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香 邢婧辉
党的二十大全方位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奠定坚实基础。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对于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基于过去五年取得的长足进步与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奋斗目标,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下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就是整体下的部分、共性中的个性,是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的青海实践。
整体与部分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互相协调,以使整体保持最优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图景,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青海省作为西部高原地区,立足省情,找准定位,以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作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奋斗目标。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且特殊,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青海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立足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高地的更高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中之重。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6月,总书记再次亲临青海考察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思想上一以贯之、目标上与时俱进、要求上递进深化,构成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功能区,青海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目标,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青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互联结、辩证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意蕴丰富,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青海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既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在此基础上展现出青海特色。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华民族团结共融、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青海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融合交流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全局”。新时代新征程,青海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于持续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作用举足轻重。
广泛凝聚价值共识,深化“五个认同”教育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奋斗目标与实施路径。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重维度的心理化建构,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践行。尤其要看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方面,完善“五个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重视文化对于塑造个体的关键作用,使其贯穿于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以“五个认同”为导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在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凝聚“五个认同”的价值共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着眼共创美好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正确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以及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新局面的形成,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在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上寻求新突破,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主题公园、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及社区“石榴籽家园”。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双重关系:一方面,理论被实践所决定并受实践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另一方面,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充分发挥理论的能动作用,分析当前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指导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既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同时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既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发展基点,创新开放,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以建设产业“四地”为抓手,主动探索促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质增效的实施路径,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转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生动实践。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鼓励和引导发展要素向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業和优势新兴产业等领域集聚,进一步推动高原特有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引擎。盐湖是青海第一大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盐湖及盐类矿产钾、钠、镁、锂等的主要分布区。青海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逐渐形成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链集群,为探索盐湖资源高质量开发之路提供新思路。地处高原地区的青海,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因此具有优先发展清洁能源的特殊优势,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媒介,青海省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为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新局面。青海作为生态旅游大省,积极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坚持文旅融合、文化赋能,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态资源,推进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转变,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为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道路迈上新台阶。青海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输出地,以过硬的产品质量畅销全国各地。在国家的政策帮扶下,“青字号”品牌更加响亮,为新时代全方位推进青海乡村振兴工作、探索青藏高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启崭新篇章。
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是一个接续探索的过程,以产业“四地”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建设产业“四地”作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妥善处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探索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奋力走好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将以更开阔的眼光思维、更广博的格局视野、更自信的胸怀气度、更扎实的能力素质、更坚韧的品格意志夯实自身发展根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以更加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本文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青海大学)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1SZJSS630107433。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苗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