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梅
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我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譬如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常想,假如人天生没有四肢,那将是怎样一种人生?从这个问题发散开去,某天深夜,当我突然从黑夜中醒来,我从人可能天然是没有四肢的物种这一假设中得到启示,想到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即在如今这样一个电力社会中,如果骤然切断所有的电源,人类将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处?从一种曾经享受过电力系统带来诸多便利的生活猛然退向“黑夜”,这一转变对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我好奇,这是我整个试验的起因。
“黑暗日”Day1——挣扎
切断“光明”的第一天,从早晨起就注定是难熬的。我从床上爬起来,最难熬的还不是要戒掉顺手开灯的习惯,而是不让自己去按手机的电源键。以往这个时候,我开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看是否有夜间错过的信息或新闻。但为了这三天的试验,从前一天晚上起,我就拔掉了电源线,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处于休息状态。如今,进入“黑暗日”的第一天清晨,不能再像往常那样打开各种电子设备,刹那间我竟有一丝恍惚。
第二件事,就是解决食物的问题。人或许只有在离开科技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对于科技产品的依赖性。电饭煲、电磁炉都不再能使用,生活仿佛在顷刻之间倒退了数年。幸而几步路外的奶奶家里还有在南方乡村里常见的灶披间(即厨房),淘米煮饭、起锅烧油,我真正体验了一次原始人“钻木取火”的乐趣。
在灶披间里做饭,常常会下面生着火,上面的菜已经糊了,或者上面正炒着菜,下面的火已经灭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熟悉这种老式的起火装置,包括我自己在内。柴火是极难烧着的,起初我信心满满,卷起袖子,划上火柴引燃报纸,刚塞进灶肚里,正准备拿起柴火往里塞,报纸却已经烧完了。第二次我学聪明了,左手拿着报纸,右手握着柴,在点燃报纸的那一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报纸和柴一起送进灶肚里,看着一丝灰烟从木柴间升起,心想这次有戏!没想到,那灰烟原来只是个“烟幕弹”,折腾一番,火还是没能生起来。旁边用以引燃的报纸都快没了,灶肚下的积灰也堆成了小山。过了好久,我终于看到灶肚里跳动起红红的火焰。烧干锅、倒上油,青菜一倒进去就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没一会我就发现菜叶子上出现了焦黑色。我连忙抽出几根柴火以减小火势,可等再站起来,我发现锅里已经黑乎乎一片了。
“黑暗日”的第一个夜晚,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难熬。我早早躺上床,紧紧闭上眼睛,不一会就进入了悠悠的梦乡。
“黑暗日”Day2——适应
不见“光明”的第二日,饭依旧是夹生的,菜也仍旧是黑乎乎的,但相比第一天,我发现我在慌乱中多了一些熟练和镇定,我渐渐适应了这种类似“原始人”的生活。
在远离各种社交账号的宁静日子里,读读书也是好的。我从打开扉页,到在书籍中间插上“未完待续”的书签,就已临近中午了。再一次,我发现,原来我还有阅读的时间和能力。
午餐过后,我踏上村口的小路,来一场寻春之旅。我看见,身边的路人还是与往常一样,和过去的自己一样,手上永远有发不完的消息,耳边永远有接不完的电话。刚刚还和我走在一起的邻居姐姐,因为接到了客户的电话,不一会就离我好远了。看来这好春光,只能我一个人欣赏了。我想,我们在大踏步向前的时候,当一抹春光洒落下来的时候,能不能停一停,看看身边的美景。
村里原来的曬谷场,近几年经过改造,安装了各种运动器械和一排排座椅。村里的老人,在不下雨的日子,就喜欢围在这里聊天,他们很少用手机,喜欢坐在一起面对面分享。我走过去坐在老人们中间,静静聆听他们讲着村里发生的事,比如谁家的儿子在外面赚了大钱,谁家的女儿又买了大房子这一次,我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了解这个世界。
第二个“黑暗日”的夜晚,好像没有前一天那么难熬了,我轻轻闭上眼,回味着这一天的宁静。
“黑暗日”Day3——狂欢
切断“光明”的第三天,我渐渐学会了在黑夜中享受一个人的狂欢。
夜晚,我躺在床上,将白天听到的趣闻、未解决的疑惑,还有那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又在大脑里梳理了一遍,安静的环境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带着这些已解决或未解决的事件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解答。
以上就是我在失去“光明”的3天中的真实生活状态。我想,大家能否拿出3天,3周或者3个月,从快节奏的现代城市化生活中抽离出来,短暂地逃离喧嚣,拥抱内心世界的,另一种光明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