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学作文教学的思维困境

2023-05-23 09:16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作作文情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李 磊

随着对学生表达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写作中一度面临着写作题材空洞和写作方法匮乏的问题。学生笔下的文字存在两大问题,即缺乏个性与可读性。在这个信息更新加速的社会,事实上,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远甚于过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单调无趣的作文内容正在产生矛盾。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激活他们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需要教者深入思索。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从思想到写作实践这一过程中感受写作的魅力,将“写作”提升为“创作”。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但绝大多数的教师提及这个话题时倍感头疼。实际上,写作的主体——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度面临着“无素材”“缺方法”“低热情”的窘境,写出的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与范文一般千篇一律,矫揉造作,假话连篇,少有真情实感,更谈不上言辞动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个班级中,能够有三五篇优质的作文便已经很不错了。实际情况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远比过往内容更多,范围更广。而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应具有时代性和多元性,应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要想解决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首先去探究一下学生写作背后的心理状态。

一、写作心态下的思维误区

1.写作素材等待被激活

学生对写作的惧怕,最主要源于没有写作内容。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在作文时绞尽脑汁,在与人交往中讲话却是头头是道。他在班级中往往能够很快地成为舆论的中心,用自己口中的动听的故事吸引周围的学生。可是,这些动人的故事,这些具有说服力的言论,一碰到作文就瞬间化为乌有。换句话来说,我们日常作文教学中希望学生呈现的素材,与学生本身积累的素材,大部分时候是无法重合的。学生即使知道该写什么,也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内容也得不到认可。

比如在笔者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作文时,其中一篇作文要求学生给动画人物编写新的情节故事。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班内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写作水平远远高于平时。究其原因,是因为此作文题目提起了他们的兴趣。而在同样的班级,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去描绘秋天的树叶时,很多孩子写出的内容大同小异,生搬硬套地使用比喻、拟人手法,从外形到文理到颜色的布局安排与例文大同小异,空洞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写的作文,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给自己看的,也不是给读者读的,而是给老师“打分”的,那么,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对老师、家长、学校、社会的看法甚至怨言,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回避。由此可见,我们在日常的常规作文教学中所见到的作文,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作文水平。

2.写作技巧等待被利用

写作的方法,归纳而言为行文布局、修饰文字。当学生升入六年级时,他们对记叙文这类文体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已经训练过并且掌握了。

笔者对比自己的文章与班级中学生的作文,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学生都会使用我们作文中所用的方法。唯一区别只有三点:其一,学生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用得比较生硬,读起来与整体格格不入,而成年人的作文却不然。其二,学生作文中存在大量模式化内容,说到“溪水很清”,后面大多数人都说“游鱼石子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说到“教室里很安静”,绝大多数人都会跟一句“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作文开篇写景,总离不开“有一天,天气晴朗”“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学生写作技巧的使用过程中往往拾人牙慧,缺少创造性的想象与生成。

教师总是把这些现象的产生归结于学生阅读的书太少,提笔写作的次数太少,可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一点:写作方法的使用要想到位,是要有情感为依托的。写空洞、虚假、迎合教师的作文,真情实感根本无从谈起。没有真情实感,也就没有自然而然的想象与联想。各种手法再如何精妙,失去了有创意的内容支撑,要想成句,自然只能生搬硬套。

3.写作热情等待被点燃

当素材、情感和方法都具备的时候,学生已拥有了写作的能力。一个拥有表达欲望的学生,让他产生写作的冲动自然不成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学生创作热情的只有时间不足和作文字数过多。但是,我在班级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个别顽皮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传递小纸条。尤其是女生与女生之间,会利用纸片传一些悄悄话。虽然说这样的行为违反课堂纪律,但是,很多纸条上书写的文字数量不少。也就是说,“学生害怕字数过长的作文”这个命题本就不成立。而在小学阶段,相对来说,写作文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二、创作思维中的情感激活

从学生的写作心理分析,要想有效地解决小学阶段学生写作“无素材”“缺方法”“低热情”的问题,必须从心理根源上入手。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地将“写作文”逐步发展成“创作”,让学生以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以作家的笔触描绘生活,而不仅仅是将写作定义为简单的文字搬运。心理上重视以后,行动上的改变指日可待。

1.以作家眼光观察世界

当学生用创作来要求自己的写作时,就转换成用作家的眼光来寻找写作的素材。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提供的写作内容,更愿意尝试全新的、富有时代性、富有个性的内容。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并非迎合读者的阅读取向的,而应该是引导读者的阅读思维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原则,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无论这种情感是否被他人所接受。只有这样,学生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认知才会被激发,他们的素材才会有生命力,有认同他们的群众。

2.以自我需求选择素材

当学生有了创作的意识,选择了合适的题材,那么只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这个年龄层次应有的水准,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情感的迸发,会改变语言的生硬和技巧的滥用。当然,这样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反复修改、打磨自己的作品,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但是,这个过程要比以往容易得多。因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作品,往往在内容上已经具有了可读性。哪怕文辞并不优美动人,至少可以情感人。无论是自己修改还是请他人修改,这样的文章才有吸引人阅读的内涵。我们总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改自己的文章。并非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足够好,而是因为这篇文章是生搬硬套而来,是凭空臆造,为了将根本不会写的内容变成一篇数百字的文章,他们已经耗尽全力,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改。更有甚者,他们根本没有欲望读一篇内容连自己都没有兴趣的文章。

3.以读者意识推动创作

当一名学生以创作者的身份定位自己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读者的意识。所谓读者意识,便是有让自己的作品被人阅读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诉求,无论这个读者是他人还是未来的自己。但是,要强调一点,就是教师并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因为作者、读者、作品三者三位一体,应该是互相平等的存在。而教师以审视的目光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学生很难以平常的创作心态面对教师,作品自然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变化。学生有了读者意识,便有了创作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改善后的写作提升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将“写作文”变成“创作”,教师便需要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这样的思想转变,会改变学生的创作心态。而心智尚不成熟的他们面对这样的改变,很可能行差踏错,对写作、学习、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1.作文教材的大胆重构

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多给学生自主命题的空间,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要减少命题作文的写作,让学生写周记或者随笔。第二,要用孩子式的眼光关注世界,关注孩子的双眼所看到的世界,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自身的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找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写作题材。第三,语文教材上的写作内容,其实可以进行一定的结构重组。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语文教材的变化并不大,一个数十年前的作文题目是否合适今天的学生值得商榷;一个以农村学生立场选择的作文题目是否适合城市的孩子,也值得商榷。教材中教授的作文技巧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写作的内容,却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的需求,大胆地解读重构。

2.创作心态的理性疏导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自主性大大提高,思想的碰撞不可避免。作为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更加多元化、自由化,单纯的说教式灌输更难起到作用。我们要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作文中出现的思想的偏差,不可粗暴对待,而应该理性分析,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解决。这样,既能做到以人文本,以生为本,更能够为学生接下来的创作起到启迪的作用。

3.校本教研的全面支持

在广大的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较为理想的写作能力。在一个班级中,部分学生连作文的字词都无法写对,句子无法写通顺。他们的水平,落后于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是应该按照原先的作文教学思路走下去,帮助他们打牢基础。教师应该与学校合力,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挑选合适的学生,对“转变写作思想认识”这一命题进行探索和改进,形成有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写作课程。

当我们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同样,当我们发现作文教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老师也尝试着换一个模式去进行探索。我们同样可以鼓励、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解读“写作”这两个字的基本含义。我们将他们的“写作”定义为学习粗浅的文字运用技巧,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限的。当我们将这种“写作”放在一定的高度时,他们所能达到的水平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猜你喜欢
创作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墙之隔》创作谈
情感移植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