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践行,推动着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不断发展。多年的非遗传承实践,让广大非遗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深切认识到,“非遗在社区”必须与时俱进,与社区居民自治、社区更新等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相融合,才能探索出一条“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非遗保护在社区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数字赋能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科学保护、精准传承,不断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智慧阅读的迅速发展为非遗在社区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非遗为全民阅读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内容,充分发挥了阅读推广在社区的需求优势,为非遗在社区传承保护注入了新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全国多地在非遗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本文仅就近年来长宁建立“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智慧图书馆试点为例,进行研究探索。
根据上海市文旅局深入推进“非遗在社区”的工作要求,长宁区精心支持各非遗项目“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通过资金保障、传承人(在地居民)培育、平台搭建等措施,本区10个街镇建立起“非遗在社区”长效合作机制。然而,随着社区更新和“10 分钟美好生活圈”的不断推进,“非遗在社区”如何与基层居民自治、社区更新、居民生活等社区治理问题紧密结合,如何与便民利民、邻里交互、团队组建、文明创建等社会主义文明城区建设深度融合,这些问题都摆在了区非遗机构和社区工作者的面前。
天山西路北渔路口,位于北新泾,地处长宁西部,数度被评为“上海市民间艺术之乡”的新泾地区,目前是长宁西部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交通枢纽地。历史上,这里是人文历史悠久的新泾港源头,也是上海最早的水路连接长三角的经济集聚区,更是江南文化和国际都市文化相交汇之地。2008 年,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并落地于此。多年来,作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机构,包括区内多个非遗保护社会点位中,均没有面向公众可提供非遗阅读、非遗研究的服务场所。长宁非遗保护中心经过多年积累,通过跨省市馆际交往和学术交流,已收藏了数万册的非遗图书,但由于管理力量和技术水平有限,多年来始终未能将这部分馆藏非遗书籍纳入图书流通系统,原有的非遗阅览室也未能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白白浪费了现成的非遗藏书资源和场地资源。为此,经广泛征求街镇和社区意见,区图书馆和非遗中心会同周边街镇,就向新泾地区居民提供非遗借阅服务,将天山西路北渔路沿街面房屋改建为非遗特色阅读服务点,形成立项意愿。
1993 年民间绘画“西郊农民画”所在地本区新泾地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 年来,活跃于新泾地区的非遗保护项目累计有21 个(全区33 个),其中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4 个;在地非遗传承人13 人(全区23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新泾地区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和江南文化。鉴于浓厚的江南文化历史渊源和非遗保护基础,由区文旅局牵头,协同区文旅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在地街镇的积极配合下,建立了新泾地区各社区居民议事制度,积极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优势,就公共文化服务和“非遗在社区”工作,开展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周边街镇和社区居民的意见,从居民的文化需求出发,最终形成在新泾地区设立非遗特色阅读服务点的决定,在长宁区非遗中心一楼(北渔路天山西路口沿街面),打造起“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将长宁“智慧图书馆”模式与非遗主题相融合,形成智慧阅读场景与图书馆数字服务系统支撑下,“非遗在社区”长宁创新发展案例。该项目被列入长宁区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惠民实事工程之一,受到了长宁人民的热情支撑和热烈欢迎。
1.开辟“非遗研究新空间”,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划分为四大区域:智能借阅区、非遗文献典藏与研究区、少儿民俗阅览专区和普通阅览区。开设“非遗典藏、上海习俗、古典文学、旅游天地、科创手工、饮食生活”六大专架,为市民读者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特色主题阅读与研究空间。“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的建成与开放,既是“非遗+阅读”长宁“非遗在社区”创新发展新探索,开辟了非遗研究社区推广的新空间,又是长宁区图书馆智慧阅读建设的新项目,实现了非遗社区传播与数字化转型的双突破,夯实了上海智慧图书馆建设长宁先行试点项目内容,提升了“非遗在社区”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2.嵌入当地项目特色,展现非遗原创生态魅力
沪剧、江南丝竹、海派撕纸、西郊农民画,是目前活跃于长宁新泾地区的4 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海派撕纸、西郊农民画属于传统美术类非遗,沪剧和江南丝竹属于传统音乐类非遗,两者表现形式和展现方法完全不同。为突出智慧阅读场景的形态特色,“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如何利用有限的书房空间,将不同门类的非遗项目巧妙地展现出来,做到阅读和展呈两不误。设计师们充分听取了长宁非遗保护中心和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建议,将沪剧和江南丝竹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电子明信片、电子阅读卡、点播影院等形式,由读者自助选取有声服务,将海派撕纸、西郊农民画以及其他非遗项目,分别以元素提取、环境装饰、名录标签、文创展示等静态方式展呈,做到和智慧阅读场景巧妙融合,适度点缀。
3.非遗文化在地传播,开拓“市民夜校·非遗课堂”
“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建成后,因其周边便捷的交通布局和当地丰厚的江南文化底蕴,让社区居民,实现了为上学的孩子和上班的白领在家门口学习非遗的梦想。市民夜校在长宁开办三年来,其服务点位随社区需求正逐年增加,且设置的培训内容紧紧契合点位周边居民需求。如新泾地区于2022 年下半年起,每周五晚开设“海派撕纸”“海派年画”“皮影制作”课,点位设在“新页书房”,均由市区两级非遗传承人担任主讲。公众号上报名推文一出,立刻被“秒杀”,为此“新页书房”一度成为市民艺术夜校长宁分校各点位中最为火爆的一个。这种非遗在社区的传承,一改以往街镇居委组织、行政干预的传统方式,让受益面和知晓率大大提高,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满足感也大大提升,打通了非遗传播在社区的最后一千米。
作为全民阅读文化品牌,2023 年长宁区读书节紧密围绕“红色、江南和海派”三大文化品牌开展,通过总分馆联动(图书馆总馆和10 个街镇图书馆分馆相呼应),开展“世界客厅”“阅读上海”“一江一河”“阿拉长宁”四大板块系列文化活动,展现“数字长宁”与“最虹桥”发展新阶段全民阅读的新面貌与新风尚。其中非遗主题馆相关阅读活动纳入“一江一河”板块。非遗主题馆位于地处北新泾的“苏河源”,即历史上的新泾港河吴淞江的交汇处。5 月25 日下午,“长宁·红蔓朗读会”走进新泾地区,通过文本朗读和江南丝竹表演,共同展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泾记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促进了民间乡土文化的繁荣,被誉为新泾镇“四大非遗”之一的江南丝竹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朗读会上,知名话剧演员翟煦飞精彩演绎《最后的江南丝竹》,展现出“风飘乐声处处闻”的景象。伴随着讲述,根据市级非遗项目“海派撕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华兴富的故事创作的《撕广告纸撕出一项民间艺术》以及华老师现场撕纸表演,让朗读会现场气氛一度达到顶峰。
作为上海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先行试点项目,长宁区图书馆自2021 年以来,率先开展多项智慧阅读场景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市民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便捷易用的阅览体验,同时也将先进的数字化转型理念运用于文化服务和非遗保护相关领域之中。其中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展览技术,被率先运用于“非遗在社区”的实践当中,是“非遗在社区”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在此基础上,虹桥·元美术馆应运而生。虹桥·元美术馆邀请非遗策展人参与数策展、搭建展陈、数字布展,还定期举办元宇宙非遗沙龙活动。活动期间会有5 个非遗展厅同时在线,4 种不同风格的活动满足了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审美。社区居民置身其中,不仅能看到元宇宙领域非遗艺术家们创作的千变万化,而且能透过这些非遗原创作品去感受与想象,更多的年轻观众群以更自由、更开放、更便捷的形式,参与到元宇宙非遗艺术创作中,实现了自己对非遗、对艺术的美好追求和创作探索。
新泾地区居民集聚,爱好文艺活动的风气浓烈,西郊学校、绿苑小学、新虹桥小学、北新泾二小等学校都有各自的非遗特色文艺团队。为更好地实现非遗帮扶、精准对接,我们将相关社区和在地学校的非遗诉求进行收集汇总,开展“非遗在社区”特色服务,如帮助绿苑小学组建少儿皮影戏表演队,自编自导自演十二生肖皮影故事,帮助西郊学校办好青年沪剧试验基地,邀请国家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陈甦萍担任总指导,在初中生中培育沪剧新苗,联合长宁沪剧团为西郊学校提供参与沪剧新戏的排演机会,为沪剧艺术培育青年专业人才,输送新鲜力量。
虽然,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并非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但随着社会大美誉的广泛深入,社会美育已被纳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除学校美育、家庭美育之外,培育“四有”青年的重要途径,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引导方式,具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长宁具有非常良好的非遗保护社区基础,非遗体验、非遗互动、非遗传承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非遗传承”为内容输入,赋能“社会大美育”,以“非遗在社区”为媒介,通过全方位、广覆盖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教育市民“读书好”,引导市民“读好书”、培育市民“好读书”,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多方面,对广大市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具有实践价值的。通过阅读主题的文明共治,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能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培育上海城市品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区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长宁现有“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23名,其中国家级2 名,市级10 名,区级14 名,先后出版长宁非遗系列丛书10 余本。所有非遗传承人既是文化志愿者,又是阅读推广员,更是非遗传承宣传员。在阅读推广中,他们既可作为文化符号推进非遗普及,亲身讲述或演绎非遗故事,又可以传承人之口,传播长宁非遗文化之魂。值得一提的是,以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朱国萍为原型,由沪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甦萍亲自挂帅创作、主演的沪剧《小巷总理》,受邀参加中宣部、文旅部联合主办的“2019 年全国基层院团戏剧汇演出”,生动演绎长宁故事,获得首都观众的热烈反响。经过5 年多的打磨,该剧不断更新,接续创作了《小巷总理》2.0、3.0 版,在长宁各个社区家喻户晓。该剧的演出片段,在新建的“非遗主题馆”之“沪剧艺术展示馆”中,以声影空间的形式,向市民免费播出。该剧的热播,是社区故事和沪剧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形象和非遗传承人精湛技艺的完美结合。
在“新页书房”里,通过书架自带的电子显示屏,读者就能知道书架上有些什么书,且每本书自带“身份证”芯片,管理员可随时“定位”书籍所在位置,大大减轻了图书检索及排序的工作压力。馆内提供“在馆阅读”和“自助取书”两种阅读方式。如选择“在馆阅读”,读者入座后,阅读机器人就会带着所选书籍来到座位旁,输入“暗号”就能与读者“心照不宣”地完成书籍借阅流程,阅读完毕后,读者还可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便捷还书。如选择“自助取书”,读者可使用无接触智能柜进行自助预约取书,实现24 小时无人借阅服务,大大提高了书籍借还交互便利,降低了人工借还工作成本,延长了阅读服务工作时长,实现了书籍的“全程”智能借还,让智慧阅读走深走实,让“非遗在社区”与“智慧阅读”融合模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