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雯
小小呼啦圈一转二十年、学生八层叠人塔令人震撼,武术、散打、特色操、单杠、跳箱、轮滑、篮球、足球等项目,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在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各学校本着对学生终身幸福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相映成趣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泉山区各校体育课程十分注重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幼儿园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在中小学,根据各校特色项目,注重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同时,泉山区重视体育教材体系建设,立足传统、融通现代,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构建市、区两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区域各校因地制宜建设学校代表队,成立体育俱乐部,参加各级联赛。积极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深化学生运动会改革,泉山区每年开展赛事项目预赛。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目前,泉山区多所学校实现市队校办,各级各类体育类称号学校实现区域全覆盖。
强化体育创新和特色项目建设。各校从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求突破,认真梳理武术、推铁环、棋类、射艺、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同时,各校从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模式上求突破,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当前增强学生体质的新方法,是区域体育工作面临的时代任务。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努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更要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義、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