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游戏:建构循环进阶的游戏流程

2023-05-26 11:33:54倪行玉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在“小小探秘者”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探秘循环进阶圈”的游戏基本流程:情境浸入,构建探秘游戏场景;问题生发,标定探秘游戏方向;设计方案,勾画探秘游戏蓝图;探究发现,展开探秘游戏行动;分享进阶,提升探秘游戏经验。幼儿通过层层深入的游戏获取关键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为热情主动的学习者。

关键词:探秘游戏;循环进阶;基本流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3-0063-04

儿童是未知秘密的探索者,他们天生具有将世界上的人和物联系起来的欲望,总是在触摸、品尝、触碰、发问,充满激情地投入对世界的探索。由此,我们开发了“小小探秘者”课程,建构了支持幼兒探究和发现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与环境、材料互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秘游戏活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的见解。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探究、相互对话,变革了幼儿学习方式,总结了游戏活动的基本流程,形成了“探秘循环进阶圈”:“情境浸入—问题生发—设计方案—探究发现—分享进阶”。幼儿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的形式进行互动探究、动态递进,通过层层深入的游戏获取关键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为热情主动的学习者。

一、情境浸入:构建探秘游戏场景

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喜欢探索令他们着迷的秘密空间。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就是儿童能够自主活动的场所,是儿童生活的实验室[1]。因此,我们了解儿童的想法,挖掘自然资源,联结幼儿的生活,创设探秘游戏场景,为幼儿营造能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真实的生活化的环境。

(一)直接感知:释放自由自在的天性

探秘游戏场景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幼儿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来到场景中,沉浸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体验。例如,幼儿沉浸在“四季园”场景中,自然地被植物、花卉所吸引,他们三三两两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观察植物的外形、颜色,研究花朵和果实,使用劳动工具和设施,找寻土壤中的奇特生物,等等;他们来到“沙水世界”,用小手捧起一抔沙,感受沙子在手心流淌的感觉,用管道接起水,感受水的灵动和流淌,为即将开展的游戏积累初始经验。

(二)观察推测:发给思维的邀请函

在探秘场景中,幼儿并不是完全漫无目的地玩耍,而是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进行观察推测。有时会听见幼儿说:“你看这片叶子是锯齿形的。”有时会发现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观察着小羊到底吃不吃自己带的食物。教师也会依据游戏活动的目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沉浸在探秘场景中去观察,并依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推测,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例如,幼儿来到“动物农场”,教师根据游戏目标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吃食,进而鼓励幼儿推测小兔最爱吃的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提升幼儿思维的参与度。

二、问题生发:标定探秘游戏方向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重要。提问作为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对探秘游戏的定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敢于提问: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其正在积极地思考。一个在成人看来幼稚的问题,往往是幼儿创造和智慧的发源地,饱含着天然的智慧之光。问题意识的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我们鼓励幼儿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允许他们存在不一样的想法;正确地对待幼儿的提问,发现其可贵之处,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敢想、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的种子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例如,幼儿会对探秘场景中的材料、探秘游戏中的事件产生好奇,从而提问:“泡泡为什么一碰就破了?”“为什么搭的柱子总是倒?”……这些问题为幼儿接下来的游戏开展奠定了思维的基础。

(二)价值研判:探寻有意义的探秘方向

提问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但只是提问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探秘游戏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敏锐地捕捉幼儿的问题,耐心地培养幼儿提问的技巧,引导幼儿筛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主动联想、想象、深层次参与,去发现问题,诱发他们的探究动机。例如,在游戏中,幼儿依据经验和兴趣自主生成了“警察局”游戏,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警察局可以开在哪里?”“用什么材料来搭建?”“警察应该干些什么?”“我也想当警察,他也想当警察,怎么办?”……基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教师发现“小警察”在游戏中会出现与他人争执拉扯、无所事事等行为。针对出现的游戏冲突,教师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头脑风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甄别,选出最具争议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持续研究。于是,幼儿围绕“警察应该干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连续性的游戏探索,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步确立并执行游戏规则,深入认识警察角色,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实现游戏价值。

三、设计方案:勾画探秘游戏蓝图

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2]。幼儿根据问题自主设计探秘游戏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工具支持:绘制行动思维导图

有效的方案会成为幼儿行动的先导,明确的方案让幼儿对探秘游戏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给他们游戏的开展、问题的解决提供蓝图。我们尊重和采纳儿童的意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表征方式规划游戏的时间、需要的材料、人员的分工、解决问题的步骤等等,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地图。例如,在“巴布工厂”场景中,幼儿想要用PVC管搭建网架,于是,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搭建网架的时间、伙伴、材料、方法等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思考,加入自己的想象创新,设计了解决方案的思维导图(图1为其中所需材料的思维导图),提升了分类与归纳的能力。

(二)协商决策:组织意见交流团讨会

在设计方案时,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样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说明幼儿在积极地参与。我们以小组团讨、集体团讨的方式引导幼儿看、思、问、答,进行有效互动,在组内或集体中提出质疑,给出建议,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对游戏活动的结果进行初步的预测,以便游戏顺利地实施。例如,在“搭建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对要搭建什么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要搭建滑滑梯,有的认为要搭建小池塘,有的认为要搭建楼房……教师以幼儿的争论为契机,组织团讨会,请幼儿担当小主持人、讨论者等角色,自己商量决定搭建什么,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接纳和融合别人的意见,在完善方案的同时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四、探究發现:展开探秘游戏行动

儿童是游戏的专家,探究发现是他们的本能,他们在探秘游戏中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为解决同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标而努力。

(一)灵活调整:点燃思维的火花

探秘游戏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迭代提升的过程。幼儿依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践,但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会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幼儿点燃思维的火花,思考为什么现实会与方案不一致,进而调整活动方案,推动游戏进行。天气渐渐凉了,幼儿用纸箱给“动物农场”中的小兔子做一个温暖的小窝。接下来的几天,幼儿对小兔进行持续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纸箱不牢固,容易破损,而且里面有小兔子的粪便,也不好清洗。这时,教师鼓励幼儿调整方案,寻找更加合适的材料。幼儿从木工坊找来了一些长方形的大木片,给小兔做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屋子。在这样的操作、反思、调整中,幼儿的体验更加深刻,对游戏方案和实施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二)鼓励创造:绽放想象的舞台

陶行知先生说:“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儿童也同样如此。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才能之精华。当儿童的活动和生活有我们参与时,便发现小幼儿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幼儿的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3]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他们是小小发明家。我们保护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去尝试不同的办法,尊重他们创造的过程和结果。平时,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如树叶、塑料瓶、易拉罐、闲置纸板、玻璃瓶等,放进“能源加工站”中,鼓励幼儿与废旧物品互动,想象创造。为了举办“环保时装秀”,幼儿进入场景,寻找自己需要的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有的幼儿选择塑料袋制作裙子,有的幼儿用无纺布购物袋制作上衣,还有幼儿用两个鸡蛋托制作盔甲……这场“环保时装秀”时不时引来了幼儿和教师的欢呼和惊叹。通过奇思妙想的废旧物品再利用,幼儿给物品带来了新生,也让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全新的淬炼。

五、分享进阶:提升探秘游戏经验

探秘游戏后的分享为幼儿经验的进阶生长提供了机会,幼儿需要在不断对话、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建构、打破、重组、迁移自己的经验,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积蓄潜在的力量。

(一)对话反思:经验交汇的蓄水池

在每一次游戏后,幼儿总是会有许多的收获、喜悦,或者是困惑、不解。这时,幼儿有强烈的表达和表现的欲望,他们需要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用不同的形式分享愉快的心情、有趣的发现、存在的问题等,让个别经验在集体中自然流淌。作为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幼儿对话的价值,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交流分享中尝试反思,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搭帐篷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分享使用的材料、方法等。同时,带领幼儿回顾游戏的整个进程,促进幼儿对游戏过程进行梳理,引导他们发现游戏中还应该改善的地方,为幼儿反思意识的形成搭建有效支架。

(二)总结提升:循环进阶的再生点

我们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共同分享、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出质疑,设计解决方案,继续实践探索。如此迭代推进游戏过程,促进游戏不断完善,促进幼儿经验螺旋式上升。例如,幼儿为搬运积木制作了小推车,但在使用中发现小推车不够牢固,总是会散架,于是提出疑问:“怎么才能让小推车不散架呢?”针对这个问题,幼儿研究可能用到的材料,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制作实践。这样看似循环往复实则螺旋上升的过程,为幼儿经验的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幼儿是鲜活的、灵动的个体,是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因此,“探秘循环进阶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动态地变化。“探秘循环进阶圈”的实践并不是终点,它是为幼儿在游戏中更投入、更深度地学习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幼儿游戏活动,用有温度、有深度、有意义的游戏呵护幼儿的生活,点亮幼儿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建平,郭亚新.蒙台梭利环境教育思想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55.

[2]陈鹤琴.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276-278.

[3]喻琴,喻本伐.陶行知幼儿教育名篇选读[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205.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STEM教育视域下幼儿深度学习的场景建构研究”(B-a/2020/02/6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11-19

作者简介:倪行玉,南京江北新区浦园路幼儿园,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