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依托自身优势,着力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交通、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未来,城市副中心将抢抓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机遇,深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聚焦工作重点,持续加大协同力度、发挥特色优势、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5-0061-04
京津冀協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现实需要,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北京的重要一翼,承担着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样板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具有显著优势
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阵地,城市副中心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区域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政策叠加优势突出。国务院出台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批复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目标任务,为协同发展持续走深走实赋能增势。“两区”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气候投融资、林业碳汇、智能建造等国家层面试点示范政策相互叠加,为协同领域先行先试带来诸多利好。北京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牵头抓总,纵深推进“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为协同发展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注入了强劲动能。
发展腹地空间广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中,仅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即廊坊市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以下简称“北三县”)总面积就有2100平方公里,与雄安新区面积相当,“通武廊”1总面积更是达到8900多平方公里。广阔的腹地空间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纵深。特别是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产业内部分工互补性较强,有利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延伸。地缘相接、路网相连、水网相通、绿网连片的资源禀赋,也为养老、医疗、住房等功能的互补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北三县较大的常住人口规模也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市场需求支撑。
协同协作迭代升级。从2014年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副中心坚持以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为抓手,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历经重点突破、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三个阶段,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不断跃升。从推进落实与北三县“四统一”要求,到纵深推进“通宝唐”“通武廊”战略合作,再到建设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协同发展由浅入深、由重点突破到多点开花,为在更大范围纵深推进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副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多年来,城市副中心与津、冀地区围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产业发展互促、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速构建。
顶层设计更加清晰。深入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与廊坊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任务、政策、项目三个清单,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和行动手册。常态化开展两地常务副区(市)长专题会、各职能部门线上线下研讨交流,积极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全面启动“通宝唐”战略合作,通州、宝坻、唐山三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明确在规划对接、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等六大领域率先开展探索合作。高位统筹、统揽全局、路径清晰的顶层设计,为创新协同发展新模式、实现协同发展新突破指明了方向。
协同机制更加高效。在落实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四统一”协同机制基础上,持续拓展与周边区域的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先后建立健全了“通武廊”交通规划对接、京津自贸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等机制,对接事项日益丰富、合作内容持续深化、协同效率不断提升。特别是纵深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园区联动持续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这些创新性机制保障,都是在为协同发展“播种”,持续推动协同发展开出更多“美丽之花”。
重点工作更加扎实。经过近年来的扎实工作,协同发展亮点纷呈。交通互联互通全面提速,京唐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序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主骨架基本形成。密涿、京秦等高速路建成通车,厂通路开工建设,主要道路和交通节点加快串联成网。跨区域交通管理力度持续加大,进京公路检查站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联动招商成效明显,连续举办通州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投资金额达1080亿元。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分中心,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公共服务合作扩面提质,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揭牌共建,潞河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等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11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门诊卡码通结,3654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区域通办。
“两翼”齐飞态势更加明显。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作为北京“两翼”,合力推动形成“两翼”齐飞新态势,展现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气象。进一步强化与雄安新区对接联动,联合制定了工作对接方案,建立了主要领导定期会晤、牵头单位对接调度、各部门常态化沟通三个层面的工作对接机制。扎实落实京冀两省市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土地管控、产业承接、生态治理、社区建设等方面合力推进政策集成创新,互学互鉴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经验,合力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协同发展成果。
奋力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城市副中心的重要使命,也是城市副中心控规明确的战略目标。下一步,城市副中心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围绕自身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推动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构建首都都市圈三个维度,全力打造新时代区域协协同发展典范。
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面增强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城市副中心将紧紧围绕“三个坚持”,全面激发要素活力,全力培育增长动力,持续做强整体实力,着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坚持功能承接与内生发展双向发力。围绕央企二三级公司、市属国企事业单位等中心城区外溢优质资源,做好产业承接和落地服务。深化“五子”联动,深入落实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的“四区结对”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重点產业和特色产业。持续做强“3+1”主导功能,聚焦行政办公,引入各类专业服务企业,打造顶尖人才集聚高地和高端智库服务平台。聚焦高端商务,高水平建设运河金融城,深化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打造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聚焦文化旅游,积极承接环球主题公园资源外溢,重点抓实“一区一河三镇”建设,1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聚焦科技创新,用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应用示范项目。二是坚持开放发展与要素激活同频共振。充分释放“两区”建设红利,强化政策联动,注入更多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发展“副中心元素”。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建成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开放政策体系。加快产业空间资源释放,盘活利用国有用地及楼宇;探索多种模式,提升集体土地产业化利用水平。研究“一揽子”人才服务举措,推动高层次人才快速集聚、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吸引集聚创业资本,建立政府科学决策和专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投资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促进金融与产业资本循环畅通。三是坚持软环境提升与硬环境改善齐驱并进。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打造服务便捷高效、市场开放包容、竞争公平有序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发挥“服务包”和“双管家”效能,深化完善“通八条”(《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政策体系,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活力。稳步提升配套服务,超前布局以市政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以职住平衡为重点的教育、医疗、商业等功能性设施,为投资项目落地、高端产业入驻、高素质人才集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聚焦打造一体化发展新样板,全面推动示范区建设走稳走实。深入实施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方案三清单”,以“四个一”为抓手,持续加强跨区域资源统筹,积极探索要素流动创新路径,确保各项工作谋在前、干在先、落在实。一是围绕产业“一条链”,持续提升产业对接协作水平。突出产业链拓展延伸,加强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发挥中关村通州园与燕郊高新区等北三县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实现产业承载空间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试点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深入开展一体化联合招商,推动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智能制造等产业延伸布局,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深入实施“区域通办”2.0版,全力实现政务服务无差别办理。二是围绕交通“一张网”,着力建设便捷高效交通网络。紧密结合通勤人群需求,以发展区域快线、完善公交网络为抓手,着力提升区域通达能力和通行效率。全面提速地铁平谷线、厂通路及潮白河大桥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石小路、姚家园路东延等重点项目进展,着力打通交界区域断头路。持续优化跨省公交线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一步提升通勤人员通行效率。持续健全检查站联动机制,完善“京警入冀”“冀警入京”工作模式,多措并举打通跨界交通痛点堵点。三是围绕生态“一片绿”,协同打造优良区域生态环境。聚焦城市功能联动发展,坚持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示范为重点,共同推动交界地区生态绿带建设,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推进区域移动源污染共治,携手做好重污染天气联动应对。深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污染跨界联合监测执法。健全区域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链合作、集约发展。建立碳排放双控预警、限制、禁止清单,推动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四是围绕公共服务“一盘棋”,稳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支持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与北三县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等,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在落实分级诊疗前提下优化跨区域就医服务流程,推动两地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健康信息调阅共享、结果互认,实现跨区域医院双向转诊。采取合作办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建设区域统一劳动力市场。
聚焦打造首都都市圈新引擎,全面融入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在首都都市圈中的独特作用,以三个圈层建设为牵引,在更大区域范围融入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以通勤圈建设为牵引,持续加强“通武廊”战略合作。以“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重大公共设施项目安排、科技创新与人才合作、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三地工作对接。建立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廊坊开发区、武清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搭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核心的“通武廊”文旅共同体建设,继续办好“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共同办好企业招聘会、职业技能大赛等促进就业创业活动,探索构建“通武廊”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以功能圈建设为牵引,持续强化“两翼”联动发展。加强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推动两地在功能和产业上错位发展,实现从理念对标、规划对标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快速过渡。完善与雄安新区常态化交流机制,建好两地对接交流平台。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在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深化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产业互促发展。加强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方面创新合作,共同探索吸引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三是以产业圈建设为牵引,推动产业合作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协同创新水平为重点,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资源轴向聚集,联合打造“通宝唐”京东黄金走廊,推动一批区域协作新模式、新举措落地见效。深化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增强政策、人才等服务供给,协同推进园区共建、产业准入、项目落地、收益分配、高精尖企业资质互认等工作。贯通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等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跨区域共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孟景伟,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 / 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