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伟大的新时代新征程。“德智体美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进行“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基本德目的现实要求。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新时代高校教育,以劳动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特点任务以及提升的实施路径,为高校管理者抓好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深化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教育与劳动的相互关系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成之为人在于由劳动创造出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必需品,并且在这个能动过程中生产出一切与劳动实践相关领域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运用手、脑、劳动工具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并通过反思,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而言,劳动教育似乎是一个比较生僻的领域。一般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属于实操层面,需要师傅教给怎么干即可,没必要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更不需要学校专门安排劳动课程进行专题学习,这种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解是狭隘的,压缩了劳动教育的定义域和它的价值意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我们指明了劳动和教育两者的内在逻辑,同时,深刻地说明劳动和教育是一种关于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关系,通过在学校设置劳动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来达到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和塑造劳动价值观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建设者与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同时,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四条途径,分别是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因此,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性研究。
一是需要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系统地进行顶层设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大学教育里让学生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著、最持久的是课程教育。劳动教育在高校首先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存在,这就需要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加以完善,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需要融合教与学的理论,开展精心的设计和实践。缺乏整合、互不衔接、零零散散的劳动教育难以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劳动认知结构和价值理念。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要在目标、内容、资源环境、方法手段等方面实现科学组合和多元开发。
二是需要与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区分。虽然劳动教育在高校同样是一门课程,但与传统学科的课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劳动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比德育、智育和美育而言,劳动教育更强调其实践性,其直接载体是一般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与高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比,劳动教育应该属于第三课堂,是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其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具有明显的特点,因此将劳动教育与高校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区分很有必要。
三是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学思践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大学生进行劳作的内容,以此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劳动习惯进行培养和形成;同时以专业技术为基础拓展劳动实践领域,将理论回归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知识的巩固,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劳动教育的作用引导下可以端正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以及加深劳动情感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属性,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不谋而合,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如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升个人素质的出发点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崇高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人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青年大學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本身就是富于创造的,劳动不仅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在不断满足人类需求中创造人类的新需求。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了他们劳动技能,更多是在精神层面向他们传授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节俭、善良的优良品质,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和“源”。
2.抓好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个任务和目标,需要高校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发挥着较强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帮助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信仰,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积极向善的价值共识。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3.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社会中存在劳动信仰缺失、崇尚权力金钱、过分追求财富、喜好不劳而获、投機取巧、劳动价值判断模糊、劳动者报酬过低等一些现实状况,容易引发人们对劳动光荣产生思想上的困惑,滋生负面的社会心态,进而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劳动教育可以有效锻炼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在现实的劳动实践中树立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以更好的应对国内外不良的价值挑战。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地解决专业理论知识的现实转化,以勤劳致富和勤勉为人为先导,有效激励当代大学生形成肯定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品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心焦思的劳动意识、乐于奉献的服务意识、勤恳敬业的责任意识和责无旁贷的担当意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创造美好生活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深切地体悟到劳动是财富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更是获得幸福的根本源泉,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劳动实践,才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获得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我们要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多样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方式武装进大学生的头脑中、深化到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和目标任务
通过劳动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的特征需要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一系列新定位和新规划,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应该把握好劳动教育的一些特点和任务。
(一)主要特点
1.时代性
高校劳动教育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就。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条件,我们就要及时跟进时代要求,实现知识创造的有效转化途径便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实现专业知识与现实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与有效转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关注的是在继承传统教育目的的同时,更加关注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施具体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锻造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高校要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劳动教育效能,帮助学生尽早立足于社会,并能从容接受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挑战和压力。
2.系统性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着力培养学生胜任未来社会生活的劳动能力,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新时代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参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也决定着大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参与社会劳动实践过程,更决定了新时代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来。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什么样的劳动精神面貌以及什么样的劳动技能水平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关于“立德树人”全面而又系统的现实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不能“窄化”地理解为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劳动业务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中关于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也不能仅限于或停留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之上,而是要把劳动教育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打通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观的培育、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劳动技能的提升这三大劳动教育因素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整体。
3.创新性
这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了使高校劳动教育体现新时代的特征,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要求,需要在高校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载体以及教育手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将最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手段和最优质的设备物资产品引入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劳动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目标任务
劳动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建立关联的重要桥梁,是建立生活认知和生命认知的重要渠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把劳动作为立身之基,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劳动锻炼,劳动教育就是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通过劳动成就梦想。本文从价值判断、精神取向、技能掌握等方面阐释了大学生劳动教育希望实现的目标任务。
1.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大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头脑,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精神,摒弃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首先,教育大学生崇尚劳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清楚“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靠自己双手辛勤付出的努力工作,才能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其次,教育大学生尊重劳动。人之所以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进的。“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 青年大学生应该明白,劳动是所有公民享有的权利,更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有辛勤付出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与鼓励。
2.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要塑造积极正向的劳动精神,培养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和尊重劳动者的深厚情感,以身体力行的现实劳动服务人民大众、以创新创造的智慧劳动贡献社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劳动建设国家。良好劳动习惯的确立需要历经一个养成期,大学生涯是大学生长知识、长身体、长技能的关键期,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通过他律的形式培育起大学生劳动自觉自律,引导青年学生在劳动中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并将其固化为行为范式,切实实现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共同发展。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一是教育大学生热爱劳动。青年大学生要勤学肯干,要敢于吃苦和勇于钻研,发扬斗争精神,练就一身真本事,以勇挑大梁、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展现风采、书写青春。二是教育大学生尊重劳动者。培育积极的劳动情感,首先要尊重普通劳动者,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值得尊重。还要教育大学生尊重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学习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盲目追星转向崇拜、尊重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劳动模范,如,在新冠肺炎肆虐下,以钟南山、张伯礼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和舍生忘死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都值得青年大学生们好好学习。
3.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广大劳动群众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斷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立足岗位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高校中,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让大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经验,在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生成劳动智慧,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全面打通高校大学生学思践行全过程,我国高校摸索出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合进高校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结合大学生专业服务、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项目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业务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之下塑造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起良好的劳动品质,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劳动技能。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启智、强身、育美的全面育人价值功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主要抓手有哪些?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劳育目标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高校教育的系统性工程,首先,必须立足教育顶层设计的强化,综合协调各教学单位,汇聚校内教育合力;其次,必须注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围绕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发展。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考核评估、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梳理方法手段,丰富劳育内容
一方面,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现有教育教学体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首先,把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育劳动品德、塑造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中起到价值引领和道德培育作用。其次,结合不同专业要求融入劳动教育,引导专任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依托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切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最后,将劳动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依托校内外资源,打造“双创”教育的劳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根据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起课堂教育与劳育空间相互支撑的育人体系。另一方面,拓展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延伸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以及服务社会领域中。首先,立足个人生活空间,树立起新时代大学生自立自强思想意识,强化大学生自立自强劳动能力。其次,立足劳动生产空间,通过结合专业知识、运用技术工具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过程的历练,培育大学生对幸福由劳动创造的价值认同。最后,立足社会服务空间,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工具,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劳育保障
学校层面要加强部门统筹,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一是成立学生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统一领导,构建各部门齐抓共管,部门与各培养单位共同落实落细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校院联动,各培养单位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可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本单位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健全落实机制,抓出实效。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在内的教师队伍,聘请劳动模范、行业领袖、大国工匠及各领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校外专兼职指导教师,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四是加强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劳动实践场地、基地等,各培养单位应积极统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立一批结合学科特点、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纳入考核评价,强化劳育效果
应将劳动教育考核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一是注重过程评价,以评促思。运用现代技术算法及时反馈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多元主体的他评方式,引导大学生在评价反思中不断改进。二是开展学段评价,以评促学。以学段周期为基准,根据学段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综合评定,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三是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结合第三方专业单位,定期开展本校大学生关于劳动教育效能状况的相关调查,注重学生劳动素质能力提升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05-01].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05-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5]马其南.新时代劳动文化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9):45-48.
[6][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4-46.
[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4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
[1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1).
责任编辑 杨定明
作者简介:高杨,中山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