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

2023-05-24 03:03郭旭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童年高尔基

郭旭

内容摘要:《童年》是以高尔基个人经历为原型,揭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底层人民生活真实画卷的自传体小说。从“正反相称”“冷暖相称”和“以景衬境”三个层面探析《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表征,借助小说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在艰难中孕育希望,实现自我意识成长。

关键词:高尔基 《童年》 衬托手法 意义表征

高尔基是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也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被授予无产阶级作家称号。《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跟随母亲生活在外祖父家,开启对其影响深远的童年苦难人生的悲情故事。外祖父家庭关系复杂,辱骂、阴谋、诡计、谋杀和敌意充斥在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但也不失温暖、关爱和嬉闹,对童年时期的阿廖沙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尔基擅长使用衬托手法,借助不同场景叙事,揭示迥然相异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人物意识成长,诠释沙俄统治走向衰败背景下前苏联普通百姓在艰难中孕育希望的铮铮不息精神。鉴于场景作为文学作品里的场面或情景,既包括场所或景物等硬要素,也包括空间和氛围等软要素,[1]本文拟结合不同场景,从“正反相称”“冷暖相称”和“以景衬境”三个维度,探析《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表达。

一.正反相称铺叙底层百姓生活风貌

高尔基擅长在小说中运用正反相称的写作手法,通过“家里人对小茨冈偷东西的态度”“外祖父对外祖母家暴”“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的叙事场景书写,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前苏联底层百姓的生活风貌。

(一)家里人对小茨冈偷东西的态度

小茨冈出身卑微,是个弃儿,还是外祖母好心收留了他。因为小茨冈勤快能干,外祖父也很喜欢他。不过,外祖父之所以喜欢小茨冈是因为幻想着将来能够从小茨冈身上赚取更多的利益。面对小茨冈偷东西的行为,外祖父一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每周五小茨冈会到集市上去买食物,但每次买的东西都没有偷的多。每当小茨冈赶集的时候,外祖母都非常焦急,担心小茨冈的安危,甚至急起来会对外祖父和舅舅们破口大骂,而外祖父和舅舅们却抱着侥幸心理推脱说是最后一次。当小茨冈满载而归的时候,外祖母步履蹒跚,体态笨重地跟在人群背后,外祖父和舅舅们却跑得飞快,嘴里还吹着口哨,洋洋得意,他们拿起偷来的食物不停地称赞着小茨冈。通过对外祖父一家迎接小茨冈从集市上满载而归的情景书写,高尔基以一正一反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情冷暖,有力地塑造出艰难时世下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比如外祖母的真情实感与外祖父、舅舅们的虚情假意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效果。

(二)外祖父对外祖母家暴

小说中常见的故事场景是外祖父对外祖母的家暴。以阿廖沙第一次亲眼目睹外祖父打外祖母为例,家暴前,外祖父还在和外祖母回忆过去的日子。那时候,虽然日子清苦,疾病、失火、打人、暴卒横死、巧取豪夺、疯傻的乞丐、暴跳如雷的老爷等社会现象司空见惯,但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以平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相扶相依携手度过生活的困苦。然而,当他们谈到阿廖沙的母亲时,外祖父却脸色大变,非常生气,并无厘头地将怒气转嫁到外祖母身上,开始乱喊乱叫,并用拳头威吓外祖母,辱骂外祖母,在外祖母劝慰他的时候,还挥起拳头打在外祖母的脸上。外祖父的暴戾、强势、喜怒无常与外祖母的善良、弱势、温和有礼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出当时社会背景下男尊女卑的家庭力量悬殊以及男女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三)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

在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开生活的日子里,两个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外祖母勤劳爽朗,神采奕奕,外祖父干瘪消瘦,满脸皱纹。分家时,外祖父吝啬不堪,把外祖母所有的旧衣服、物件、狐皮大衣都拿去卖钱,然后借钱给他人生利息。外祖父对从前手工业行会的老相识诉苦,利用旧相识对他的尊敬获利,然后厚颜无耻地向外祖母吹牛。外祖父将家里的一切都分得清清楚楚,包括柴米油盐、买菜做饭,计较外祖母给他倒的茶是否浓度和分量是平均的。外祖母对此的态度是怜悯和厌恶,嘲笑外祖父幼稚和老糊涂。为了让生活能够延续,外祖母去捡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挣钱。分家的日子里,外祖父和外祖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生活着,但两个人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映衬出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

二.冷暖相称铺陈艰难中孕育希望

《童年》小说创作是对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底层百姓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流离失所、剥削压迫、冷漠不公是这个时期普通家庭在艰难困顿中求生存的真实底层叙事。但生活的艰难并没有阻困百姓的希望,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人们仍然能够用心地感受温暖和关爱。以冷暖相称的笔调,通过对“阿廖沙的父亲过世”“阿廖沙对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第一印象”“阿廖沙被打生病”等叙事场景描写,高尔基在小说中展现了普通百姓于艰难中孕育希望的信念和决心。

(一)阿廖沙的父亲过世

小说以阿廖沙的父亲过世开篇。面对父亲过世,阿廖沙以三岁孩童的视角体察到外祖母和母亲在他面前展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让成年阿廖沙对外祖母和母亲的形象有着完全不同的童年记忆。在阿廖沙的眼里,外祖母是亲切的、快乐的,讲起话来是流利的,而母亲却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甚至对阿廖沙视而不见。外祖母带给人的温暖和母亲带给人的冷漠,给年幼的阿廖沙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童年印象,让他在面对父亲去世悲痛之余仍要承受来自两位至亲(外祖母和母亲)的冷暖相待。

(二)阿廖沙对外祖父与外祖母的第一印象

小说对外祖父和外祖母给阿廖沙留下的第一印象书写为展现童年阿廖沙的真实生活埋下伏笔,也是读者了解其童年生活的重要源泉。初识外祖母,阿廖沙感觉外祖母说话好像在唱着婉转悠扬的歌,歌声温柔,沁人心脾。外祖母的眼睛会说话,阿廖沙可以从她的眼睛里看到其內心映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高尔基不吝溢美之词,以阿廖沙的叙事视角,将外祖母温暖光辉的女性形象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告诉读者是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让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对艰难困苦的童年生活。与外祖母带给阿廖沙的温暖记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外祖父给阿廖沙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阿廖沙的眼里,外祖父是个小老头,身子单薄干瘪,鼻子像鸟嘴,眼睛绿莹莹,声音很尖厉,走路细而快,阿廖沙会不由得对他提高警惕以进行自我保护。

外祖父和外祖母给阿廖沙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第一印象,带给阿廖沙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其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让童年时期的阿廖沙切身感受到了和蔼慈祥的外祖母带给他的幸福和温暖,以及严厉苛刻的外祖父带给他的痛苦和冷漠。然而,正是与冷漠相对的那份来之不易的温暖让一个三岁幼小孩童在艰难岁月中能够拥有一份对其身心影响深远的温暖记忆,也正是这份温暖记忆成就了阿廖沙,让他敢于凛然地面对今后的人生,心存希望并勇敢地开始新生活。

(三)阿廖沙被打生病

因为对大人们巧用布料染色很是好奇,年幼懵懂的阿廖沙自己也想尝试着让白色的布变色,于是将桌布放在蓝靛的桶里。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外祖父。外祖父将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然后阿廖沙大病一场。凶狠的外祖父带给阿廖沙一个沉重的童年,让阿廖沙第一次体验到了小孩子被鞭子抽打时的疼痛和无助。生病以后,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屈辱和疼痛都极度敏感。这次被打生病的经历给童年阿廖沙的世界蒙上了一层深深的、厚重的、抹之不去的阴影,也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记忆。但在阿廖沙对周围的人和事,甚至对世界感到害怕和绝望之际,他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祖母和小茨冈的殷切关怀。外祖母和小茨冈竭尽所能地想要让阿廖沙开心和快乐起来,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看到世界的光明,感受人世间的温暖。所以,外祖母一直陪伴在阿廖沙的身边,甚至连睡觉都要和他在一起,给他尽可能多的关爱与呵护;小茨冈也常常陪伴着阿廖沙,给他讲述如何挡鞭子、少挨鞭子和被鞭子抽时不那么疼的方法。

三.以景衬境铺就社会情境与人物意识成长

景物描写映衬的是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高尔基擅长使用以景衬境的写作手法铺陈阿廖沙的生活环境和意识成长。本文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视角解析小说《童年》以景衬境的写作手法及其表征意义。

(一)自然环境

阿廖沙在父亲过世后便随母亲和外祖母坐船驶往外祖父家。在船上的日子,每当天气好的时候,阿廖沙会从早到晚和外祖母安静地待在甲板上。他们一起欣赏和感受着日出日落,山水城乡,秋风落叶,而最能触动和影响阿廖沙的则是外祖母在经历失去、痛苦和磨难后表现出来的淡定自若和达观心境。

甲板上的静谧美好与下船后初登外祖父家的沉重郁闷,带给阿廖沙的感受犹如天壤之别。初登外祖父家,阿廖沙看到的是低矮的平房,脏污的油漆,外突的窗户,刺鼻的气味,半明半暗的房间,怒气冲冲的人和乱窜乱跳的孩子。多年以后,外祖父卖掉房子,在缆索街上另买了一所新房子,阿廖沙对这个新房子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在阿廖沙的眼里,新房子漂亮、可爱、温暖恬静、鲜亮耀眼、舒适僻静,凌乱得令人愉快。阿廖沙对新、旧房子的印象也是对他生活境遇的内心投射与情感表达。在旧房子里,阿廖沙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磨难,生活得单调而乏味,除了外祖母、格里戈里和小茨冈,几乎没有人可以让他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振奋和充盈,但在新房子里却大有不同,新房子让阿廖沙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因为他接触到了“好事情”,还有很多他之前没有见过的人。“好事情”带给他更多的是思想的启蒙和意识的觉醒,让他对科学和科学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事情”也是除了外祖母之外,对阿廖沙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他所崇拜的人。

(二)人文环境

外祖父家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奇怪和不安。正如阿廖沙所看到的,这里的人们很少笑,即使笑,有时也让人摸不清笑什么。这里的人们大声叫嚷、威吓或是偷偷私语。在这个家里,阿廖沙神经紧张,疑心重重,犹如惊弓之鸟。阿廖沙犯错挨外祖父鞭打的前夜,被人领到厨房,他看到厨房里漆黑一片,而且安静得让人害怕,过道和房门被关得严严实实,窗外是昏暗的,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炉口是黑黢黢的。这种令人难忘的死一般安静的夜晚带给阿廖沙一种深深的压迫感、沉重感和畏惧感。

外祖父家的阴郁氛围也渗透在了雅科夫舅舅的琴声里。阿廖沙认为雅科夫舅舅的琴声常常诉说着哀怨,会让空气变得紧张而寂静,令人变得惆怅和不安。外祖父家阴郁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家里的每个人,包括萨沙。家里人口虽然很多,但萨沙却是孤单的,喜歡坐在半明半暗的角落里一言不发。萨沙的沉静和犹豫,愉快和惆怅也影响着阿廖沙,让他在嘈杂中学会保持冷静和思考。

虽然在外祖父家生活的大部分日子都是苦闷的,但苦闷和温暖又是相伴而生的。与格里戈里和“好事情”在一起时,阿廖沙总能感受到静谧和美好,尤其是对周围环境的书写从侧面烘托出阿廖沙的愉快心境。在和格里戈里聊天时,阿廖沙会用心地观察和感受周围的风景,还会静观炉子里的火焰、染锅上的蒸汽、房顶上的天空、阳光下的尘埃和烟囱上的蓝烟,用心地体验着大自然馈赠的一切美好。阿廖沙会与“好事情”共赏庭前花开花落,用心感悟生活。安静的环境孕育着“好事情”对阿廖沙的思想启蒙,因为“静”常常带给人思考和启迪。到了傍晚,阿廖沙和“好事情”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看周围的草木葳蕤,红晕的天空和匆忙的寒鸦。在安静的相处中,阿廖沙的思想得以解放,灵感得以迸发,心灵面貌得以创造和重塑,这也为阿廖沙的原型——作者高尔基后期的思想解放、意识觉醒和文学创作铺垫了重要的人生基石。

阿廖沙真正的自我意识成长是从母亲再婚离家之后,阿廖沙与外祖父和外祖母单独地生活在一起。在孤独的日子里,阿廖沙会静静地欣赏着落日余晖,掸走玷染身心的灰尘,赏庭前花开花败,听空中飘扬的音乐,让思想变得更加深邃,让内心变得更富力量,让思想、心灵和意识在孤独与静谧的岁月中沉淀升华,这也是促使他成为思想独立的有着自我意识的人的第一步。

高尔基的作品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观点和人的诗意形象,主张以文学改造人生,帮助人洗去“历史遗毒”,“追求‘无限地爱人们和世界的,在至高的意义上说的‘强的‘善良的人”。[2][3]37《童年》作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在关注人的思想的指导下,植根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生活,以高尔基个人经历为原型,呈现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叠加的双重叙事视角,通过对外祖父一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爱恨纠缠和利益交割的深度书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皇专制统治下前苏联普通市井小市民家庭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风貌。高尔基在《童年》创作中通过运用“正反相称”“冷暖相称”和“以景衬境”的衬托手法,以细腻的笔触、犀利的笔锋和铿锵有力的笔调将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经历和人物意识成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呈现在艰难世事中前苏联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及其在艰难中孕育希望的达观心境,而高尔基创作《童年》的重要出发点和启示意义便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郜书锴.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当代传播,2015(04):38-40.

[2]汪介之.高尔基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4):201-207.

[3]萧三.高尔基的美学观[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37.

项目:海南医学院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XRC220009);天津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YY21-016);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2022BYY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猜你喜欢
童年高尔基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关心少先队员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连环杀手爱德华·盖恩犯罪动机的成因探析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幼儿园户外联合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