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珑
三四年前,刘女士开始觉得走路脚底板痛,一年多前,其左足底第4 趾部位疼痛加剧,因此反复多次就医,然而症状一直未得到缓解。
再也受不了疼痛折磨的她,专程从嘉兴赶到杭州就诊。刘女士自述,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爱美常穿高跟鞋,但由于经济原因,不合脚、鞋底硬的鞋子也不排斥。日子久了,刘女士常常感到足底刺痛、胀痛,而且这种痛会向足趾放射,但不超过踝关节。医生分析,她的情况很可能就是穿高跟鞋导致的。结合临床经验和检查情况,医生诊断其患上了“左足跖间神经瘤”。
紧接着,医生为刘女士实施了左足趾神经探查松解+趾神经瘤及局部趾神经切除术,术后第二天,走路疼痛消失的刘女士就出院回家了。后续,刘女士把同样因穿鞋穿出毛病的闺蜜,以及打篮球打出类似问题(鞋子过紧)的儿子都介绍到了医院治疗。
跖间神经瘤又称跖骨间神经瘤、压迫性跖痛症、Morton跖痛症、原发性跖间神经瘤,为趾总神经的趾间分支受到刺激或压迫等因素,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引起疼痛的临床症状群。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多为单侧发病,最常见于第3 趾蹼间隙,其次为第2 趾蹼间隙,第1、4 趾蹼间隙罕见。
具体病因包括:
●前足局部的骨折、关节脱位。
●反复过度使用前足:如进行篮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
●穿高跟鞋、过紧的鞋袜:穿高跟鞋负重时,前足的应力负荷急剧增加,同时足跖趾关节更为背伸,被拉紧的趾神经易受到损伤;经常穿过紧的鞋袜可导致跖骨头长期反复挤压趾神经,致后者反复缺血水肿,最终形成神经瘤。
●趾总神经周围的滑膜囊肿、腱鞘囊肿、脂肪瘤等肿物,压迫、刺激神经后也可引起跖间神经瘤。
跖间神经瘤其实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毛病,但刘女士之前去了那么多大医院,为什么就是没看好?医生强调,跖间神经瘤病程多缓慢,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明确,性质难以确定,除非遇到临床经验丰富的骨科或B 超医生,或者做核磁共振3.0T 才可以看出,因此容易被误诊。
临床中,跖间神经瘤以这类女性居多——喜欢穿尖头高跟鞋。尖头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脚掌比较窄,有可能会造成脚前部过度挤压,其中的神经也被反复压迫,就可能造成瘤样改變。如果鞋跟比较高,这种挤压会更严重。
跖间神经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但得病后会影响正常生活,因此他建议大家日常选择有利于足部健康的鞋子。如果真的出现了疑似跖间神经瘤的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
●保守治疗
用于病变较轻者,或用于减轻症状。
●节制足部活动
可穿宽松的鞋,使用足垫或跖骨垫,减少外界压力对神经的压迫,减轻肿胀感觉。
●抗炎镇痛
可试用甲泼尼龙及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治疗,以减轻神经周围的肿胀,缓解症状;或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以减轻疼痛。
●手术治疗
一般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前足疼痛,同时疼痛位于第3、4趾间者。目前临床统计,手术切除效果理想。
不少人认为足部疼痛是“小毛病”,忍一忍、缓一缓就过去了。脚疼虽然不一定是大问题,但最好别忍,交给医生判断会比较稳妥。
其中,有4 个“大坑”是引起足部疼痛的常见原因,看看你有没有中?
●走路的姿态不对
正常来说,人体一般是用脚后跟的中外侧着地走路,整个脚的受力点基本集中在脚的中部。走路方式不对,就可能造成关节受力变得不正常,引起关节、肌腱、韧带损伤,继而导致疼痛。
●穿的鞋有问题
除了高跟鞋,不少人爱穿的人字拖也有隐患。因为它的固定结构只有脚趾间的带子,走路时往往需要勾回脚趾,把踝往内侧翻,抓住鞋底,防止鞋掉下来。
双脚长期处于这种姿势,会导致肌腱、小腿和足部肌肉、足底筋膜受力不正常,走路姿态发生变化,造成损伤疼痛。
●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引起足部疼痛。如类风湿会导致脚的关节被破坏,导致足逐渐出现畸形,手也会出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治疗。
还有强直性脊柱炎,除了会导致脊柱损伤、关节损伤之外,此病还可导致肌腱炎,尤其常见的是跟腱炎,即脚后跟后侧疼痛。
●自然衰老
年纪大了,足弓会下降,整个脚都会塌下去,变宽大。容易导致关节炎、足底筋膜炎等疾病的发生。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鞋子或配一双合适的鞋垫。
编辑/胡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