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国源
说起博物馆,您肯定不陌生,而且可能还参观过很多家。但是,您知道企业博物馆吗?
所谓企业博物馆,就是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文博设施,包括企业博物馆、展览馆、展示厅等,一般统称为企业博物馆。可能有朋友会问了,企业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组织,为什么要兴办文博设施、建博物馆呢?简单说: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二是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需要;三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
企业博物馆在国外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了。奔驰、宝马、波音、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博物馆。我国在1980年代开始有企业建立博物馆,北京是国内较早建设企业博物馆的地区之一。北京现有60余家企业博物馆,其中有70%的企业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有直接密切关系。下面,就给朋友们介绍几个颇有特色的企业博物馆。
集水知识科普与自来水发展历史于一身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在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地区的建筑群中,有一些颇具历史沧桑感的建筑物,它们就是京城最早的自来水厂——东直门水厂的旧址,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就坐落在其中。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是由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出资兴办的企业博物馆,2001年正式向社会开放。2009年,自来水集团在清末自来水厂旧址的基础上,整理、完善、扩建了北京市自来水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分为新馆和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两个展区,馆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博物馆已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节水教育宣传基地”。
走进自来水博物馆,迎接您的是序厅。序厅以白色墙面和大理石地面为基础色,打造出简约大气、高挑现代的空间形式,营造出整洁明亮的空间氛围。序厅正前方是我国著名艺术大师侯一民先生设计的《生命之源》主题浮雕。浮雕以双手捧出代表生命的水,水滴从手中沥出,滴入下方代表大地的五色土中。在水的润泽下,万物生长,青苗层吐。双手上方,以放射状的造型,分别代表了生命的诞生,从胚胎到初生的婴儿,从水中的游鱼、青蛙,初生的蝉、蝶,奔走的牛羊麋鹿,到天空中飞翔的天鹅、大雁。浮雕最高处两端分别是天安门和故宫的角楼。浮雕中心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彩凤,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和首都的繁荣。
走過序厅就进入了博物馆一层的科普馆。科普馆首先向观众介绍了自然界中的水、中国的水资源以及北京的水资源等内容,通过丰富、趣味的互动展示,使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与水相关的各类知识。科普馆的重点和亮点是北京自来水处理工艺,这里向观众介绍了北京的取水、输水、水处理、水质检测以及配水等。对于大家所关心的水处理内容,展览是由弧形屏幕影片、动画演示、沙盘模型三种形式组合来展现的。这种组合形式充分利用了展厅空间,将复杂的水处理工艺直观化、简明化、生动化,使观众易于理解,乐于观看。
科普馆还介绍了城市水循环、节水型城市、节水小常识以及与水相关的节日。其中生活节水常识是以动画的形式,为观众讲述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
博物馆二层的通史馆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多种展示手段,梳理和展现了北京自来水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自来水博物馆新馆的附近,是清代末期自来水厂的旧址。清末自来水厂旧址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包括来水亭、蒸汽机房、水厂办公用房等八座建筑。这些老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在自来水人的精心呵护下,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作为国内少有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工业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入《北京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为北京巿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充满通信电信科技色彩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现如今,几乎人人手中都有手持电话,通信联络非常方便。可是,您知道现代通信技术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吗?中国的通信技术是如何发展的,现在是什么状况呢?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可以给您一个答案。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是全国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最初的馆址在北京东黄城根电话局内,利用日伪时期原机房楼改造为博物馆,1997年开始接待内部观众。因馆址面积较小,2008年3月,企业出资又在北京骡马市大街9号北京联通综合楼内建设了新馆(菜市口馆),扩大了展陈面积,使展示内容更加丰富。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7月22日开馆,融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物、图片、视频播放、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幻影成像、互动展品等展示方式,以500多件实物、600多张图片以及十几段视频等,引导观众走进古老的北京城,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电信事业130年来的发展演变。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展陈主题是北京电信事业史,以三个单元共10个展览组,展示了从清代1883年电报进北京,直到当代的电报、电话、微波、短波、应急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电信线路等内容,全面展示了各个时期使用的通信设备和北京电信事业的独特性。观众可以通过互动操作,在得到视听享受的同时,获得知识的启迪。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珍贵的通信文物,还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翻阅清代的电话号簿,观看清代电报进北京的幻影成像话剧,体验人工电话交换机的操作方式,观看步进制交换机的工作过程,尝试自己亲手发送莫尔斯电码,通过北京最早的自动电话交换机通话,体验最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等等。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还以较大的篇幅展示了北京电信业独特的“重要通信”和“应急通信”内容。红墙边的天安门电话局、毛泽东主席题名的中南海电信局、大山深处的“五〇”机动通信总站等褪去了神秘的面纱,以各种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可以看到曾经为中央领导人提供过服务的红色专用电话机,为天安门阅兵使用的临时电话机,参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使用的各种电信设备。
博物馆的短信通信展区、微波通信展区、卫星通信展区、移动通信展区都有丰富的展品和故事,留待观众自己细细品味。博物馆还专门设有北京联通最新的业务技术展示区域,形象演示了移动通信、视频会议、电话导航、视频监控、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
北京电信通信博物馆新馆(菜市口馆)开放后,老馆(黄城根馆)依然保留,其建筑“北平电话北局”旧址被北京市政府列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陈列着200门1940年日伪时期安装的A29式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这套交换机是北京城内最早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在北京电话网上运行了54个年头,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好可加电运行并可接通公网的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它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是通信的“活化石”,是北京电信通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40年安装的设备,在中国技术人员的精心维护下,一直在北京电话网上运行到1994年才全部淘汰,服役超过半个世纪,极为罕见。黄城根馆机房内,还安装着曾在北京电话网上运行过的A40式、A47式步进制交换机和HJ921型纵横制交换机,可以通过实时视频传送到菜市口新馆,为观众演示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除了博物馆外,北京联通还开发了特色文化游览项目——通信之旅,接受大客户和单位团体申请实地参观运行中的通信局所,如卫星地球站、大型电话局、北京电报大楼等,通信电信博物馆则是“通信之旅”的重要一站。2005年7月,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举办“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设置了仿古样式的公用电话,为游人服务。2006年7月与颐和园管理处合作,在清代皇家电话专线所在地——颐和园水木自亲殿开办“皇家电话专线展”,再现当年电话专线的历史原貌。
通信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以及北京联通“通信之旅”则用大量历史的、现实的材料,向观众铨释了北京电信130年的发展变化,其变化之大、发展之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揭秘人民币生产制造过程的北京印钞公司博物馆
在京城右安门内白纸坊地区,坐落着一家略显神秘的工厂,它有武警战士的严密把守,人员车辆进出也非常严格。它就是印制生产人民币的北京印钞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印钞公司博物馆就设在厂区院内。
北钞博物馆占地900多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企业百年历史中最为突出、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内容,再现了企业的历史沧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百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馆藏的大量珍贵票样凸显了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和重要价值。
北钞博物館有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主要展示了清朝末年(1908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48年)40年中北钞公司从建立到发展的曲折历程。1908年,清政府确定在右安门内白纸坊地区工部火药局旧址上建立印钞工厂,当时名称为度支部印刷局,并派人到美国购置了一批先进的设备,这些设备现就陈列在展馆走廊里。清政府还用重金从美国聘请了海趣、格兰特等6位钢版雕刻专家来华指导工作。展室中对美国著名钢版雕刻专家海趣作了重点介绍。海趣在华期间担任度支部印刷局技师长,主管产品的设计、雕刻和制版工作。
他一边培训艺徒,一边设计、雕刻大清银行兑换劵——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次釆用钢版雕刻凹印工艺印制的钞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年的封建帝制,大清银行兑换券未能面市。尽管如此,它的印制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印钞行业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钢凹版雕刻技术的开始。中国纸币印刷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展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大清银行兑换劵的真貌,还可以看到实景复原的海趣工作室,其中有他使用过的桌椅、雕刻工具和净水器。1914年,海趣病逝。由海趣培养的以吴锦堂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钢版雕刻技师迅速成长,自行设计并雕刻了一套殖边银行兑换券,这是我国专业人员印制的第一套钢凹版钞票。在展馆里,观众也可以看到它的真容。
第二展室主要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北钞公司的发展历程。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正式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当天下午政府对中央印制北平厂(即北钞公司前身)进行军事接管。当时为支援大军南下,北平厂迅速组织力量恢复生产,赶印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决定,北钞公司又设计印制了第二套人民币。 1950年代末期,国家提出设计印制第三套人民币,北钞公司依旧担任主要印制任务。第三套人民币在我国货币印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印制发行的一套人民币。
第三展室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北钞公司保证国家货币发行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北钞公司参与完成了第四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香港币、澳门币的设计印制任务,并设计印制了我国首次发行的人民币塑料纪念钞——迎接新世纪纪念钞,以及北京奥运会纪念钞。
多年来,北钞公司除印制人民币外,还印制了一些特种票证及有价证券,例如粮票、油票、布票、外汇劵、银行兑换券、国库券、军用代金劵等。此外,还为朝鲜、越南等十余个国家印制了货币。
参观北京印钞博物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欣赏人民币的印制过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观众可以走进人民币的印制厂房,隔着玻璃窗,观看印制工人的生产操作。从白纸投入,就进入印刷工序。第一道工序是胶印印刷,就是印版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印版上的油墨先转移到胶皮布上,再转印到承印物上。第二道工序是凹印印刷,就是印版的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印版的油墨直接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用手触摸时,产生凹印手感。这两道印刷工序都在一层印钞工房内完成。
完成凹印印刷后,观众会看到产品进入到了印码工序。该工序也叫凸版印刷,就是印版的图文部分凸起明显高于空白部分,印刷原理类似于印章,主要用于号码印刷。印码工序在三层印钞工房内完成。一切印刷结束后,产品就进入到检封工序,主要是产品的后期质量检查和封装,这些工作在四层工房内完成。
这个时候,一张钞票的诞生过程就让观众尽收眼底,人民币生产印制的神秘面纱也就为您揭开了。您说,这个企业博物馆是不是很值得参观参观呢?亲眼看看每天都离不开的人民币的生产印制过程是不是很值得期待呢?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该馆目前只接待团体参观,需提前通过组织渠道进行联系安排,个中原因不说想必大家也是明白的。
可以亲手参与制作工艺品的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
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北京市珐琅厂院内。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有4000平方米停车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完善,专业讲解员能提供中英文双语讲解。
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于2010年筹建,2012年6月一期建成开馆。二期于2014年12月建成,2015年10月开馆。该馆是国内首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其馆名由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沙娜题写。从踏进博物馆的第一步开始,观众便会听到阵阵清幽的古筝乐声在馆内低徊,同时可以免费登录无线WI-FI,浏览相关知识、展品信息等。
景泰蓝博物馆有东、西两厅。东厅是景泰蓝历史文化资料展室,涵盖了景泰蓝发展史,珐琅厂历史档案,大师文稿、图纸、书刊、手迹,各时期经典代表作品,原始工具等重要资料。
景泰蓝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600多年历史。它是多工艺、多材料结合的产品,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在历史上,景泰蓝是明清两代宫廷名贵重器,明代由内务府御用监生产掌管,清代由宫廷的造办处“珐琅作”专司景泰蓝制作。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仿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工序模型,看到由乾隆皇帝亲自敲定图样的景泰蓝御用品制作过程,场景形象逼真,富有情趣。封建王朝覆亡后,景泰蓝艺人流落民间,景泰蓝工艺品也走向了社会。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景泰蓝生产经营十分艰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景泰蓝厂家和作坊已经衰败到了岌岌可危、难以为继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景泰蓝的生存和发展。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抢救景泰蓝工艺美术小组,竭尽全力恢复景泰蓝的设计制作和生产。观众在展厅里可以看到当年抢救景泰蓝的情况,看到1952年工艺美术抢救小组设计的产品,如景泰蓝台灯、敦煌纹样的大盘、烟具等。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当时设计的产品今天看来仍为经典之作。1956年,国家将40多家珐琅作坊合并成立了北京市珐琅厂,后又将国营特艺实验厂职工并入珐琅厂,珐琅厂职工达2000余人,景泰蓝设计、制作、生产、经营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珐琅厂从成立之初到1980年代末期一直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产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也为国家创造了宝贵的外汇收入。在博物馆里有景泰蓝椒面罐、狮顶罐、将军罐、西瓜罐、唐马、蹲狮、异型产品系列等众多产品的展示。
1990年代以来,珐琅厂积极拓展景泰藍的应用领域,适应市场需求开发了华夏文化、欧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系列产品。近年来更是将景泰蓝应用到一些大型工程上,如首都机场专机楼900余块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工程、新加坡佛牙寺大型景泰蓝“转经轮藏”工程、2014年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国际会都集贤厅景泰蓝装饰工程等,使景素蓝工艺产品之花在更多的领域盛放。展厅中,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对此作了介绍。
精湛的工艺、绝佳的作品离不开人的创造。博物馆东厅专门设有老艺人、大师、技师展墙,详细介绍了自1956年珐琅厂成立以来一些老艺人、大师的生平和工艺特点、艺术成就,看后使人赞叹不已。
博物馆西厅是景泰蓝“珍宝馆”。这里以高仿元明清时期制作风格的珐琅器为主,同时陈列了珐琅厂建立以来的部分经典作品、老艺人作品共计120余件。价格最贵的当数有40多年历史的“铜胎掐丝珐琅兵马战车”,这是仿西安秦始皇陵铜车马,并按原型1:1比例制作,总长3米,高2米,由4匹战马和战车、伞盖、驭手、弓箭、盾牌等多部分组成,大小数千个零件。兵马战车由珐琅厂大师邵家增整理造型,宋荣辉设计纹样,上百位老艺人集体制作。其色调以景泰蓝的“蓝”为主色,以古铜纹、拐子纹作装饰。作品形象逼真,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景泰蓝工艺中难得的传世珍品。
2010年,一位西班牙客人想出500万元人民币收藏此作品,但公司没舍得出手。之后也有一些客人来公司洽谈,欲收藏该作品。
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有一个突出特色是互动性很强。博物馆配套有1000平方米的技艺展示、互动区域和一个多媒体会议室,在这里,大家可以免费参观景泰蓝制作工艺过程,并且在高级工艺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参与景泰蓝掐丝、点蓝的工艺制作。博物馆还聘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大师担任顾问,不定期为来宾提供景泰蓝历史、文化、鉴别、收藏、保养等方面的知识讲座。
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不是单一的博物馆,还有1000余平方米的“京珐艺苑——景泰蓝工厂店”等候您的光临。如果您对博物馆内的藏品有兴趣,可以到这里选购或进行个性化定制。工厂店内有2000余种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代表了我国景泰蓝发展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全聚德展览馆、北京同仁堂博物馆、首都牛奶科普馆、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北京电力展示厅、北京琉璃河水泥博物馆、中华航天博物馆等众多富有特色的企业博物馆,限于文章篇幅就不能一一介绍了。这些绚烂的企业博物馆之花,正翘首以待,等候喜爱博物馆之旅的您来釆撷呢!
编辑 张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