再产生畏难心理。
对于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若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这样不但无法理解知识,也不会懂得灵活运用。所以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需要学生有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交给学生设计,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创作能力,展示自己的思维,做到角色转变。这其中,学生会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合,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提高数学学习成效,培养数学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笔算除法》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学课堂,根据教材总结这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学生会找到知识点的定义,但是并不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学校有45本连环画,每个班级发放6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答:45/6=7...5。学生会发现还有余数,接着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在进行竖式计算时,5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在课堂的最后,为了给学生创造发展思维的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编制除法数学题,完成知识点的延伸学习。通过让学生设计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整合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其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仅凭字面上的内容学习知识,那么学生无法真正学会数学。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挖掘生活中对学生有帮助的学习素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比如:让学生准备记事本,每天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观看新闻,并记录下重点内容,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新闻中的数学知识。
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掌握分析、交流方法,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知识的结论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开展各种主题特色数学活动,比如:辩论会、制作手抄报、作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拿来称重中常见的实际物品,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然后对学生讲述圆的概念。学生明确知识点后,教师组织学生玩“你画我猜”的游戏,教师随机选出两名学生,一名学生根据大屏幕出示各种图形的照片,用身体比画形状,另一名学生背对着大屏幕,猜测图片的内容,下面其他学生不许提醒,否则倒扣分数。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会加深对圆的认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确保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对此,教师要用创新思维,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挖掘生活化资源,设置趣味主题的课件,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引导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已得到普遍推广,转变为日常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启发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来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的内容,搜集趣味图片或者视频,引用到数学课堂,有助于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促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拉近彼此亲密关系。
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中踏实学习,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上,每节课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教师的教学任务很多,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可能会处理不及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使用希沃白板中的双屏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屏幕接收学生学习情况,不仅仅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还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正。另外,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观看其他教师的视频课程,能够吸取好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例如,在《角的度量》这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制作三维动画,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量角器量角、测量特殊角并比较大小、画角等,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倘若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出各种问题和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知识当中,主动尝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
1.布置分层作业。
在作业内容上,教师要采用创新的元素,避免题海式作业,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性格和思维模式都不一样,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布置分层课后作业。倘若作业布置的内容重点只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那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力无法有效提升,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教师要改变以往布置作业的方法,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元素,进行分层设计作业,让学生既可以完成基础的任务,还能够进行拓展学习。教师注意在扩展学生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布置作业,把握好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让学生可以有质有量地完成作业。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课,教师将作业分成A、B、C三种类型,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A是基础型,这类的作业是一些简单的方程解题,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强化计算能力。B是选择型,将一些理论知识进行验证、通过已知条件解题等作为内容,增加学生分析题干的能力。C 是挑战型,主要的内容就是复杂的应用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布置开放作业。
传统的作业布置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无法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打破传统作业设置思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教师要重视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让学生乐于探索学习,既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目的,又能强化学生计算能力。另外,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家长,发挥监督作用,考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提交到班级QQ群中,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开放式作业,让学生根据在课堂上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比如:引导学生测量水瓶的长宽高,根据瓶子的尺寸计算面积。通过在菜市场买东西、超市购物等,来体验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应用,学到简便的口算方法,增加个人生活和学习的经验。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明确新课标的内涵,结合信息技术,设计符合学生年龄段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挖掘生活实际案例、布置课后作业等多个方面,完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