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志群
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时至今日,我国非遗教育体系已初见规模,形成多级建设、多点分布、多样并存的蓬勃发展态势。
多级建设主要包括非遗学科、非遗专业、非遗职业技术、非遗进校园、非遗教育传承等。如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是全国首个获批的非遗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部公布的2020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专门设置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美术等中职专业,民族表演艺术、民族服装与饰品等高职专科专业以及戏曲表演、工艺美术等高职本科专业。而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教育传承基地建设则是在以往开展的基础上更加普及和深入。
多点分布表现在随着非遗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院校迅速增长。例如:2020 年西安音乐学院申报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成为该专业的始设高校。次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备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高校激增了10家。现今全国共有162 个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各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明确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
多样并存则是在非遗教育体系内,各级教育机构依据专业定位、社会需求、地方文化等要素架构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来讲,高校非遗教育具有整体性和专业化特点,课程设置兼顾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等,基本形态是“系统专业+地方文化”。中等专科学校的非遗教育具有专技化特点,课程设置偏重具体专业和技艺,呈现“非遗传承+手工技艺”的特色。中小学非遗教育则偏重非遗传承,多以校本课程、传承人讲座的形式出现,呈现“非遗项目+当地特色”的形态。
我国非遗教育体系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在科学系统、创新长效等方面做更多扎实的工作。尤其在学科建设上,上游要继续扩大高校非遗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尽早争取申报设立非遗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中游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本科专业为核心,持续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选拔,发挥好上下游的纽带作用;下游要精准、合理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重点对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和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项目给予支持,在重点培育技艺性非遗人才的同时,也要兼顾向中上游输送学术型人才,以期形成非遗教育体系全链条联动,体系化人才培养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