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芳 杨刚俊 甘柠瑞
(太原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晋作家具”是以山西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传统家具,与京作、苏作、广作被誉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四大流派。作为晋商文明的物质载体,其形成、发展与当时晋商的繁荣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晋作家具大约形成于明永乐以前,造型上吸取京作、苏作的样式,整体造型厚重、用料大气[1]。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落后,材料方面因地制宜选择本地的柴木,富有独特的地方风味。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山西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晋北地区用料厚实,以核桃木、榆木较为多见,家具多留有少数民族粗犷不羁的风韵。晋中地区以清式风格为主,家具大多偏高档,做工风格上吸取京作、苏作、广作家具样式,又融合晋作家具的纯朴扎实,逐渐形成一些精品[2]。晋南地区明式风格特征明显,有一定数量的家具制品在形制、结构、装饰等各个方面承继了明早期及宋元风格[3]。
晋作家具种类繁多,通过对晋作家具的搜集以及整理得到其种类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即床榻类家具(如榻、罗汉床、架子床等)泛指各种卧具及部分大型坐具;椅凳类家具(如靠背椅、扶手椅、方凳等)供人休息的坐具;桌案类家具(如方桌、翘头案、炕几等);柜橱类家具(如圆角柜、书格等)泛指具有储藏功能的家具;屏架类家具(如插屏、挂屏等)多用来作临时隔断或遮蔽视线的家具。其中,椅类家具作为晋作家具的典型代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而且能反映出当地的思想文化以及建筑水平。因此,在众多的家具中选取椅类家具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椅类家具的造型特征进行研究,提取有效的特征元素,对椅类家具的研究以及新中式椅类家具的造型设计有一定的启发。
如表1所示,笔者通过柯惕斯,马可乐.可乐居选藏山西传统家具、孔宪信编著的《山西古典家具》以及刘传生编著的《大漆家具》这几本书收集到有关椅类家具的研究样本。
表1 晋作家具椅类家具样本搜集
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学的角度看,风格的认知主要表现为对形态特征的识别[4]。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人对图像的视觉分析发生在两个不连续的阶段中,首先对图像的整体形状和样式进行扫描,获得图像的整体信息,这个阶段是在无思维或潜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过程极为短暂;第二阶段是对构成图像的具体细节进行审查,审视他们的构成元素,这个过程是在有意识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过程相对较长[4]。根据视觉认知的特点,本文对椅类家具的造型进行第一造型特征和第二造型特征提取,两次特征群分别包括家具造型整体和局部的诸多信息。
第一造型特征是对晋作椅类家具整体形态、外在轮廓的第一印象,根据第一造型特征能够快速识别出“这个家具是什么”“怎么使用”“家具的整体气质如何”等等。如表1所示,通过对搜集到的样本进行分类,可将其基本型体分为靠背椅、扶手椅、交椅、太师椅、圈椅、宝座6大类。
靠背椅是指有靠背而无扶手的椅子,整体造型较官帽椅略小。如表2所示,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背椅,搭脑两头与后腿相接,形成圆润的软包角。另一种是灯挂椅,整体造型挺拔向上,搭脑两头长出两柱,向上微微翘起,犹如挑灯的灯杆。
表2 晋作椅类家具分类
扶手椅是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如表2,包括官帽椅和玫瑰椅两种[5]。
官帽椅因其造型与古代官员的帽子相似而得名,分为北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种。北官帽椅又称“四出头”官帽椅,即搭脑与扶手的前拐角处超出立柱及鹅脖,向后侧及两侧微微弯曲,形成一条流畅的曲线,“四出头”谐音“仕出头”,代表官运亨通。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搭脑与扶手均不出头,即搭脑与椅背的立柱相接,形成软圆角。两侧的扶手也与鹅脖相接。这种样式多在南方出现,因此得名南官帽椅。
玫瑰椅在明清时期颇为流行,其造型特点是椅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高度与扶手高度相似,整体造型简练轻巧。靠背不高出窗台,四腿与靠背扶手全部采用圆形直材。由于其轻便的特点,北方称为玫瑰椅,而南方称为文椅。
交椅源于汉代末期从西域传入的胡床,其结构特点是前后腿交叉,交接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以座,可以折合,携带十分方便[6]。交椅也分为圆后背交椅和直后背交椅。
圈椅在明代俗称“罗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圈椅的搭脑与扶手相连,搭脑处略粗,自搭脑向两端逐渐收细,形成扶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如表2,一种是扶手鹅脖不相接,椅圈自顶端搭脑延伸与鹅脖相接并向外弧出。一种是扶手鹅脖相接,椅圈自顶端的搭脑向两侧延伸与鹅脖相接。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天圆地方,圈椅造型优美,从上往下看,正是上圆下方,是古典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家具。
太师椅是传统家具中唯一一个用官名命名的椅子,整体造型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或五扇的围屏,中间高两边低,座面下四腿较粗壮,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7]。
宝座与普通椅子相比,形体较大,是在大型座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造型结构上模仿床榻的做法,大多单独陈设,很少成对,通常陈设在厅堂正中间或者其他重要的位置。
“以上6种椅子类型,是晋作家具的椅子分类。其中,交椅由于在明式家具鼎盛年代就面临着淘汰,因此本文不对交椅做讨论[5]。”太师椅与宝座做工繁琐,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本文也不对太师椅和宝座做更多研究。
第二造型特征是对造型特征几何形体的提炼和简化,是对视觉中心造型群体及群体的组合关系的分析。如图1,“椅子的整体造型以立木作支撑,横木作连接材,施以紧固件。椅上起支撑作用的立木有:前腿、后腿(上、下截)、靠背、鹅脖等,起连接作用的横木有:搭脑、扶手、座面等,紧固件有:踏脚枨、牙子、联邦棍等。每一个构件既是椅子的一部分,增强结构力度,又对造型的美观起到衬托作用[8]。”
图1 形态模块化分图(北官帽椅)
根据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将造型不一的椅子,结合第一特征的基本型态进行划分,把椅子分为搭脑区、扶手区、靠背区、椅面以及腿足区。搭脑区包括搭脑/椅圈;扶手区包括扶手、鹅脖、联邦棍;靠背区包括靠背板、后腿上截;椅面包括座面、大边、抹头;腿足区包括前后腿、管脚枨等。其中搭脑、扶手、靠背板、座面、管脚枨造型变化最丰富,有利于对造型的再塑造。因此,对第二特征提取时以搭脑、靠背板、扶手、座面、管脚枨为主要的造型特征提取区域。
在形制方面,山西建筑与家具一脉相承、互为表里。搭脑(实验标记为A)最初来源于建筑的屋顶线,并在其轮廓线上做了平缓处理。如表3,将其归纳为三种搭脑造型,一种是两出头搭脑,即搭脑两头长出立柱。一种是不出头搭脑,即搭脑两头与后腿相接,形成软包角。另一种是圈椅类搭脑,即圈椅的搭脑与扶手相连,从高到低一顺而下。
表3 搭脑基本造型分类及特征提取
“搭脑作法多样化,有的呈弯弓形,中间略高,两端向后弯转,似上翘的牛角;有的作直横杆,横截面为圆形,从一端至另一端截面几乎相同,粗细均匀;有的形如罗锅枨,整条搭脑一般粗细,并在两端作弯折;有的是弧形栲栳,靠背与扶手呈现弧形的递减落差等。椅子上半部分的构件造型取决于搭脑,搭脑两端的截面形状也决定了扶手、鹅脖、联邦棍、后腿上端的截面形状。[8]”
扶手(实验标记为B)作为椅子的附加功能,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人在休息时能够为手臂提供休息的平台,有扶手的情况下不至于掉出座面范围,离开座面时,扶手具备支撑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椅子都有扶手,比较常见的有官帽椅、玫瑰椅和圈椅等。如表4,将其归纳为两种扶手造型,一种是扶手鹅脖不相接,即扶手的前拐角处超出前腿或鹅脖,向两侧微微弯曲,形成一条流畅的曲线。一种是扶手鹅脖相接,即扶手的前拐角处与前腿或鹅脖相接,形成软包角。
表4 扶手基本造型分类及特征提取
表5 靠背板基本造型分类及特征提取
靠背板(实验标记为C)指供人后背倚靠的长板,位于座面与搭脑之间。它是椅子的灵魂,一把椅子可以没有扶手,但是绝不能没有靠背。如表5,靠背板的基本造型可归纳为3种类型:“S型”靠背、“C型”靠背、直线型靠背等。其中,“S型”靠背和“C型”靠背最为常见,而直线型靠背多出现在玫瑰椅中。
S型靠背造型优美,曲线向后倾斜,整体走势与人后背脊椎基本吻合。不同种类椅子,其靠背的折点有高有低,不同弧度满足人们在不同状态时对靠背倾斜角度的需求[8]。C型靠背自上而下微微收拢,中间弧度达到最大,呈C型弯曲倾斜,视觉上形成一种曲线美。直线型靠背在满足倚靠功能的同时加以装饰,多见于玫瑰椅中,主要起约束作用。
椅面(实验标记为D)造型特征提取如表6所示,椅面的造型是由形状规则的基本形组成,这些基本形有四边形、六边形以及扇形。
表6 椅面基本造型分类及特征提取
管脚枨(实验标记为E)是管住脚的枨子,一般安装在腿足下端的位置,有利于加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三种形式,如表7,一是步步高赶枨,枨子的榫头错开,正立面最低,便于踏足,侧面次之,后面最高,寓意步步高升。二是前后低两侧高赶枨,管脚枨高度两两对应相等,两侧的枨子比前后的枨子高。三是四面平管脚枨,四条枨子在同一水平面上,整体高度一致。
表7 管脚枨基本造型分类及特征提取
通过对晋作椅类家具的整体形态(第一造型特征)以及局部细节(第二造型特征)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椅类家具的造型特征库,为新中式晋作家具造型设计推演提供了素材资料。
晋作家具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融入了山西独有的地域文化,对晋作家具的再设计,是新时代背景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的新演绎。文章通过对晋作椅类家具的造型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建立基本的二维特征资料库,为新中式晋作家具的造型设计推演提供素材资料,同时也为晋作家具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