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治体系下沈阳三台子工人村保护更新策略*

2023-05-25 09:02金连生
工业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沈飞台子共治

金连生 陈 晨

(1.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 110159; 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 110004)

1 工业遗产社区保护更新背景

1.1 工业遗产社区具有较高保护价值

20世纪50年代苏联采用标准化设计,按照“新居住单元”规划理念建设新型住区。“一五”计划时期,国内沈阳、武汉、上海等工业城市仿照苏联模式,建设集医院、幼儿园、市场、居住区于一体的单位制工业居住区,具有典型苏联建筑风格,如沈阳铁西工人村、三台子工人村、和睦路工人村,是至今保留较完好的工业住区典型。《下塔吉尔宪章》提出工业遗产的定义,翁芳玲首个将宪章扩散的工业遗产相关知识源称作为“工业遗产社区”[1],主要指工人村、工人住区等。目前将其普遍理解为工业化时期为满足工人居住与生活,依托工厂等工业设施建设的配套齐全、空间完整的工业住区。工业遗产社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住区模式新探索,是该时期典型的城市住区模式,是本土建筑与苏联风格的结合,是住宅向居住区过度的体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2]。

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近现代工业城市,在建国初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3]。沈阳遗留较多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特征的彰显,是城市文脉的集中传承(图1、2)。“一五”期间,沈阳乃至全国的工业住区建设达到高潮,在以工业为主要产业支撑的时代,“南宅北厂”“产住结合”的工业住区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构成了当时城市空间格局[4]。以工人村为代表的工业住区建筑呈现苏联与中国本土建筑风格融合的特征,是沈阳市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围合式的空间格局、建筑特有的立面造型和色彩展现了沈阳工业化初期的工业美与场所感的融合,体现独特的工业文化、时代特征、地域文化。

图1 沈阳建国初期工业布局Fig.1 The industrial layout of Shenyang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图2 沈阳工业文化重点传承空间分布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key industrial culture in Shenyang heritable

1.2 工业遗产社区面临城市更新压力倒逼

我国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建设浪潮推进扩张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时期,城市发展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导向的土地扩张式发展,转向可持续的“质”的提升。释放存量土地经济效益、探索以旧城改造推进城市更新,是现阶段发展主旨。

工业遗产社区所在城市用地具备形态规整、规模较大、建筑密度低、拆迁投入较低等城市更新优势条件。工业遗产社区地上建筑遗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多处于闲置状态,缺少有效发挥经济价值的再利用途径,造成遗产的自然衰败,其区位往往处于城市中心,与城市面貌越发不协调。在城市精细化规划思想指导下,工业遗产社区用地较容易作为土地更新对象进行整体拆迁,形成地上遗产一刀切、全部移除的局面,造成地上工业遗产的损毁以及城市工业文化的丧失。

受到房价持续上涨拉动,土地经济效益红利明显,城市更新推力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由于更新投入附加值较低等优势条件,中心城区内存在保护潜在价值的工业厂区更新事件增多,迫切需要针对工业遗产社区用地更新进行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的相关论证,以社区规划为方法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更新途径,形成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相协调的方案。

2 理论研究及技术路线

2.1 理论研究

2.1.1微更新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5]。2012年“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城市的使命与未来”上,时任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重建微循环”理论,不要迷恋巨型城市,要树立“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的观点[6]。

微更新理论强调以渐进式的小规模更新推进城市改造,而非大规模拆建。倾向注重人的需求和尺度,主张多功能包容性、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取代单一功能、大规模更新。支持“有机拼贴”的城市具有活力,主张修复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营造历史空间风貌,延续既有社区空间与生态。

2.1.2社区共治理论

社区共治指社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即政府、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合作优化社区秩序,推进社区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社区共治是整合各组织间的资源与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政府、社区单位、其他组织、居民之间协同互动、相互制衡、共同治理的目的[7]。厦门曾厝垵社区率先开展政府、社区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共治实践,推动了城中村向文创旅游社区转型。沈阳市2017年“振兴发展战略”提出“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目标,旨在构建社区共治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图3)。以沈阳八卦街为对象,激活传统街区空间,打造新网红打卡地,探索形成了社区共治规划模式的经验。

图3 沈阳八卦街共同缔造工作模式Fig.3 A working mode jointly created by Bagua Street in Shenyang

2.2 技术路线

基于当下工业遗产社区用地存在较大可能更新、拆毁的现实,以社区共治为方法指导,针对存在工业遗产社区的地区更新策略展开探讨。

建立社区共治为主导的地区更新方法,包括:优化社区共治规划技术、加强社区共治管理制度、完善社区长效服务机制。以三台子工人村地区为例进行剖析。其一,解读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历史资源、土地权属、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景观绿化、交通系统、设施业态等方面,奠定地区分析基础。其二,进行价值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区。其三,建立社区共治工作体系,提出地区更新策略,促进地区传承工业文化、内生更新。为类似工业用地更新事件提供具体示范(图4)。

图4 技术路线Fig.4 Technique paths

3 建立社区共治为主导的地区更新方法

3.1 优化社区共治规划技术,提升规划治理能力

完善存量规划更新技术体系,通过制定城市更新办法等相关管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国有土地在社区层面制度导控、良性循环的城市更新机制,为改善居住环境、释放公共空间、提升公共设施、保障居民利益提供指导。

加强规划塑造社区空间品质,加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建筑物理环境、城市空间设计、海绵城市、生态修复等内容的管控,通过完善开放空间,配置社区服务、教育设施、公交车站、环卫设施等,通过社区微观层面的基础性打造,夯实城市更新建设基础。并尝试容积率奖励等创新机制,促进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

3.2 加强社区共治管理制度,加快治理能力建设

推进社区规划师制度,主要承担规划设计、活动组织、公众参与等角色,作为政府、社区、开发商之间的技术服务纽带,充当“设计者、管理者、协调者”,通过政府治理力量向社区层面的延伸,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治理体系,发挥社区规划师技术支撑作用,实现地区存量更新的高品质提升。

强化社区“生活圈”标准服务设施配置,与新版居住区配套标准对接,建立10,5 min生活圈配套服务标准,完善圈内教育设施、社区服务、养老设施、社区卫生、体育文化等设施配套,提升区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品质。

3.3 完善社区长效服务机制,保障治理服务水平

加强社区自治平台建设,形成政府+居民+其他的组织平台,明确治理主体及各群体权利、义务,保障社区日常管理建设。完善社区规划服务体系,实现居民便民服务、外部服务的有效衔接,建立空间融合、服务共享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建立服务动态调整机制,基于社区规划师制度,开辟技术单位服务窗口,针对规划设计、地区更新项目动态观测、接受反馈、及时调整,以此即时掌握地方诉求、灵活调整技术措施,保障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度。

4 沈阳市三台子工人村地区保护更新策略

4.1 三台子工人村地区现状特征分析

4.1.1现状分析

皇姑区三台子工人村位于沈阳市北部老城区,占地面积约71 hm2(图5)。地区内存在百花山路工人住宅区、松山路工人住宅区2处工业遗产社区,沈飞文化宫等45栋历史建筑(表1),主要分布在三台子地区北、中、南部(图6)。[8]目前由街道、社区对三台子地区实行自上而下单向管理,缺乏自下而上反映民生诉求的渠道。

表1 沈阳三台子工人村地区历史建筑情况Table 1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Santaizi Worker Community of Shenyang

图5 三台子工人村地区街巷Fig.5 The streets of Santaizi Worker Community

图6 历史资源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三台子地区存在较多更新改造可能,用地性质主要以商业、居住、混合为主,78%土地为全市储备用地,主要为沈阳航天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简称“沈飞”)权属(图7),是具有更新触媒、更新条件的重点存量更新地区,需要结合整体更新定位进行思考。

已出让用地; “沈飞”用地; 航天集团、飞机工业集团用地。图7 控规用地图、土地权属情况分析Fig.7 Regulatory planning maps and land ownership analysis

空间及建筑风貌方面,以牡丹江街为界、以东地区整体上保持传统风貌,工人村轴线对称、空间围合的“大街坊”式布局得到延续。以西地区经过开发建设,呈现代风貌。存在占用公共空间插建、搭建、违建的情况,破坏了传统空间格局,其中松山路工人村尤为突出。建筑功能以住宅、商业、工业为主,街区整体呈现“新旧融合”的特征。传统建筑质量较差,新建建筑缺乏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居住条件上,百花山路工人村经过初步整治,情况较好,松山路工人村较差,缺少公共厨房,设施破损严重(图8)。

a—空间格局分析;b—建筑功能分析;c—建筑高度分析;d—建筑质量分析;e—建筑年代分析;f—百花山路工人村窗改门分析。图8 空间、建筑、风貌分析Fig.8 Analysis of space, architecture and styles

景观绿化及交通方面,小品设施配备不足并缺乏与风貌协调,铺砖等细节设计欠考虑。存在路面破损、通行不便、人车混杂等问题,以及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绿化存在开放游园服务半径较大、宅间绿地缺乏的现象(图9)。

图9 交通系统、绿地现状分析Fig.9 Analysis of traffic systems and green loads

4.1.2价值评估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较完善,如学校、医院、文化宫、体育场、菜市场等,教育社区服务覆盖不足。业态构成上,周边已建有大型超市、酒店等商业设施,地区内以便利店、餐馆、理发、日杂等低端业态为主,缺少差异化、特色性,激发地区活力业态不足(图10)。

图10 公服设施、周边业态分析Fig.10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urrounding business types

1)历史沿革。

三台子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沈阳城北建造多个烽火台,三台子因其烽火台海拔高度第三而得名。历史上三台子一直是沈阳北部的出口,明清时期人家很少。

20世纪30年代,张学良将军在三台子地区开始修筑北陵机场,创办东北航空工厂,开启“沈飞”发展的历史,三台子发展为100多户的村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飞”正式创建,在改善工人生活的指示精神下,“沈飞”集团在工厂周边改造原有自然村,新建大片工人住宅区,形成三台子工业遗产社区最初形态(图11、12)。随着时代发展,三台子工人村逐渐出现功能退化、建筑破损、环境恶化等现象,改造更新迫在眉睫。

图11 三台子工人村地区1967年空间肌理Fig.11 Spatial textures of Santaizi Worker Community in 1967

图12 三台子工人村地区20世纪90年代风貌Fig.12 The styles and features of Santaizi Worker Community in 1990s

2)建设历程。

三台子地区建设发展可划分4个时期:

建设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基本形成7个居住街坊,以围合式为主,道路骨架初具雏形,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沈飞”文化宫、“沈飞”体育场、242医院、商业等。

完善时期(20世纪70—80年代):增建住宅、商业、工业等,功能及设施更加完善。新建居住建筑以行列式布局,集中于“沈飞”体育场两侧,以3~6层为主。区域内加建工业厂房,如松陵金属机械加工厂,道路交通系统基本形成。

成熟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城市发展由黄河北大街向西拓展,少量地块更新。道路层级体系较为成熟,呈现出棋盘式路网骨架,新建七三九医院。仅有零星新建,部分建筑存在老化情况,已不能满足居民使用需求。

更新时期(2000年至今):周边地块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更新,地块内建设了芙蓉山农贸市场、公安局等,牡丹江街以西建设了万科紫台、华润昆仑御等高层住宅区(图13)。

a—建设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b—完善时期(20世纪70—80年代);c—成熟时期(20世纪80—90年代); d—更新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图13 空间肌理示意Fig.13 Spatial text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3)价值判断。

a.历史文化价值。

三台子工人村建于新中国“一五”时期,集中体现了该时代工人阶级的居住水平、条件和模式,是沈阳重要的工业遗产,对了解沈阳工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构成了沈阳历史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9]。

b.人文情感价值。

体现了国家对工人阶级的关怀和尊重,承载了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火红记忆。体现了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自我认同,突出了包容与互助的精神品质。作为中国航空工业摇篮“沈飞”的职工住宅,承载着“沈飞”文化,激发了“沈飞”人的归属感、自豪感。

c.场所美学价值。

规划设计由苏联专家指导,具有东西方融合的特征,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建筑民族化风潮的典型,具有美学和建筑学上的审美价值。[10]

d.街区使用价值。

三台子工人村围合式的内院空间和公共设施,有利于促进内部居民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形成融洽和谐的生活形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即街区的精神内核。

e.经济社会价值。

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年代岁月感,引入商业、文创、旅游等产业,不仅可为街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周边区域的土地升值和经济发展。

4.1.3分析总结

发现现状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梳理地区在空间风貌、建筑条件、更新基础、景观绿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机制落后,是具备更新提升历史资源基础、存在较大空间存量、急须引入先进共治理念的典型老城区,须要建立“规划技术+共治机制”新型规划模式的重要片区。

明确保护范围,通过价值评估明确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区控制高度要求,为历史资源集中片区的更新行为明确管控要求。对于核心保护区以“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原则严格控制区内开发建设活动,建设控制地带内避免大拆大建,控制新建、改扩建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等风貌协调。划分三个高度控制范围,包括9,18,45 m。9 m及以下高度控制区,需从高度上与苏式住宅协调,保护历史建筑周边的传统风貌;18 m及以下高度控制区,延续传统风貌、保持低容积率;45 m及以下高度控制区,为开发建设预留空间,重要节点可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延续并营造良好、宜人的空间尺度感(图14)。

a—核心保护区; b—建设控制地带; c—高度控制区。图14 核心保护范围区、建设控制地带区、高度控制区Fig.14 Core protection areas, construction control areas and height control areas

通过问题导向,及明确改造行为下限要求,为开展三台子地区更新策略的思考明确方向并限定合理范围,为确定策略内容奠定基础。

4.2 社区共治体系下三台子工人村地区保护更新策略

4.2.1完善社区规划技术指导,利用拓扑技术推进城市更新

1)加强历史空间改造,延续社区传统文化。

延续街区传统空间秩序。保护并恢复三台子地区围合式院落住宅空间,保护庭院式建筑群体空间关系,拆除影响传统风貌恢复、质量较差、破坏格局的插建、搭建、违建建筑。对于拆迁未建地块,提出风貌协调控制要求,包括建筑色彩、高度、风格、体量等方面,给出风貌协调方案(图15)。

图15 清退违建空间结构分析及空间意向方案Fig.15 Analysis of clearauce of illegal buildings and space intention plans

修缮传统建筑外观。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对传统建筑的外墙、屋顶、门窗、细部装饰等进行修缮,恢复红砖、灰瓦的建筑原貌,修复浮雕、铁艺栏杆等建筑细部。加固传统建筑结构。保持原砖混结构,提出维护原结构的加固方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整治景观环境要素。对店招、门面、铺装、建筑小品、环境景观等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沈飞航空工业文化特点,塑造街区精神。店招和门面应采用“禁止+引导”控制方式,保证协调统一的同时,促进形式多样化,避免单调刻板。

2)建立拓扑地质信息系统平台,健全公服设施配套。

利用拓扑数据分析法,建立中小学公共设施地质信息系统数据库,按照中学服务范围覆盖15 min生活圈(步行距离800~1 000 m)、小学服务范围覆盖10 min生活圈(500 m)分析,现状中小学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10%,基于中小学公共设施全覆盖的要求考虑,进行中小学规划,保障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图16)。

图16 中小学服务现状覆盖范围分析Fig.16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verag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ervices

按照15 min生活圈,配建基本服务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完善社区级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设施配套,建设完整社区。构建完善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通过特色风貌街道,将庭院开敞绿地、街头游园、广场、沈飞体育场等不同层次开放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公共空间系统(图17)。通过激活庭院开敞绿地使用、利用街头游园等,优化公共空间品质。

图17 公服设施布局及开放空间布局示意Fig.17 The layout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open space

更新市政设施管线,提升市政设施服务能力,保证居民水、电、暖、气等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优化交通组织,划定道路功能为交通主导类、生活服务类和特色类,分类提出道路空间的整治措施和管控要求,以城市道路为边界,形成若干步行组团,组团内营造步行环境。

提升居住条件,逐步疏解居住人口,逐步解决合住问题,扩大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整治厨房、卫生间、盥洗室及楼道、走廊空间,对房屋内部结构与套型进行重新设计,增加现代生活空间。在不破坏建筑外观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鼓励个人对房屋内部的创意性、特色化改造。

3)加大文创产业植入,复兴地域邻里中心。

提高公共设施使用效率。面向全社会开放沈飞文化宫,整修再利用沈飞体育中心,完善沈飞体育场内部功能,实现公共设施普惠共享,吸引丰富的公共活动在街区内集聚,提高公共设施使用效率,形成服务于周边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

加强公共空间节点设计。建立适合现代生活模式的公共空间体系,打造层次更丰富、使用更有效的休闲空间。对各层级公共空间节点进行重点设计,突出沈飞航空工业主题,塑造优越空间环境,营造街区场所精神,延续街区社会网络,促进“人”的活动与交往,凝聚街区人气(图18)。

图18 功能布局及公共空间体系示意Fig.18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public space system

发展“商业+”模式,促进创意文化的结合。利用街区独特的传统建筑和工业文化氛围,置换部分居住功能,融入工业风民宿、小型艺术馆、航空飞行虚拟和增强现实体验馆、航模旗舰店等新型业态,开发多元消费空间,打造以传统+怀旧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型商业街区。适当提高莲花山路北地块商业比,鼓励开发商发展个性化多元化的商业业态,如艺术创意等,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构筑面向多元需求的地区商业中心。

形成社区商业邻里中心,鼓励、引导开发商发展社区商业,迎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造芙蓉山惠民农贸市场,提升购物环境,增加社区活动室、社区食堂、中央厨房等便民服务,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图19)。

图19 产业植入布局及社区商业构成示意Fig.19 The layout of industrial implanta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ommunity business

4.2.2创建社区共治工作体系,突破单一主体保护更新局面基于本年度沈阳市各区政府关于人民规划师制度的全面推广,以地方规划院为主要备选力量,通过规划师与街道签约授权的形式聘请特定规划师,为地区存量更新规划选定技术服务人员。重点针对存量空间挖潜、老旧建筑整治、服务设施配套、居住品质提升、市政设施完善、环境景观提升、绿化小品优化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撑,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访谈等形式充分掌握民生诉求,并从规划专业角度形成存量更新方案,基于实际情况与住户实际诉求提供最具实施性的更新策略。建立近远期改造更新计划,形成项目清单,为指导地区更新切实可行形成可操作的计划方案。

完善10,5 min生活圈服务设施配套,基于全市控规单元及街区划分,形成人口7万人10 min生活圈、4万人5 min生活圈区域。统筹考虑人口分布、配套现状、需求缺口等现状情况,参考配套标准,建立10 min生活圈教育设施、多功能运动场地、居家养老、卫生服务、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配套,总建筑面积约0.77万m2;针对三台子地区所在的5 min生活圈配建幼儿园、体育设施、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0.95万m2,通过地区存量更新予以考虑配建(图20)。

图20 三台子地区10,5 min生活圈服务设施配套示意Fig.20 Service facilities in 10-minute and 5-minute living circles in the Santaizi area

4.2.3完善传统体制机制指导,提高历史街区适应性利用率

形成政府、企业、规划师、社区组织、热心居民、主要商户、相关组织等单位构成的社区共治工作组,基于社区认同感和公共利益协调展开合作,平衡分配公共资源、满足各方需求,进一步优化社区发展。

搭建“社区共治”平台,凝聚政府、规划师、居民、商户、社会团体等公众力量交流共治。同时开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工作流程,形成信息贯通态势,坚持共商共议原则,通过平台集中收集、归纳各方诉求意见,建立持续治理的机制。将社区共治划分为3阶段(图21),包括共识形成、更新实施和内生循环,将工作方案分解落实至责任主体(图22),确保共治工作实施推进。

图21 社区治理3阶段示意Fig.21 A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of 3 stages

图22 社区共治行动实施模式示意Fig.22 A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ponsibilities of participants in community co-governance action plans

分解三台子地区社区共治工作体系(图23),建立实时反馈机制,明确“摸底、借鉴、谋划”主要三个工作流程,并细化摸底共走阶段为价值判断、现状解读、社会调查等主线,进一步明晰研判历史沿革、土地权属、居民调查等主要工作。借鉴相关居住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经验,学习改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谋划策略,确定保护更新规划方案,并分别明确各工作阶段责任主体,确保工作切实有效推进。

图23 社区共治工作体系技术路线Fig.23 Technical paths of community co-governance systems

制定历史街区更新扶持政策,促进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协调互利,推进遗产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有机更新的健康态势。通过创建公益信托制度、专项资金制度,为原住民房屋更新提供资金支持。制定专门用于工业遗产社区改造的补偿政策和财税激励政策,激发社会资本投入改造再利用事业的积极性,避免或拆除或冷冻式保留遗产的现象,实现工业遗产地区的有机更新。

5 结束语

通过对工业遗产社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刀切”,造成地上遗产损毁现象的调查,基于城市微更新及社区共治理论,探索激发工业遗产社区有机更新、自发生长的健康循环模式,促进工业遗产文化向经济价值转化进程,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利好局面。

社区共治体系是推动工业遗产社区微更新的蝶变触媒。利用城市微更新、社区共治理论,寻找到协调工业遗产社区价值保护与城市更新推进的平衡支点,通过借鉴国内静态展示型、商业运作型、居住社区型等多种工业遗产社区更新模式,探索推进工业遗产社区自我更新、良性循环的健康保护更新途径,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社区更新协调发展。

社区共治体系是促进沈阳三台子工人村涅槃新生的共治途径。基于分析现状情况展开价值评估,形成保护区划定、高度控制等刚性和弹性保护底线控制。利用社区共治理论,展开“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创建社区共治体系、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复兴地域邻里中心、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等保护更新策略,明确推进工业遗产社区有机更新的有效途径,构建延续工业遗产文化、促进城市内涵更新的协调互惠局面。反之,社区共治体系实践历程较短,需要政策引领、体制健全、制度保障等多方面支撑,进而形成全过程、全口径的实效性更新方法,有效推进城市精细化更新、内涵式转型,形成广义城市更新可借鉴途径。

猜你喜欢
沈飞台子共治
“骑士春晚”:给700 万骑手 办春晚
“多元共治”乐融融
朝阳袁台子墓地燕文化墓葬分期再研究
一家四代都是航空人工龄累计已达700年
台子
中航沈飞在上交所正式挂牌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
李三台子铁矿普查2500m深孔钻孔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