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内容提要]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文化和旅游部先后于2011 年10 月和2014 年5 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第一批基地涉及41 个企业或单位,第二批基地涉及59 个企业或单位,两批基地合计100 个。其中,传统技艺类基地57 个,传统美术类基地36 个,传统医药类基地6 个,同时作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基地的1 个,即山东省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涉及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和杨家埠木版年画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公布名单中,基地总量最多的是四川省,共7 个。传统技艺类基地最多的是河南省和江西省,各有4 个。传统美术类基地最多的是四川省,也是4 个。
基地名称: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做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为祖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基地名称:北京市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景泰蓝
装裱字画工艺
内联升靴鞋店创立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起初专为皇族和各级官员制作千层底朝靴,最早的店址在北京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创始人为赵廷。店名中的“内”是指皇宫大内,“联升”则寓意着店里制作的朝靴让官员穿上可致连升三级。清王朝覆灭后,内联升将制作官靴的技艺用于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其成品质量优异,有口皆碑,一时名闻京城。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工艺严格,技术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其技艺特点可归纳为“一高四多”,“一高”即工艺要求高,“四多”即制作工序多、纳底花样多、绱鞋方法多、布鞋品种多。制作一双千层底布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经过九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尺寸准确、手法熟练、力度适宜、用心细致。其中仅绱鞋技艺就有正绱、反绱、明绱三种不同的手法,整个制鞋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有近四十种。除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外,内联升对原料、辅料、配件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基地名称:北京市荣宝斋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装裱修复技艺,木版水印技艺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装裱古代称为“裱褙”,亦称“装潢”“装池”。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历经晋、唐、宋、元的长期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的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具有自己独特、完备的工艺流程,是“京裱”最集中的体现,在全国装裱界独树一帜。
北京古字装裱修复技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拥有自己专门的工具、材料、款式和工艺。由于装裱修复技艺内容复杂,需要掌握不同朝代的绘画、纸张、绢缎等系列知识,学艺时间长,传承有一定难度,目前已濒临失传,需要积极加以保护和抢救。
基地名称: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项目名称: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 年。同仁堂从1723 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 年,在长达188 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将同仁堂配方与清宫医药完美融合后形成的特有品牌标记《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同仁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同仁堂的制药特色即传统中医药与宫廷制药的融合,概括为“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基地名称:河北省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衡水内画
基地名称:衡水一壶斋工艺品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
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1696 年,康熙皇帝设立了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咸丰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晚清时京城出现了一批内画大师,其中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父子善画人物,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善画山水花鸟。衡水内画号称冀派,与京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 世纪50 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
鼻烟壶
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1981 年,该画派试用油彩作肖像内画,经过摸索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画的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创举。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重,是现代中国内画的代表。
基地名称:河北省曲阳宏州石业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曲阳石雕
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资源。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唐时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阳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修复等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和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工程的雕刻工作,1995 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中断,誉满海内外。
基地名称:峰峰矿区大家陶艺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磁州窑烧制技艺
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时期,峰峰地区已经能够生产优美的陶器,成为我国陶器的发祥地之一。到宋代,磁州窑步入兴盛期,明代达到鼎盛,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磁州窑原料产于本地,窑工们在瓷土的应用上有一套独特技艺,能使产品五彩缤纷。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且风格独特,其装饰艺术同样值得称道。以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商贸街区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窑坊建筑艺术等在内的陶瓷行业文化。彭城古镇庙会最盛时每年达二十多个,促进了陶瓷商贸活动,产生了独特丰富的商贸习俗、民间故事、生产谚语,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绘画等。
基地名称: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东阳木雕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花丝镶嵌产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二是镶嵌,即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刻图案,镶以宝石、珍珠。
花丝镶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至明代达到高超的水平。清代以后,花丝镶嵌有了更大的发展,精品不断涌现,饮誉海内外。北京市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技艺特点显著,在行业中最为著名。北京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采用点翠工艺以增强艺术效果。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即已初露端倪。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西域金银匠师随同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回族聚居地区。他们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将花丝镶嵌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飞速发展,产品被朝廷定为贡品。大厂花丝镶嵌工艺复杂,产品造型多样,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基地名称:天津杨柳青画社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杨柳青木版年画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明代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周边地区的木版年画艺人先后迁居杨柳青镇,发展业务。而杨柳青镇外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版,有了这种可用的工艺材料,杨柳青木版年画随即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出现了全镇及周边村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成为我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常州天宁寺是杭州铜雕的代表作之一
基地名称: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
山西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一脉相承。明代洪武元年(1368),太原醋坊“美和居”的酿醋师傅创造出“熏蒸”工艺和“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工艺,使山西老陈醋的酿造工艺发展到新的水平。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以手工技艺为主的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日渐成形。
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生产中采用特定的原辅料和经典的原材料配方,其酿制技艺在中国酿醋领域独树一帜,是我国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的典型代表。作为黄河农耕文化的结晶,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是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工艺史、民俗史、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基地名称: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项目名称: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定坤丹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
中药传统制剂,主要指丸、散、膏、丹,此外还有酒剂、锭剂、胶剂等等,每一种剂型都有一套传统制剂工艺,结合某些产品,还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随着时代发展,中成药的制作有了许多改革和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传统制剂方法并未全部淘汰,其中某些传统制剂方法,仍然是中成药制作的最佳选择,尤其是某些名牌中成药、处方保密中成药、含有贵细中药成分的中成药,在“老字号”企业生产时往往沿用传统制剂方法。
苏绣
中药传统制剂方法保留了古代作坊生产的某些特点,选料精当、投料有序、工艺独特,包装和仿单蕴含传统文化气息,深受医者和患者的信赖。
龟龄集是有悠久传承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中药复方升炼剂,是我国中成药历史宝库的珍贵遗产。它以独特的传统升炼技术炼制而成,功效卓著,被誉为“补王龟龄集”。
明代嘉靖元年(1522),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从《云笈七笺》的“老君益寿散”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献给皇上。嘉靖帝服用后,龙颜大悦,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用此药可以获得像千年神龟那样的高龄。在古代,“龟”被列为“四灵”(龙、凤、龟、麟)之一,象征长寿祥瑞。邵元节和陶仲文因此得到皇帝的恩宠,位跻三公,龟龄集从此成为内宫“御用圣药”。
龟龄集主要由人参、鹿茸、肉苁蓉、海马、淫羊藿等大补气血、温阳益精之品组成,素有男科“圣药”美称,具有强心、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后来,此药方辗转传入“广盛药店”(即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前身),龟龄集便成为山西省太谷县的传统名牌良药流传下来。
基地名称:稷山赵氏四味坊传统面点传习中心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
稷山麻花是流行于晋南地区以及陕西西安一带的传统食品,通常分为油酥麻花和普通干麻花。其中,稷山“赵氏四味坊”麻花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的传统制作技艺独树一帜,享誉秦晋,是稷山麻花的代表。“赵氏四味坊”麻花的制作要经过十八道工序,炸制成的麻花主要有五谷香、爽心甜、到口酥、家常脆四种口感、多种口味。五谷香香久益智,爽心甜甜而不腻,到口酥酥中有绵,家常脆脆而有筋。
稷山是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地方,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稷山“赵氏四味坊”历经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始终恪守最传统的配比秘方和传统制作工序。
基地名称:江苏省扬州玉器厂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扬州玉雕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
玉石质地坚硬缜密,硬度为摩氏4 至8 度,手工雕琢技术较为复杂,其工艺特点是琢磨,即“琢玉”与“碾玉”。扬州玉雕的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当今的扬州琢玉艺师,全面继承了传统的扬州玉雕优秀技艺,锐意创新,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他们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显示出扬州玉雕工艺技法的精湛。
基地名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青田石雕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 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多重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一系列的装饰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深符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
基地名称:江苏省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一千五百多年前,史籍即有关于南京丝织品的文字记载,但无实物流传。东晋末年,南京有了专门生产织锦的机构——斗场锦署。北宋南迁后,南京成为中国的丝织中心。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而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
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南京云锦中包含的文化、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
基地名称: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苏绣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近十年来苏绣行业逐渐萎缩,现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和高新区东渚镇、镇湖街道一带。
苏绣技艺的起源不详。现存的宋代以来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如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9 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宧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 世纪30 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 世纪50 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她们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创制了多种绣法与针法,使苏绣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明代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目前尚有确切传人并有影响的苏绣可分为三大谱系,一是传统细绣,二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三是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这三大谱系的技艺都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适应性,完整而系统的技艺法理,具有传统的书画品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基地名称: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毕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目前,雕版印刷技艺可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见到,这里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艺人,并存有近30 万块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艺被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据记载,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创于唐代,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康熙年间刊印了包括《全唐诗》在内的内府书籍三千余卷。1960 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成为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职能机构。
基地名称:浙江省东阳市陆光正创作室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系因地缘关系而得名。东阳市地处浙江中部,山多地少,旧时南北两江旱涝迭起,百姓为之所苦,被迫以手艺谋生。东阳木雕即是众多手艺中较为突出的一种。
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可见当时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明清时期,东阳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形成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现存有卢宅“肃雍堂”和白坦“务本堂”、马上桥“一经堂”等明清古建筑及“千工床”“十里红妆”等家具。20 世纪初,东阳木雕开始由民间建筑和家具装饰转向外销的工艺品生产。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选料严格,多用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等材质。其工艺类型有无画雕刻与图稿设计雕刻两类,均注重创意和“绘画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基地名称:浙江省青田县二轻工业总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为材料的传统石雕艺术,因取材于浙江青田县所产优质叶腊石而得名。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既是篆刻艺术的最佳印材,又是石雕艺术的理想石料。据史料记载,青田石雕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尤以镂雕技艺见长。青田石雕题材广泛,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
青田石雕曾在1899 年巴黎赛会、1905 年比利时赛会、1915 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近年来又有数十件作品分获中国第二、四、五、六、九届“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定,青田石雕成功注册了原产地“证明商标”,青田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石雕之乡”。
基地名称: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制扇技艺(王星记扇)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杭州王星记扇庄创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以制作黑纸扇而闻名,扇面涂刷柿漆,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称,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早在清代,黑纸扇即作为杭州特产进贡宫廷,有“贡扇”之称。历代众多书画名家都曾在王星记的扇面上留下杰作,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基地名称:湖州市善琏湖笔厂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湖笔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元代,湖笔声名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基地名称: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铜雕技艺
杭州铜雕是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在吴越和南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至清代达于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吴越和南宋建都杭州,大量铜艺工匠随之迁入,杭州由此成为全国铜工艺品的重要产区。打铜巷即为铜作坊集中之地,其地名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同治以后,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杭州铜雕技艺日趋成熟,经四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杭州铜雕作为中国青铜器的变体,代表着中国铜艺的先进水平,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是现代科技所无法替代的。杭州雷峰塔和灵隐寺铜殿、江苏常州天宁寺宝塔、四川峨眉山大雄宝殿等均是杭州铜雕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基地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壮锦厂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壮族织锦技艺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地名称: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广西钦州坭兴陶器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清代咸丰年间。其陶泥质料选取的是钦州市钦江独有的西岸硬质土和东岸软质土,两种土混合后软硬相宜,泥质纯净细腻。坭兴陶器需经12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成品质地坚硬,打磨抛光后呈现古铜、墨绿、紫红、天斑等色,细致光润,色彩绚丽,无砂粒,无气孔,无毒性。用坭兴茶壶贮茶,经过一两天仍能保持原来的茶色茶味。使用日久,壶里会积聚茶积(俗称“茶芽”),即使不放茶叶,只要冲进开水,仍会散逸出茶香。坭兴花盆、花瓶还具有护花功能,用以栽花或者插花,能使花繁叶茂。
基地名称: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徽墨制作技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如此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
基地名称:中国宣纸集团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宣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组成。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
基地名称: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徽州三雕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是古代徽州地区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工艺的统称,它们均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基地名称:福建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 至2.7 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圣祖等皇帝均用寿山石制宝玺,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料身价最高,俗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基地名称:福建省德化县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瓷的制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因艺术风格别致而被欧洲各国收藏,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基地名称: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这一工艺系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四个方面。就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漆线雕工艺关注线条的审美特质,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线条美在这里得到升华。漆线雕以线条盘结,而以浮雕形式展现,精细之处毫厘不爽,所有细节都非常严谨。可以说,手工是漆线雕的灵魂。
基地名称:莆田市善艺李氏工艺有限公司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木雕(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由莆田雕刻名手平雕的宋代马远所绘关羽像至今仍存放在万寿庵内。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很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莆禧天妃宫内的妈祖木雕像,不仅脸部表情好,手脚还可以上下左右活动,至今保存完好。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
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因材料不同,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檀香木雕、红木木雕均显出各自的风格特征,其作品多为富贵之家所珍藏,并吸引了许多海外古董商前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