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3-05-22 19:53王前选黄晴陈志民黄琬李虎
大学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应用型

王前选 黄晴 陈志民 黄琬 李虎

[摘 要]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探讨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定位,探索构建教师主导、研究生引领、本科生全面参与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实践表明:研究生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和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逐年上升。同时,学生在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4-0133-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本科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少量博士研究生。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长期处于分割状态[2-3],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4]。本文以教师为桥梁,探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路径[5-6]。

一、高等教育迈入新发展阶段

(一)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校研究生313.96万人。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学生363.76万人,在校生777.29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学生277.91万人,在校生846.45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3.30万人[7]。

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分类,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3种类型,形成研究型高等学校、应用型高等学校和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并行的发展格局。其中应用型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急需和区域技术技能创新积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联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与未来发展、应用研究、科技融合、地方对接、产业协同、行业联动相关,以研究为主,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截止到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學、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4个学科门类,总共涵盖了113个一级学科[8],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博士提出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即毛入学率低于15%的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9]。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0%提升到2018年的48.1%,2019年达到51.6%,2020年达到54.4%[10-11],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着力提升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与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的摇篮、技术创新的基地、政府决策的参谋、文化传承的纽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先导,立足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全国行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能进行有创新性的研发与实践,能在学、研、产各界作为骨干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性人才。

三是致力于技术创新研究。以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为依据,以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导向,布局特色学科,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特色学科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助力地方产业创新发展[12]。

四是打造具有工程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13]。当前OBE理念[14]、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交叉融合,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工程意识的培养。

五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推进技术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地方政府决策智库。

六是传承地方和行业文化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挖掘区域和行业文化内涵,积极参与地方和行业文化建设,实现学科与文化融合,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七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立足优势特色学科,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

二、导师制贯穿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过程

(一)贯彻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制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制度,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15-16]。

坚持工程实践培养的双导师负责制,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应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其中校内导师为第一责任人。校内导师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全面成长,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法上应注重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化、案例化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解决实践环境下复杂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负责研究生工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鼓励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

(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因材施教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在研究生全面实行导师制的基础上,将本科生纳入导师制的培养范畴,有利于实现本科生个性化培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建立本科生导师遴选机制。本科生导师应为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如为已招收研究生的导师更好。

二是明确导师职责范畴。导师应对本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指导本科生进行学业规划,开展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参加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等。

三是构建导师制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度。从本科生学习成绩、活跃程度、学科竞赛成绩、产出成果、毕业设计质量、升学就业质量等多个维度考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三)连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桥梁

导师既作为研究生导师,又作为本科生导师,其角色有重合的部分,又有所区别,导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加以科学转换,既要明确与研究生能力、角色相匹配的相关工作,又要明确本科生的学习与课外科研规划的落实情况。同时,导师要做好连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桥梁,一方面可让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开展学习和课外科研,锻炼研究生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可让本科生深入参与研究生培养、科研的全过程,提前深切体会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区别,重新审视自己攻读硕士学位的可能,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实现路径

(一)梳理复杂工程问题

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面向地方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实现导师科研课题、本科生专业课程、研究生研究方向交叉融合,梳理若干复杂工程问题。

以笔者为例,笔者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与环境、轨道交通检测技术、轨道交通用新材料技术等三个方面科学研究,同时又承担本科生的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研究生的智能交通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教学。笔者任职的高校所在地具备良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础。在此背景下,笔者梳理出的主要复杂工程问题有:(1)新型城市轨道列车优先路权智能分配技术及系统;(2)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列车螺栓异常检测技术;(3)基于折纸结构的新型类蜂窝铝列车吸能结构;(4)基于单片机地铁列车空调温度智能调节技术;(5)一种基于零刚度减振器的高速列车座椅减振技术与装置;(6)基于机器视觉与DSRC的交叉口安全预警系统。以上凝练的问题均来自地方产业发展、导师科学研究領域、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同时这些复杂工程问题又通过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一起凝练得出若干科学问题,得到了省级攀登计划、校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

(二)树牢团队发展理念

实现“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创新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形成“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混合式团队,构建教师指导、组织协调,研究生主研,本科生全面参与的格局。教师应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导师研究方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交叉融合后产生若干复杂工程问题,针对复杂工程问题,以研究生为先导,大学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为主体,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后备力量组建混合式团队。

通过对地方产业现场调研、明确产业发展需求、提炼复杂工程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凝练科学问题、撰写申报书、承担项目、开展研究、产出成果等环节,教师进一步拓宽原有知识体系,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把握领域科技前沿,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科研水平;研究生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了整个科研过程,得到有效数据结论,使自身在行业产业某领域达到一名合格科研人员的水平,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本科生熟悉了行业发展动态,培养了团队意识和行业意识,了解了科研过程,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本科生做好本科毕业设计,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三)开展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加强团队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提高研究生、本科生阅读文献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锻炼研究生、本科生的阅读能力、总结能力和演讲能力;最后,通过交流和思想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灵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建立组会制度,研究生、科研小组负责人汇报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其他团队成员扮演评审专家角色,一方面可以督促各科研小组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团队成员汇报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定期开展研讨会,由研究生、本科生轮流汇报各自领域最新文献和科技动态,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参与讨论,明确各自的研究特色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掌握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

三是鼓励研究生、本科生整理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导师提供经费保障,有利于研究生、本科生接触到更广泛、更前沿的科学知识,增加从业信心和行业自豪感。

(四)构建成果共享机制

由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到提炼复杂工程问题,再到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最后产出成果。首先是项目,如果可以达到各级政府计划项目标准,则须由导师牵头落实;如果可以转化为技术应用,解决企业技术升级的问题,成为校企合作项目,亦须由导师牵头落实;如果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可培育为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则可由研究生、本科生牵头落实。产出的成果主要有学科竞赛、论文、专利、软件著作等类型,导师可按照贡献大小,统筹协调好团队成果的署名排序,产出成果应与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紧密相关。同时,导师应将产出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四、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是复杂工程问题凝练不到位,导致后续研究工作方向有所偏差。下一步应加强对地方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可邀请企业专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论证,不断提高可承担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加强对地方产业发展的了解,不断加强工程意识;研究生应加强工作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本科生应统筹协调好日常学习和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动手试验能力、总结能力、演讲能力。

三是“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团队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成。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团队中有能力比较强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则各项工作推进顺利,产出成果水平达到预期,待能力强的学生毕业后,原有科研小组的整体科研水平明显下滑。对此,导师应提前做好布局,科学合理组建科研团队,确保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笔者致力于构建教师主导、研究生引领、本科生全面参与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实践表明:研究生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和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团队指导学生在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2019年至2021年,笔者所在团队学生获省级攀登计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获各类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发表论文近10篇。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建, 刘海明, 于春海, 等.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1, 21(1): 23-36.

[2] 魏静, 邓洪平, 罗克明, 等. 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动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以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43(5): 180-184.

[3] 许丹丹, 宋佳. 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7(5): 254.

[4] 王卓然. 新制度主义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建设探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3.

[5] 陈夏莹.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20.

[6] 许周速, 王月华, 单莉丽. 构建省属高校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3,12(8): 84-8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1-03-01)[2021-07-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8] 韩雪.研究生学科目录改革的特点、机遇与挑战[J]. 文教资料, 2021(20): 139-142.

[9] 杨天平, 邢雪.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马丁·特罗高等教育思想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3(2): 1-1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0)[2021-07-0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 (2021-03-01)[2021-07-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504953.

[12] 丁艳红.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4(10): 151-153.

[13] 刘德康, 吴旺宗, 刘庆军.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 人才资源開发, 2021(8): 51-53.

[14] 易蕾. 基于OBE模式的教学实践分析[J]. 电子技术, 2021,50(6): 104-105.

[15] 季书会, 王琦峰.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路径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39(11): 224-226.

[16] 刘毓闻, 汪佳莹. 落实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路径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J]. 学理论, 2018(12): 187-189.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应用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