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关系,近期又回到了北京,要逗留一个月之久。
四月的北京,玉兰方谢,桃花和梨花开了,樱花、迎春花、西府海棠缀满枝头。
我居住的地方离明清时期的皇家寺庙万寿寺很近,距离只有几百米,出门拐个弯就到。
周日大早,得了闲暇时间,我便出门溜达。离开现代的高楼大厦,走进了万寿寺里赏古建看春花。
自年前开放以后,各地方游人如织,北京同锣鼓巷人挤人,落脚地方无几。相较于北京的热门景点,由万寿寺改建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就相对较为小众,一大早进去,游人并不算多,还有绘画机构组织小学生在寺内画油画,红墙映衬着半谢的白玉兰花,增添了几分雅趣。
万寿寺并不大,但因为正值春季,寺庙里樱花开得特别好,尤其是山门殿旁边的一株樱花开得如火如荼,直接给院子添了百倍的春色,衬着红墙青瓦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无游客路过时,让人不禁想数百年前,这棵树如此开花,还有这数百年不曾变过的墙,配上这一幅春景,今时是否也和昔年重叠?
古建筑与古建筑旁的古树,一直都有这样的魅力。一树一景,好像把当年的景色带到了今夕。而我们也能在百年后,再与古人同睹一样的风采。
万寿寺是在1985年改建为艺术博物馆的,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寺内,曾经放置佛像的天王殿被改为了展馆,一侧放着2021年大修期间在佛像缝隙中发现的新文物,另一侧则是照片墙,旧照记录了万寿寺在成为艺术博物馆之前的历史,其中甚至还有万寿寺作为关押战俘场所时的照片。
照片里几位穿着近现代服饰的外国人坐在长板凳上,百无聊赖地下棋。外国女人烫着卷发,而男人穿着西装。与同一时期穿深色长大褂的清朝人有着鲜明的对比。
文物之所以有它独特的魅力,正是在于这细微末节处。它们穿越了时光,记录着信息,再难复制。
因为万寿寺较为小众的原因,来参观的人并不多,所以待一个中午也很闲适。看完由天王殿改建的展馆,参观了另一个以“寿”为主题的展览,看了慈禧亲笔写的“寿”字书法作品后,我绕道去了万寿寺最后头的方丈院,方丈院如今展出一些木制家具。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院子的两个花池被种上了蔬菜,绿油油的蔬菜让这片古迹增添了一些生活的气息。
从方丈院出来后,眼前是一片空地,这里曾是万寿寺建筑群的一部分,但近代因为大火与其他种种原因,原址上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荡荡的花池,只有两株盛开的丁香花最耀眼,也算是春天对这片空地的赠礼了。
北京的春天和海南的春天有很大的差异。说起这个满是花簇的季节,有一位朋友一语中的,她说:“越是四季分明的地方,春季给人的感觉更明显。”好像确实是这样。
因为生活在热带地区,四季如春,哪怕是冬天院子里的月季也开着漂亮的花朵,所以对季节的感知并不明显。可当人在北京时,正因为见过了凛冽的冬,见过万物寂静的一幕,所以才对这热闹的春、这团花锦簇的一刹感触颇深。
越是转瞬即逝的、越是不常见的,反倒显得格外珍贵。
这世上的许多事大抵如此。
从方丈院出来以后,我回到了距离正门最近的东西配殿,这里如今已经被改为展览厅和影音厅。开得最好的那株樱花树旁的影音厅里,正循环播放四个纪录片。
最长的一个纪录片有六十八分钟,全部看完需要近两个小时。
我贪图这博物馆的静谧时光,于是一个人静静在影音厅里坐了两个小时。
其中有个纪录片,讲的是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万寿寺当“打工人”的一天。他与修复佛像的工人配合,为大殿里的佛像贴金箔,还讲到了万寿寺作为皇家園林的一些历史,以及一些万寿寺修复相关的工艺,包括如何用传统工艺还原传统古建筑等。影片写实地记录了万寿寺暂停开放,进行全寺大修的那四年里,一些珍贵的修复瞬间。
四个记录片里,还有一个纪录片说到当年慈禧特别喜欢来万寿寺礼佛,几年间来了五十余次,相当于一个月要来万寿寺小住一次。万寿寺已经俨然成为了皇家行宫。其中还有一个趣味历史细节:许多在宫里当差的宫女,他们平常无法见到家人,当慈禧来到万寿寺短住时,因为已经出皇宫了,所以在礼法方面也相应放宽,许多宫女也得以在万寿寺与家人匆匆见上一面。相信在当时,这里于许多人而言,饱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个人在万寿寺走走看看,感触良多。
临离开前,我还偶然翻到其它游客的意见簿,形形色色的人在同一个本子上留下不同的笔记,有些内容也很有趣。有人说:“不虚此行,欢喜坚固”,有人说:“多加保护,流芳万代”,还有人说:“想上二楼”“镜子的镜片呢?”
读着难免忍俊不禁,每一个陌生人都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逛百年庙宇,赏花观世间百态,果然是……别有一番滋味。
钟惠简介
钟惠,笔名梨花颜,青年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青年作家代表。出版作品有《恋恋匠心》《风华娉婷》《越努力,越幸运》《让女人受益一生的情商课》《发妻不好惹》《别让将来的你,讨厌现在不理智的自己》等,另有影视作品多部。