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凡婷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不久前,中核集团一条“硬核”喊话《流浪地球2》的微博火出了圈。一张由中核集团牵头研发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以及中国环流器二号A(HL- 2A)装置的海报,再加上随后跟进的一波“大国重器”团建式报道,引得万千网友直呼真的“硬核”浪漫,导演郭帆“瞬间泪目”。
这“硬核”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核电。
早春时节,《国企管理》记者走进了中国核电总部。与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展开了一场“让科幻照进现实”的面对面交流。
“通过业务整合、流程优化和资源配置优化,中国核电正向‘成为集约化管理的示范样板和世界一流企业全力冲刺”。在卢铁忠的“霸总”发言中,一幅全新的中国核电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
在接待室,挂在墙上的一幅《核电青绿山水图》映入《国企管理》记者眼帘,图上按时间顺序清晰标注着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
“自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算起,中国核电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30年来核电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向更好,这是我们在设计、制造、建造,包括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成绩的一个积累”,讲起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卢铁忠神采奕奕。
对于中国核电乃至整个中国核工业来说,秦山核电站的意义都是重大的。这是我国第一座依靠自己力量研究、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并网发电,改写了我国陆上没有核电站的历史。从30万千瓦级的秦山核电站,到百万千瓦级的“华龙一号”,折射出中国核工业的沧桑巨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国际上,核电建造一直有着“首堆必拖”的魔咒。因为核电建造安全是生命线,在建造过程中哪怕是微小的部件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而在自主化技术的支撑下,2015年5月开工建设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成功打破了这一魔咒。
2022年3月,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我国也成为继美、法、俄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再到项目出海,零起步的中国核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卢铁忠自信地说道。
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全球核电机组2021年综合指数排名显示,全球393台运行机组参评,77台满分;中国大陆地区48台机组参评,37台满分,约93%的机组综合指数处于中值以上,处世界领先水平。其中2021年,中国核电满足核算条件的22台机组中有19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满分机组数和满分比例数都排在世界第一。
从数据来看,中国核电的生产运营业绩已经走在了全球核电行业的最前面。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成为我国的一张新“名片”。
在全球“脱碳”的大背景下,发展核电正在成为全球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核能行业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卢铁忠认为。
随着当前全球核电产业发展加速回暖,中国的核电发展政策也渐趋积极。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次提到核电,把核电技术列为代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这意味着核电产业进入增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核电,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产生电能。1千克铀235裂变后产生的能量,大致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核电高效、稳定,不像风电、水电、光伏那样需要‘看天吃饭”,卢铁忠介绍说:“核电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产生任何的碳排放,核电全产业链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与水电、风电相当,仅是太阳能发电的五分之一,比煤电低约2个数量级。”
“如果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核电装机要达到4亿千瓦,我们现在才5000万千瓦。”卢铁忠告诉《国企管理》记者,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卢铁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至2025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大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台至8台核电机组,甚至10台的核准开工节奏,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约为7000万千瓦。为此,中国核电做好了准备。
提及未来装机量方面的发展目标,卢铁忠表示,2022年底中国核电的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1253.07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规划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600万千瓦、非核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
北起首都雅加达,南联西爪哇名城万隆,全长142公里的雅万高铁是印度尼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印尼战略对接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与中国高铁沿着“一带一路”飞驰一样,中国核电也正循着这一路径风驰电掣。
卢铁忠介绍说:“通过‘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华龙一号标准体系,不仅有力提升了中国核电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将支撑‘华龙一号不断加快批量化建設和‘走出去的步伐”。
2021年5月,“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 2)机组正式进入商业运行;
2022年2月,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就“华龙一号”落户阿根廷签署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
同年4月,巴基斯坦卡拉奇3号机组,海外第二台“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
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在总结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完全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已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三代核电优选方案。
“‘华龙一号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核电发展的主要机型。随着‘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建成,势必推动中国核电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版图”,卢铁忠告诉《国企管理》记者:“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华龙机组,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已与巴基斯坦、阿根廷、巴西、埃及等多国签署合作协议,已经与巴基斯坦、阿根廷等60多个国家地区达成合作进展,‘华龙一号将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增添新的光彩。”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技术服务走出去,中国核电国际层面的合作交流也在持续进行,与国外各大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每年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支援数十名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各国核电运行、建造领域经验共享、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进而辐射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卢铁忠看来,这既是中国核电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也是努力的方向,更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2021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名单》,中国核电位列其中。
“我认为,只有第一名才能做标杆,第二名你都不好意思做标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流,更是各领域都争第一名”,在卢铁忠看来,一流的企业,就要有一流的行动。
通过卢铁忠的介绍,《国企管理》记者了解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中国核电的工作清单非常清晰:紧紧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抓好改革专项工程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六方面工作任务有举措、有节点、有反馈、有监督……可谓一招一式,皆有板有眼。
“改革三年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卢铁忠十分坚定地说:“中国核电的目标从来不是达标,而是做到优秀并且追求卓越。因此,必须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
据了解,对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国核电对56项重点改革任务逐条分解为306条具体措施,并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完成标志、完成时限等,将与企业相关的各项制度举措全部落实到实施方案中,持续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力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清晰、责任落实,取得具有明确时间节点的标志性改革成果超过了80项。
特别是,在严密的网格之下,中国核电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又被反复圈出,重点推进。在三年行动的实施推进中,卢铁忠带领管理团队,重点聚焦在科改示范行动、三项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落实等重点难点问题上,着力破题攻坚,力争做到每一个解题步骤都清晰高效。
一组数据反映了中国核电这3年的改革成绩:截至2022年5月30日,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56项总任务和306项举措,中国核电超前完成了国务院国资委要求的“7月前完成全部改革任务”的目标。
卢铁忠介绍说:“在不断深化改革中,中国核电旗下的五大运行核电基地蓬勃发展,多个核电新项目已积极有序开工建设,‘核能+新能源+敏捷端新产业布局日渐清晰,前期开发稳步推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核电运行业绩稳居世界第一,主营收入和利润屡创新高,净利润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大关。”
据统计,中国核电2022年上网电量较上年同期增加,市场电价较上年同期业绩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1月,中国核电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经公司财务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5000万元~920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11.34%~14.46%。
“今日的成績正得益于以往的规范治理和改革创新,中国核电已然处于稳健向上的发展平台期”,对于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卢铁忠话语依然透露着自信与坚定:“改革创新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
编辑/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